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探析
2021-03-15钱亚婷
钱亚婷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心理育人体系方案改革。笔者在分析当前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从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心理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心理育人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新局面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心理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习总书记坚强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不断完善高校心理育人体系,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了一项老生常谈却又充满新挑战、新高度的研究课题。
一、心理育人体系概述
(一)基本概念
2017年12月,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但纲要并未对心理育人进行明确的定义。事实上,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心理育人指的是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体而言,是指根据教育对象(主要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采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高校学生实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纾解心理方面的困难,树立健康、积极的三观,促进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纲要明确提出,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力推手,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构建教学、实践、咨询、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促进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基本内容
一是从课程设计角度予以明确。纲要提出应不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各大高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加强知识教育,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
二是倡导多种载体的宣传形式。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型媒体,开展多层次宣传活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三是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提出量化标准。要求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目的在于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
四是加强预防干预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覆盖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四级”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并要求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
五是完善工作保障,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二、当前高校心理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心理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挑战,简福平认为“心理疏导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拓展和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余双好认为“心理疏导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可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然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高校的领导、教师还没有完成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能充分意识到心理育人在立德树人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对心理育人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重视度,从而导致没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与人力,没有建立心理育人体系建设的制度规范,缺乏完善的组织推动机构。而在专业教师配备方面,很多高校每个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较少,甚至不能达到纲要所要求的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最低配备比。由此导致心理健康专业指导教师面对的学生特别多,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更不能主动做好心理问题防范工作。
(二)心理育人体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承担心理育人工作的关键主体,直接面向学生,心理育人体系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师德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心理疏导的效果,也最终影响心理育人体系实施的效果。随着网络科技的高度发达,知识传播速度迅猛,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更为方便快捷,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亚健康现象更为普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已非心理学传统书本所能够解决,需要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然而,当前心理健康教师隊伍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思修教师等组成,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甚至部分从业人员未曾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缺乏对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开展心理疏导的水平有待提高,无法为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专业化的心理调节技巧,无法准确为患病学生进行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知识需求,严重影响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实施效果。
(三)心理育人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当前心理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除了学校的重视,以及师资队伍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从心理育人体系的教育内容方面而言,多数高校的心理育人体系都会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以加强心理育人机制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但是,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大学生心理知识的教育,只注重心理教育课程,却不注重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培养。认为大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就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只注重向学生介绍心理学知识,侧重点在内容上,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完全掌握,培训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其次,从教学方法方面而言,受传统理论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实施心理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开展心理学实践,学生都懂大道理但是却无法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在自身情绪调节中,导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收获较小,心理育人体系的效果不佳。
三、完善新时代心理育人体系的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学校党委对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视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成立心理育人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相关机关职能部门及各学院党总支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校心理育人工作,并加强心理育人体系的制度建设,牵头制定心理育人体系的具体实施流程、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心理育人机制的规范性。
育人重育德,育德先育心。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把构建心理育人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完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注重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队伍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党执政维护习总书记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的坚定支持者,以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加快心理育人体系的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指导心理育人体系的实施,充实到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中去,优化目前的心理教师结构;另一方面,定期组织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加强有关教师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心理压力调节方法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增强心理教育专业水平和心理疏导能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习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正确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心理育人体系的建设过程,与时俱进,完善新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心理育人体系质量的重要基础。
其一,完善心理育人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增强心理学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仅如此,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教育实践能力,塑造正确的心理意识,而不是对心理教育教科书上内容的死记硬背。
其二,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心理学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工作内涵。主要通过开展有意识的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征文、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发展性团体辅导等各种各样的团体性活动,还应积极开展心理育人體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心理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引导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参考文献
[1]简福平.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146-148
[2]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心理健康教育,2018(09):87-90
[3]刘笑,方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04):28-29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