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夏古代青铜器上的牛

2021-03-15梁卫红

东方收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藏青铜器青铜

梁卫红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华夏古代青铜器,素以庄重典雅之造型、繁褥神秘之纹饰,而充满了一种狞厉之美。它们许多是以礼器为主的庙堂之器,为华夏古代青铜艺术的珍品。但亦有一些小巧可爱、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动物造型圆雕器。其彰显出娇小玲珑、憨态可掬、灵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在威严神秘的青铜艺术中独树一帜,为华夏古代青铜艺术的另一侧面。适逢我国的生肖牛年,这里笔者介绍的,就是商周两汉至清代的一些牛纹青铜器。

商代牛形铜觥(图1),高14、长19厘米。1977年湖南衡阳包家台子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商代晚期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它是全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完整的青铜牛觥,其单个出土于衡阳市蒸水河畔面向南岳衡山的包家台子台地上,且在造型纹饰上均具有浓厚的南方地域特征。据此,大多学者认为这是当时衡阳土著民族用于山岳河川的祭祀用器。

商代牛首爵(图2),高23.5、腹径7.8、腹深10.5 厘米。1952 年新乡辉县褚丘出土,现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博物院。商代晚期酒器。该器宽流尖尾,口部微收,深腹圜底,下腹弧收,龙首鋬,三棱锥足微外撇,有盖无柱,盖中部凹处饰一半圆环钮。盖前端为水牛头形,昂首前探,大眼突睛,口鼻前突。叶状两耳竖立,额顶双角,向后并向内弯曲呈半月状,硕大而醒目。在与流、角位置垂直一侧的足上,设有半环形鋬,鋬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鋬顶与腹壁连接处饰一龙首,做衔物状。其纹饰精细华丽,盖顶以云雷纹为底饰夔龙纹,盖面中线微凸似牛脊,脊饰“人”字形纹,并以此为中心,饰夔龙对称的复合兽面纹。全器表面色泽匀称,大部为黄绿色表层,局部或析出有绿蓝色锈斑。其铸造精美,造型别致,比例匀称,轮廓清晰,力度感很强。且器表与造型、纹饰关系协调,形成精巧大方、典雅优美的风格。

商代牛方鼎(图3),通高73.2、口长64.4、宽45.6厘米。1935年于河南安阳武官北地1004号墓出土,现藏于台北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商代晚期饪食器。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两侧一对立耳。折沿,四壁陡直,有铭文“牛”。腹下有四柱足,内空。大鼎四隅及四面正中均饰有扉棱。沿下颈部饰夔纹带,夔龙吻部突出,形似鳄。腹部四面均饰牛头纹,纹饰为浮雕式凸出器表,非常壮观。牛头上方相对饰有尖尾夔纹,两边有面向牛头的号鸟,形成了神秘和庄严的布局。四个粗壮的柱足,上部饰牛头纹,下饰有蕉叶纹。此鼎出自商王陵,器内“牛”铭文与器外牛纹饰的主题相对应,这在器物中少见。“牛”铭还可标明鼎的用途,为盛牛牲之器。

牛首饕餮纹铜尊(图4),高37、口径32、壁厚0.35厘米。1982年7月11日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现藏于郑州市博物馆。商代人用来祭奠祖先和神灵的酒器。大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尊颈部饰三周弦纹;肩部有三个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牛首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饕餮纹,线条严谨,纹饰精美,饕餮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饰三周弦纹。

商周青铜牛首(图5),长2.35、宽3.5、高4.48厘米。四川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出土,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其嘴巴紧闭,吻部发达,头平抬,云雷纹双眼圆睁,额上饰菱纹,菱纹的下角处饰点纹。双耳外张,牛角高翘,双角内弧相对,角上饰螺旋纹。短颈,中空,颈项直立。颈部下部接青铜容器。此类牛首常出现于商代至西周之际大型青铜容器的肩部,或作为提梁卣两侧的装饰,推测这件牛首也是大型青铜器上的立体装饰。它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青铜器加工工藝、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周牛首饰四耳簋(图6),高23.8、口径26.8厘米。1981年陕西宝鸡纸坊头1号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西周早期盛食器。其圆侈口深腹,高圈足有宽边,四耳分铸,一榫头套合,每耳同垂珥都饰6个牛首。器饰由颈至下腹饰乳钉纹直条纹,圈足则饰龙纹。

西周牛尊(图7),通高24、长38、腹深10.7厘米。1967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中期酒器,虽鸟、兽等仿生题材青铜器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但该牛尊却独具匠心,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其通体为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牛尊的整体造型在不失生物形态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了牛的各个部位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使其既实用又美观。其构图疏朗,庄重大气,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神秘怪诞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和容易理解的亲切感。

西周牛纹铜罍(图8),通高79、腹径41厘米。1959年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西周大型盛酒器和礼器。罍盖的顶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饰纹犹如头上戴冠的人面。盖身反时针饰前蹄下跪侧面同向的四个牛纹,罍双耳为圆雕牛头形,而牛身一分为二饰于肩两侧,两牛尾之间再饰一牛头,腹下另饰一小牛头形耳。所有的牛纹都采用比较写实的圆雕或高浮雕塑造,从牛角等造型特点看,所饰之牛都有一对弯曲的牛角,当为四川地区耕田的水牛形象。全器除主图外,没有再饰其他纹饰,器身素洁,翠绿亮润,如翠玉一般,是古玩界常说的典型“绿漆古”。整件器物制作精美,简洁大气,是巴蜀青铜器的代表。

春秋牺尊(图9),高33.7、长58.7厘米。1923年山西浑源县城西南李峪村出土,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春秋晚期盛酒、温酒器。其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三个空穴原来应该有盖,但已经缺失,牛尾也没有了,只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窟窿。牛背上的锅形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牛腹用来温酒。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兽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此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仔细观察为兽面衔两蟠龙,蟠龙的上半身从兽面的头顶伸出,后半身被兽面的双角钩住并向两边延伸。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牛等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造精美。

战国牛虎铜案(图10),高43、长76厘米。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出土,现藏于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古滇战国时期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头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它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此器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战国错银卧牛青铜镇(图11),长10、高5厘米。1956年安徽寿县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战国席镇。古人跪坐于地、床、榻等,上必铺席;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需要重物将其四隅压镇。青铜卧牛作蟠伏顾首状,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错银云纹,不仅动感十足,而且充满神秘气氛。牛腹下有铭文“大府之器”。“大府”是楚王室长官货贿币锦的机构,是王室府库的官长,掌管四方向王室进贡的“货贿”,同时在王进行赏赐时负责从府库中搬取、清点赏赐品。此器当是大府所藏专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异常精美。

战国立牛铜伞盖(图12),高 16.5、盖径 43.2 厘米。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18号墓出土,现藏于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古滇战国时期礼器。其整体呈覆锅状。伞顶铸一立牛,顶面饰平行线纹,周沿饰网格纹;伞盖内侧有十多个小耳环,以供穿系用,装处柄有两个纵排的半环钮。李家山墓地共出土7件伞盖,形制相同,大小有异,与滇文化墓地出土铜俑手持铜伞相似,应为专门随葬之仪仗伞盖。

战国立牛球腹铜壶(图13),高35.5厘米。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古滇战国时期盛酒器。其器口上有铜鼓形盖。盖顶铸一立牛。器身为小口长颈,颈部如上小下大的圆管,腹部好像圆球。整器突出了作为财富象征的立牛形象,呈现出灵动多变的美感。

战国立牛曲管铜葫芦笙(图14),高29厘米。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古滇战国时期乐器。此笙整体仿葫芦形,用青铜铸造笙斗,柄部弯曲,柄端铸一圆雕立牛,背面有一圆形吹孔;下端呈圆球形,其上有排列整齐的五个圆孔,出土时笙腹内有残断的竹管痕迹,说明此笙原五孔处当插有竹制笙管。古滇国青铜器上屡见吹笙乐舞图像,而葫芦笙现在云南彝、佤、怒、拉祜、傣、纳西、德昂等少数民族中仍有使用。

战国五牛铜线盒(图15),高31.2、口径18厘米。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古滇战国时期盛器。器物似有盖的篾编箩,上部圆形,下部渐收束,至底部呈圆角四方形,身和盖子母口扣合,各有双耳,平底,底部四扁平足。斗笠形器盖顶部正中铸有一大牛,周边四小牛以逆时针方向环绕大牛同向而立,盖面饰蛇纹和竹节纹,牛身饰云纹及编织纹;器身满布流云纹、编织纹及竹节纹。因出土时内装绕线板和线,同类器物中还发现针,可能为古滇人专门放针线的用具,故名针线盒。

战国立牛铜杯(图16),高 29.4 厘米。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现藏于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古滇战国时期酒器。此杯敞口,深壁,腹部向外斜侈,平底圈足,豆形盖上雕铸一立牛。腹上部及圈足各铸有双旋纹、斜方格网纹,盖上铸有竹节纹和孔雀纹。《大戴祀记·曾子事父母》:“执觞、觚、杯、豆而不醉。”《祀记·玉藻》:“母殁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从滇国青铜器中表现饮乐场面的图像来看,此类铜杯当是专供古滇王族饮酒的器具。

西汉五牛铜枕(图17),长70、宽13、高36.4厘米。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汉古滇国特有的青铜枕器。器形似马鞍,左右两端上翘,各铸一圆雕立牛,体态雄健,肌肉饱满,犄角挺立。枕面平滑,在铜枕一侧浮雕立牛三头,间隙处饰有蛇纹及姿态各异的虎纹。该枕器形端正,工艺精细,线条简洁明快,纹饰得当。特别是牛的造型健硕灵活,动静相宜,美观大方,充分显示了滇文化青铜器的特色。

西汉八牛贮贝器(图18),高51 、底径29厘米。1956年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西汉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贮贝器,是反映滇文化青銅特色的标志性器物。贮贝器中牛和虎是常见的装饰题材。该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圆盖上塑有八头姿态各异的牛,故名。器物整体呈束腰圆筒形,器盖上铸有一头大牛和七头小牛。中间的大牛立于鼓形座上,长角弯延前耸,威武雄健。七只小牛低首垂尾环绕在盖沿。腰部是两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

西汉三立牛横銎铜啄(图19),长24、宽16.4厘米。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现藏于昆明市博物馆。西汉兵器。这种兵器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只有啄击功能。晋代曾弃用,到了唐代曾作为骑兵制式兵器。其作椭圆形长横銎,銎上铸3立牛,牛首尾相连,“一”字排列。牛体匀健有力,长尾垂于体后,牛腹下有三角形突起。橫銎正中饰突起太阳纹,满地饰圆涡纹、三角纹。啄刺细长,宽弧刃口。

西汉“敕庙”铜牛灯(图20),通高50、长40、宽25厘米。1949年长沙桂花园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西汉照明用具。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对牛背上的灯盘,牛腹中空,可盛水;点灯时,烟可由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卫生,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灯盘和喇叭状罩之间置有灯罩,既可挡风,也可调整灯光的照射角度。牛腹部右侧铭文为:“敕庙牛镫四,礼乐长监治”。此灯为主管礼乐的长官为长沙王宗庙监造的灯,铸造精良,是汉代灯具中的精品。

西汉二牛交合扣饰(图21),长 15.6 、高 9.9 厘米。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现藏于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西汉祭器。一公一母二牛立于一蛇之上,蛇咬公牛之尾,尾绕母牛前腿。公牛体形较大,两后腿站立,趴于母牛后背作交合状;母牛体形较小,四肢分立,头前倾。背面有一矩形齿扣。扣饰铸造精细,神态生动写实,牛身毛纹清晰可见,是滇国居民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可能在“孕育”等祭祀仪式中佩戴。

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图22),通高46.2、长36.4厘米。1980年江苏邗江甘泉山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东汉灯具。全器作牛驮灯盏的造型,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体形肥硕,神态憨厚,蹄足短矮,双目圆睁,双耳耸立,低首俯视,口张开状,似乎正在鸣叫,腹中空,牛尾蜷曲螺旋上举,整个造型显得雄健强劲,威武稳重,线条富有韵律感,好像是一头神牛驮着光明来到了人间。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其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北朝銅牛车(图23),高23.5、长42厘米。上世纪90年代由广东深圳沙头角公安分局移交,现藏于深圳市博物馆。北朝陈设器。这套牛车由牛、轭、长辕双轮车厢组合而成。拉车的黄牛身躯壮硕,头上套有络具,颈上有轭,轭两侧各有半圆形环扣接车辕。车厢作长方形,后开门,前厢板上铸出直棂空格。厢顶覆篷盖,前后出檐于车厢。双轮作圆形16辐。此式铜牛车,目前发现仅此一例。

西夏鎏金铜牛(图24),长120、宽38、高45厘米。1977年银川市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陈设器。该器中间空心,外表通体染金。牛身横卧,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连中间脊背也隐约可见。它似乎劳作了一天,正在卧地休息。忽然听到了主人的呼唤,于是它抬起头,向主人望去。这只铜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铸造工艺上也表现出当时西夏青铜制造的高超水平,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现存最大的西夏时期金属铸造工艺品。同时,西夏墓葬中随葬制作如此精美肥硕的铜牛,也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清代青铜牧童骑牛(图25),长18.4、高17.5厘米。面向社会征集品,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清代陈设器。这是件属于“牧童骑牛”题材之青铜塑像。塑像造型简洁传神,铸工精细。牧童横坐牛背短笛横吹,水牛卧地昂首,卷起的尾巴体现了水牛的悠闲心态。体态健硕的水牛与顽皮可爱的小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牧童放牛之画面。

以上华夏古代牛纹青铜器,不仅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和青铜雕塑史的重要实物,而且立体、多方位地展现了其青铜艺术。它们标志着这类牛纹青铜器,不但具有典雅规整的审美风格,而且富有自由舒畅、活泼灵动的美学新风尚。同时又融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不可复制与超越。

猜你喜欢

现藏青铜器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玄宗避蜀图》
七月·美梦
一月·如意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