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2021-03-15邓可星
邓可星
[摘 要]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传播学科知识,更要传播爱和温暖,做尊重学生、懂学生、关爱学生的人。文章从农村教育的角度,探讨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57-02
如果说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浓墨淡彩的重要一笔。在传统教育中,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很多青少年缺乏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遇事容易偏激,最终酿下悲剧。尤其是农村初中生,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关爱,缺少父母正确的教育,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既要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也要做叩开学生心门的心理导师。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学生安全事件、恶性事件频发,导致这些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如2020年春季学期因抗击新冠疫情的需要,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学时间都推迟了一两个月,然而开学没几天,就已经有多名学生跳楼:2020年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9岁学生因未按时交作业,被老师踢出“钉钉群”后,从15楼跳下,最终抢救无效,不幸身亡;2020年4月13日,江苏无锡12岁女孩在开学第一天就跳楼自杀……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追求高效课堂教学、培养优质人才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大都非常强,但自卑心理却非常严重;他们面临的学习考试压力比较大,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很差;他们缺少关爱温暖,但是会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从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角度,还是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要的角度而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农村学校的重要工作。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本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建设的重要课程,教材中的大量内容都与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正确价值观息息相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既是对课程的完善,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该依托课程教学播撒我们的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容,也传递着各种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人生体验。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情感因子,依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其积极情感,培育其健康心理,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情绪的管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懂得情绪是可以自我调控的,帮助学生掌握调控自己情绪的方法,知道如何正确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因为不良情绪而使自己产生错误认知和消极态度。也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与情绪有关的话题,比如“和朋友的一次争吵”“我与父母的相处”等,交流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且请学生反思总结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应当如何去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管理大师”。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格言,比如:“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容颜,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修养;我们不能样样顺心,但是可以事事尽心。”以积极情感熏陶和感染学生,可以让学生内心充满积极的情感,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不良情绪吞噬。
2.联系时事,培养學生健康心理
教材是最主要的教育素材,但不是唯一的素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生活实事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入耳、入脑、入心,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教学《守护生命》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以下生活事例:2015年12月25日,江西赣州市一名9岁的小男孩因为放学晚回家遭到父母的批评,随后竟上吊自杀;2016年4月14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宁校区一名大二学生跳楼身亡……请学生读完案例后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轻生,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唤起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地震、火灾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然后再教给学生一些自我保护和救助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时生命不堪一击,但生命也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展示实际案例,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认知更深刻、更透彻,从而培养他们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也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3.重视导入,在导入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缺乏亲情之爱,往往比较自卑,因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在课前导入环节,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校园里、网络上选取一些典型事迹等,创设正能量的情境,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入方式有很多,如播放视频、解读格言、讲故事等。
例如在《青春飞扬》一课的导入环节中播放中国女排夺冠的视频,可以让学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从而明确“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4.树立榜样,给留守儿童传递正能量
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問题就是自卑、消极,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行为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感受积极的正能量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常用“鸡汤”来激励学生。
例如在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杨善洲的事例,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诚信之星”“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明白无论是平凡的人还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只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和创造,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精彩的。作为学生也一样,只要尽力而为,无愧自我,生命就是精彩的。
又如在教学《少年当自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等人的优秀品质,以榜样人物热爱祖国、奉献社会、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谭嗣同和吴良镛、林觉民等人的共同点、差异点,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伟人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学生引入“独臂少年”——张家城的事例,播放他打篮球的相关视频,通过这个14岁少年勇敢追梦、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身残志坚的他尚且敢于追梦,我们为何不可?即便生活艰辛,但只要不放弃、勇敢前进,就一定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让留守儿童心中充满正能量。
5.开展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比如,评选班级的“诚信之星”和“美德少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增添正能量;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举办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讲座、征文比赛、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我们应该让留守儿童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引导他们真正去体验和感受热情似火的青春时光,让他们真正树立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
[ 参 考 文 献 ]
[1] 高丽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2):53+55.
[2] 周晓青.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4(6):16.
[3] 蒋丽燕.微课在初一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7):103.
[4] 刘建德.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与演绎[J].中小学德育,2018(2):26-29.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