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形式表现对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推动
2021-03-15刘娟
刘娟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民族性,在历史的沉淀下,有着丰厚的艺术底蕴,精湛的技艺、技巧,在形式表现上也有着阶梯式的发展,作用于民间工艺美术,展现传承的意义。广州灰塑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灰塑工艺逐渐从传统的屋顶建筑形式中剥离出来,力求进一步提升民间美术的审美及社会价值。本文浅析灰塑的源流及形式表现,探讨不同形式表现下的灰塑工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期望扩大灰塑工艺的影响力。
关键词:形式表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灰塑
灰塑,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灰批”,主要分布于广州一带,是岭南传承多年的一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因为灰塑主要是以石灰(壳灰)为主材料的,而石灰(壳灰)具有防潮湿,耐高温、耐酸碱的特点,因此这种传统的雕塑手艺对于广州地区温热且相对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应,展现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与艺术审美。灰塑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秉持了自身的特性,经受住了工艺美术的考验。传统的灰塑工艺主要用于屋脊的建筑装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广州灰塑仍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民间工艺美术继续传承,并逐渐从屋顶上“走”了下来,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并在探索的道路上,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
一、灰塑的源流
早在唐宋朝时期,我国已经有关于灰塑的历史记载,被应用于建筑装饰中。而目前在广州地区所能见到最早的灰塑装饰建筑是增城正果寺,以灰塑龙船为屋脊,造型十分壮观。由于当时的宋朝灰塑工艺尚不够发达,所以手艺相对比较粗糙,整体的造型也比较简单,功能性作用要大于审美性艺术作用,会呼吸的灰塑主要起到防潮,防风,防火的效果,在保持室内温度的同时,起到冬暖夏凉、固定屋顶瓦片的作用,让房间整体更为坚固[1]。
到了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达,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高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之下,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灰塑工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当时的官宦高门,权贵世家,商人巨贾,甚至是条件不错、生活尚可的寻常百姓之家,在房屋装饰上都对灰塑工艺提出需求,一度让灰塑装饰工艺打开了市场,在民间建筑中有着花样迭出的展现。广州地区大兴私人宅院、祠堂及寺庙等建筑,代表性的包含:广州陈氏书院、广裕祠、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顺德乐从的陈氏大宗祠、佛山祖庙、广州的光孝寺、余荫山房等。当时的泥水匠人个个都会灰塑的技能,为了争取市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创新与改良,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的手艺,让岭南民间的建筑群有了别样丰富多彩的魅力,将戏剧人物,花鸟瑞兽及民间小故事作为题材,改变了宋朝时期主题单调的短板,延展了人物雕刻的精美度,让灰塑作品更为立体灵活。
从晚清时期开始,由于社会的客观元素导致灰塑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是下滑。人们不愿意将财力耗费在灰塑这种材料价格走高,工期较长,薪金花费大的装饰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对于灰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葺。在2008年,广州灰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都作为广州灰塑主要传承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瞩目。然而随着灰塑在古建上的需求越来越少,灰塑面临传承困境,在2011年,花都区政府组织成立灰塑研究院,對灰塑展开全面传承行动,力求发扬灰塑文化。
研究院着力于灰塑文化品牌的打造和灰塑工艺的研究与传承,随着市场需求回升,灰塑制作的工艺得以传承与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下,灰塑工艺继承了明清鼎盛时期的艺术表现,在创新的基础上,大量投入到生产与生活当中,灰塑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更是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重新占领一席之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证明了中国文化领域的软实力。
二、灰塑文化元素的形式呈现特点
1、故事性
灰塑比较有意趣的一点在于题材的选取往往具有故事性,好比古代雕塑版本的连环画,通过一组或者多组灰塑的演绎,呈现出文化的底蕴和沉淀,更具有历史收藏和研究的价值。例如陈家祠的灰塑作品就是围绕着“竹林七贤”、"三国演义"、及“公孙玩乐图”等故事展开,通过完整的故事让灰塑在具有观赏性的同时,更具有文化传播力。
2、寓意性
吉祥物对于民间大众来说,是喜爱度最为广泛的题材,灰塑发展于民间领域,人们对于灰塑的认可更多的是来源于灰塑作品具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希望通过灰塑的装饰为家宅及人口带来平安幸福。较为常见的例如以独角狮为主题,能镇宅,象征着吉祥如意,花瓶则象征着平平安安,蝙蝠代表着福气来临,老鼠和葡萄寓意子孙满堂,万事如意。这让灰塑的图案有了意义美,呈现出富丽雅致的气息,又包含着深意,是人们对于民间美术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于纳福吉祥的朴素愿望[2]。
三、灰塑创作形式表现推动着灰塑的传承和发展
1、形式创新是挽救灰塑的首要任务。
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将蹲守在祠堂庙宇上千年的灰塑的工艺请下来做成大型雕塑,现代建筑墙体浮雕,同时转移到家居的摆件及挂件上,极具岭南特色的手信产品旅游纪念品。题材可以是传统和现代人物亦可以为花草与鸟兽,也可以是时下的新元素,还可以接受顾客的订制,满足不同的人群的心愿,让灰塑成为现代人需求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一种艺术雕塑或居家中特别的装饰品,方便摆设,同时满足祈求好运的寓意。
2、传承形式走向社会化传承和群体化传承
广州花都灰塑产业研究院运用更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灰塑工艺和灰塑传承模式进行探索。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进行研究合作,促进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将灰塑工艺与产业化相互融合,着力灰塑传承人的培育,广泛在广州各中小学中建立传承基地。通过知识讲座和常规技艺教学等形式传承灰塑文化和技艺,利用新时期互联网及媒体的传播,加强灰塑工艺的宣传工作,让民间艺术文化提升自身的展现力。
3、宣传形式丰富,着力灰塑品牌提升
广州花都灰塑产业研究院与灰塑公司齐头并进,经过8个年头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成功挽救趋于颓势的灰塑工艺,在品牌意识理念的驱动下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推动灰塑文化的发展。先后前往墨西哥、曼谷等国家参展,2014年,广州灰塑被评为“最受喜爱的广州十大手信”,同年,广州灰塑在中国旅博会上被评为“最佳必购旅游商品”,2015年,灰塑研究院更是代表花都区成功申报为“中国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2018年,广州灰塑被纳入《首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更是融合于地方教育,作为2019年广州市中考阅读试题在青少年中进行推广。灰塑品牌以各种角度,切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展示令人惊艳的光芒[3]。
灰塑研究院成为充满魅力的参观研学景点,每年接待参观、旅游、研究的群体以及大、中、小学学生研学亲子活动等达6万人左右,通过灰塑产品的展示,制作工艺展示,材料制作展示互动等,满足了游客对于灰塑的喜爱之情。研究院特色手信产品更是作为外事礼品、会议礼品及纪念品,在省、市、区各政府部门及企业个人之间广泛应用,甚至作为区域的特色文化传往海外等地,比如日本、土耳其、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展现了灰塑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实力。
4、灰塑与扶贫等社会活动融合
灰塑研究院反哺于社会,展开一系列的社会扶贫活动。以花都区为中心,设立《灰塑女巧手工作室》,针对于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免费培训灰塑技艺,将半成品送到她们手中,按件实付工资,让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灰塑研究院弘扬灰塑文化的同时,为社会提供福利,送出温暖。而且,为了关怀社会病残老弱群体,研究院设立了小水滴灰塑工作室,传承灰塑技艺,推动残障青年就业,帮助他们立足于社会。研究院经常带着灰塑作品走进养老院,为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带来艺术的享受,陶冶情操[4]。
5,将灰塑融入于城市美化建设
在灰塑研究院的推动下,民间艺人依旧坚守在传统灰塑上,让灰塑工艺在古建筑修复上有了质的飞跃。而研究院则在原有的高浮雕及浅浮雕的工艺基础上,大胆结合了通雕及圆雕的技术,提高了灰塑工艺的难度。更是对于灰塑在色彩上进行了二次创作,融合时代元素,工笔画、油画及国画等绘画艺术巧妙渗透其中,同时灰塑工艺在城市中心的环境美化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州花都灰塑产业研究院大胆尝试与探索,在文化场馆、公园及房地产等领域都能见到新时代灰塑的身影,为城市建设领域添上独具魅力的风景。灰塑工艺在城市的内部生活中也发挥着新的作用,酒店、会议及办公区域等场所,灰塑都展现着岭南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符号。
四、结语
形式表现的根固性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创新性则是传承及延展的动力,为民间工艺美术注入新的生机,最终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广州灰塑在民间工艺美术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更是取得了不俗的社会成绩,成为了广州特色的品牌文化。随着灰塑工艺逐渐“走”下屋顶,灰塑文化也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维持着对于社会需求的探索,以求迈向更大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琪. 广州灰塑工艺传承及设计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20.
[2]刘丽斯,陈丽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阈下老年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研究——以广州灰塑特色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108-110.
[3]劉奇俊.岭南传统砖石牌坊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以佛山祖庙褒宠牌坊修缮工程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9):72-79.
[4]刘琪,陈文俊,姚丹.广州灰塑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湖南包装,2020,35(01):33-35+48.
(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