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中的使命
2021-03-15闫献冰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基本属性、社会功能、使命以及存在意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博物馆所要保护的对象范围打破了只对文物的研究和展示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同样列在了博物馆的保护范围之内。赤峰博物馆已经成为保护与传承赤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单位之一。现就赤峰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的作用及其意义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
赤峰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始建于1987年,赤峰博物馆新馆于2010年8月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建筑面积31000余平方米,设有“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王朝”和“黄金长河”四个常设展览,展示了赤峰历史上的四大辉煌时期。
赤峰博物馆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书籍和资料等,赤峰博物馆所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物背后与当今社会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以非物质形式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作为传统博物馆,保护、研究和传播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较多,而往往忽略了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与功能。
博物馆定义的改变也意味着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最新的定义是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这个新定义已经又过去了十三年的时间,每一年对博物馆都有新的定义提出,却总是觉得没找到更合适的定义,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系十分重要。
国际博协新定义委员会的负责人、丹麦典藏研究员杰特·桑达尔修改的博物馆定义如下:博物馆是应对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批判性对话的民主化、包容性和多层次的空间。博物馆意识到并解决当前的冲突和挑战,为社会代为保管人工制品和标本、为子孙后代保护各种记忆、保障全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平等地传承遗产。
这个定义强调了博物馆功能的重要性及其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而这构成了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区别。
赤峰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总书记的赤峰博物馆之行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赤峰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习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首先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最后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地接下来、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赤峰文化薪火相传,焕发出了更大的活力,鼓励着赤峰博物馆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赤峰之行,激励和鼓舞了赤峰人发展与繁荣非物质文化事业的信心,赤峰博物馆要把握住、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进一步研究好、宣传好民族历史文化,以更有力的举措,力争在文化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2.赤峰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富有传奇色彩。
赤峰是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蒙古民族自蒙元以来长期过着“橐驼羊马散山谷,草枯水尽时一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惯。
在赤峰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蒙古族在生活中使用的金属器皿、饮食器具、狩猎用具及服饰等。看得见文物的背后是看不见的蒙古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如展示的布鲁是蒙古民族特有的锤击和抛击猎物的击器,是蒙族的狩猎工具,布鲁柄一般用榆木或山榆木等硬木制作。布鲁的锤击力很强,可击打或投掷狼、狐狸、黄羊、野兔等动物。
近代以后,为保护自然环境,蒙古族的狩猎活动已被禁止,布鲁逐渐成为蒙古人健身娱乐的器具。在内蒙古草原那达慕大会活动中就有投掷布鲁的比赛,分投准和投远两种项目。讲解员在为观众讲解时,更多的是对蒙古族传统技艺的介绍,让外地观众对蒙古族的手工技艺有更深入、更直观的理解,这其中就蕴含了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赤峰博物馆中,所展示的一件蒙古族姑娘出嫁时穿的嫁衣,特别受观众喜爱。蒙古族姑娘从小学习刺绣,为自己准备嫁衣。
这件嫁衣融入了满、蒙与汉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如旗袍的样式是满族文化,牡丹图案是汉族喜爱的吉祥图案,而整件嫁衣的刺绣是蒙族特有的绣法。
蒙古族刺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被称之为“指尖上的艺术”。特别是蒙古族传统刺绣多使用彩色丝线、棉线、羊毛线和驼绒线等绣制,根据衣饰或物件不同而进行搭配。绣制时,先在刺绣的布料上画好样子,然后根据图案刺绣。
蒙古族刺绣图案大多来自草原上的花草、鸟兽、蝴蝶、虫鱼、犄角纹,充满自然气息,每种图案都含有美好的寓意,或寓富贵,或表生命繁衍。例如,变化多样的盘长纹与卷草纹等吉祥图案相结合,就象征吉祥、团结与祝福,呈现出构图夸张、稚拙简朴、形态可掬的艺术风格,绣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兼具蒙古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认同感。
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2008年,其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这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知识是博物馆需要告诉观众知晓的,这是赤峰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近几年来,赤峰博物馆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对讲解员的培训还是社教活动,都有意识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赤峰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保护意识,赤峰博物馆为响应“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主题,举办了“英雄故事永流传,爱国情结在心间”的主题社会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学习到了热爱祖国、不忘革命历史的高尚情操,更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并感悟革命精神,将爱国情结一代代相传。
赤峰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博物馆是宣传和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之一,其不仅肩负着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非遗借力博物馆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发展,成为了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新的命题。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的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非遗发展有了新动力。拓宽了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途径道路,不仅有利于满足观众的高质量参观需要,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赤峰博物馆对保护赤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充分发挥赤峰博物馆的功能优势,记录和保存赤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和保护赤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利用赤峰博物馆的自身资源优势宣传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培养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现保护、继承、弘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标,见证人类生存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闫献冰,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现为赤峰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管理、辽史)
参考文献
1.魏萌萌,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中的 使命,汉字文化,2020年第12期;
2.张婕菲,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20年第3期;
3.张静,非物质文化保护视野下博物馆功能的呈现,碑林论丛,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