APP下载

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1-03-16李云萍信丰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信丰3416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全血细菌性感染性

李云萍(信丰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信丰 341600)

正常人体表及腔道均存在各种细菌,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下对人体无害或是有一定益处,但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各类正常菌群则可能侵入人体其他部位引发感染,而儿童由于其免疫功能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若不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发展为重症,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2]。临床常用的检查方式为血常规检查,其是一种最基础的血液检验,主要检测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主要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检验为参考,但该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且易受到饮食、气温、情绪等因素的干扰,故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临床医学上全血C-反应蛋白是亚急性时相反映一个极灵巧的指标值,近年来其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逐渐普及且备受临床和患者关注,有报告指出出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可有效提供诊断准确性[3]。本研究为探究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开展实验。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于2019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确诊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9(6.41±2.44)岁;脑膜炎11例、肺炎28例、泌尿系统感染11例、肠炎1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9(6.34±2.25)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诊断确诊患有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者;(2)患儿及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2)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3)患有癌症者;(4)因精神障碍、视听障碍等原因无法配合治疗者。

1.3 检查方法

1.3.1 全血C-反应蛋白检查 入院第二天和治疗一个月后取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处理后使用特定化蛋白仪,使用相应试剂以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查。

1.3.2 血常规检查 同样取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2ml,抗凝处理后使用迈瑞医疗公司的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检测,包括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两项指标。

1.4 临床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常规指标水平,其中血常规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计数;(2)对比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3)对比观察组使用不同检查方法的阳性率,阳性率=(阳性数)/总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观察组患儿全血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s)

?

2.2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s)

表2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比(±s)

?

2.3 观察组患儿使用不同检查方法阳性率对比观察组患儿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查阳性率高于单独使用血常规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患儿使用不同检查方法阳性率对比(n)

3 讨论

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通过血常规检验,根据患儿体内白细胞计数来判断是否发生感染,其原理是白细胞在有细菌侵入人体时可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侵入位置并将致病细菌包围和吞噬,因此血常规检查若发现白细胞计数水平超过正产范围,则提示机体可能发生感染[4,5]。但由于影响白细胞指标的因素不唯一,许多情况下白细胞水平均会超过正常范围,或是发生感染后血常规白细胞水平正常,故存在一定的误诊或漏诊的可能性。有报道指出[6],对怀疑发生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查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其感染情况,能够降低误诊和漏诊概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全血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查阳性率高于单独使用血常规检查(P<0.05)。提示通过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可以弥补单一血常规检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的缺陷,对血常规不能检出的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准确的检出,且一旦感染得到控制,其指标会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是一种更为优秀且值得信赖诊断方式。探究其原因,全血C-反应蛋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反映人体是否发生感染的物质,是一种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物,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其在白细胞介素等刺激下由肝细胞合成,在血浆中含量急剧上升以清除体内入侵的病原体,而该指标不易受到年龄、性别以及人体状态以及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等因素干扰,准确度和灵敏度相对较高[7]。同时,全血C-反应蛋白和其他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水平具有高度关联,发生感染时此两项指标通常均会大幅上升,全血C-反应蛋白上升和恢复正常的速度通常高于白细胞,故其对于感染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因此可以更有效的反应出机体是否发生感染,崔艳青等[8]的研究与本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全血C反应蛋白除了判断是否发生感染外,还可以帮助辨别呼吸道感染类型、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以及评估某些感染的严重程度,是临床对感染性疾病检验的高价值指标。

综上所述,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诊断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可有效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可帮助临床减少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漏诊情况,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作为常规诊断方法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全血细菌性感染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思考心电图之177》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