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的运用
2021-03-15姚小朋
姚小朋
[摘 要]专题式历史教材最突出的问题是历史活动被人为地碎片化。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而言,单靠教材是很难建立起完整的历史逻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大历史观”,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弥补专题式教材的缺陷,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逻辑,并拓展他们的历史视野。
[关键词]中学历史;大历史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71-02
目前很多地区的高中都采用以专题形式编写的人民版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的教材类似于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的史书,好处是可以把某一历史活动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看就明白;问题在于,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被人为地碎片化了,历史活动之间看上去似乎是相互脱离的,没有任何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看到更加真实、鲜活的历史,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历史逻辑,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打破常规思维,从“大历史观”着眼,适当地整合教材内容。所谓“大历史观”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将我们要研究的历史对象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里去观察,这个较长的时段可以是数十上百年,也可以更长;第二是指将我们所研究的历史对象和其他的历史对象综合起来进行考量,从而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历史。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谈谈自己的陋见。
我们知道,以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殖民活动的发展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的伟大也不仅仅表现在科学领域,在思想领域甚至在推动世界的整体进步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人民版历史教材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近代科学发展的成就之余,却没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近代科学与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这就会使有些学生认为这些事件之间是毫无联系的,而这并不是历史真相。
为了让学生看到“大历史”,笔者在教学中打破了教材结构,将人民版教材必修2专题五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人民版教材必修1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人民版教材必修3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人民版教材必修3专题七第一课《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人教版教材选修4第六单元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人民版教材必修3专题六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第四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等内容,遵循唯物史观,以“近代欧洲的发展” 为主题,以“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前因后果”为中心串联起来。这样安排下来,每段历史都不是孤立的了,它们都由内在的历史逻辑连接着。
接下来笔者将展现“大历史观”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一、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关系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什么到17世纪下半叶才诞生呢?我们运用“大历史观”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其中原因。11世纪之后,欧洲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世俗享乐的欲望也与日俱增。而这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于是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便逐渐出现了,这便是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摇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大旗,抵制着基督教文化中的非人性内容。文艺复兴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人们认识到了人类的力量,人类征服自然的自信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文艺复兴的不断发展,综合政治、经济上的一些原因,在15世纪末便催生出了世界史上著名的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些在相关的历史教材中有专门的叙述。这里我们仅沿着它与近代科学发展的关系这条线进行探讨。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座里程碑,它使人类征服自然的信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且进一步突破了基督教文化对欧洲的禁锢。它在开阔人类眼界的同时,加深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于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笛卡尔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开普勒的万有引力定律应运而生了。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关系
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自此,英国逐渐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这为英国在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综上,学生可以看到,11世纪起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而这与基督教文化格格不入,这种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结果就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思想动力。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于是近代一系列的科学成就不断出现。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为英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因此英国科学家牛顿与其他人相比,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来创造科学奇迹。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英国,牛顿在吸取前人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于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意味着经典力学体系诞生,牛顿创造了科学奇迹。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典力学体系的诞生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伽利略等人的科学成就、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理解成简单的直线联系。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探讨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因为受到了高中历史知识的范围限制。
接下来运用上述思维模式,即“大历史观”,探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诞生所带来的影响。
三、经典力学体系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不但适用于整个太阳系,而且适用于一切天体運动和宇宙中的所有物体。它的确立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同时也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19世纪的物理学领域,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声学、光学、电磁学和热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效地解释了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宇宙天体的物理世界,建立了“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
上文引述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经典力学体系对科学界的影响。事实上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四、经典力学体系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规律和法,在包括法文在内的主要西方语言中本来就是同一个词)。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人民版教材在論述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兴起原因时,就提到了近代科学的兴起。而近代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经典力学体系,所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诞生对启蒙运动的兴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专题式教材中,看似毫无联系的历史内容,运用“大历史观”可以将其串联起来。囿于高中历史知识的范围限制,我们不能把这种联系更加透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即使是这种简单的类似直线的联系,也已经能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更加适合运用于高三复习教学。因为高三学生已经将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全部学完,对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已经有了综合的把握,在运用“大历史观”进行复习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在复习的时候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当我们把教材内容按照某个主题打乱重组时,一方面会使学生自然产生新鲜感,另一方面教材中各个相对独立的历史事件便会联系起来、鲜活起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就会加深。
通过对重组之后的“大历史”的学习,学生对牛顿的认识可能会更加深刻:牛顿的成就固然有其个人的原因,但是时代因素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牛顿之前的经济变革、思想变革以及制度方面的变革,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时势造英雄”。
同时,牛顿的成就影响深远,其不仅局限于科学领域,还包括其他领域。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的成就固然推动了整个科学领域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科学的进步对启蒙运动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近代科学成就的影响既深远又广泛。
笔者运用“大历史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在厘清历史逻辑的同时,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大时空中,拉长了我们观察历史的维度,从而使高三学生在知识复习时,打破常规模式,在重新产生对历史新鲜感的同时能够轻松地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这样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谓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