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03-15刘文光贺红林邢普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同式培养模式研究生

刘文光 贺红林 邢普

[摘 要]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思路。协同式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四结合、三提升”的教学理念。四结合是指通过项目研究集群与导师指导集群相结合、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训练相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研发需求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拟定与科研管理制度相结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三提升是指通过“四结合”协同式培养,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优化了导师指导模式、建设了研究生优质课程、改善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环境,但是也存在很多难点问题。

[关键词] 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协同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4-0145-04    [收稿日期] 2020-07-20

一、引言

2010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至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要从2009年的140万上升为200万,而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主要围绕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目标、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培养及运行机制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逐步加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未深度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急剧下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单导师制度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需求,高校导师理论知识有余但实践经验不足,即导师指导能力不足;二是研究生课程仍然是内容驱动式教学,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无法有机融合,即课程学习效果不佳;三是研究生缺乏创新训练环境,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即创新实践平台缺乏[1-5]。

众所周知,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论文写作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途径,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现行培养体系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典型的内容驱动型;科研训练是以完成导师科研课题为目标,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学位论文写作与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三者之间缺乏深度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最大缺陷是课程学习沿用本科生上课模式,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完全割裂,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很难提升[6-8]。加之大多数研究生在从本科生过渡到研究生期间,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若不改革研究生指导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其结局必然是研究生质量继续下滑[9,10 ]。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讨论一种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导师团队指导、科研教学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自身研究生团队为对象开展实践,分析新模式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及取得的成效。

二、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导、学、研”等问题,提出一种“四结合、三提升”的培养理念。所谓的“四结合”是指通过项目研究集群与导师指导集群相结合、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训练相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研发需求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拟定与科研管理制度相结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三提升”是指通过“四结合”协同式培养,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下面结合“四结合、三提升”的培养理念,阐述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一)基于项目集群开展团队指导

基于项目集群开展团队指导是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重要策略,也是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按照以往的单导师制,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即使组建导师团队合作培养研究生,也常常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基于项目集群为导师团队指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项目集群指导模式,是指由少数知识互补而又相互关联,为高质量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或者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而承担相应责任的若干研究生导师开展的项目集群。参与集群的导师必须有项目合作,可以是校内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导师,也可以是与企业合作的企业导师。

相对单导师制和传统的团队指导制,项目集群式团队指导具有显著的优点。基于科研项目集群指导的研究生不再拘泥于一個固定的导师,集群导师均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参与集群指导的校内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在理论方面的优势,而企业导师可以展现他们的实践创新和技术研发特长。项目集群指导模式优化了单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的论文为多人指导,学生可以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可以学众师之长,不需为自己论文不是导师所长而困惑和苦恼。企业导师参与集群指导,研究生可以了解校外学术研究动态,把握学术形式,增强学术交流,破除门户之见,强化协作精神。

基于项目的集群指导模式,其核心在于研究生培养理念。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构建了以研究生为中心和面向过程的培养理念,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制度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了研究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在项目集群的环境下,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更加丰富。因为集群指导破除了单导师的界限、年级界限及专业界限,由跨学科的导师集群指导,而且会定期共同组织公开性的研究生研讨会。集群指导下的研究生根据集群科研课题和个人兴趣,形成研究生课题小组。集群指导的研究生必须参加助教工作,提高责任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为了体现专业特色,集群指导下的研究生发表的小论文与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尽可能保持连续性。

(二)基于项目任务实施课程教学

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不仅对集群指导教师的科研背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以项目为纽带的导师集群指导时,需采取各种措施强化集群研究生导师的工程背景和教学能力。通常的做法是由课题组教授领衔负责研究室建设,开设研究生理论课,开展基于项目任务的研究生课程教学。集群导师将科研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与课堂学习、学术训练深度融合,将科研成果融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开展基于项目任务的课程教学,有利于推广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由于学习目标不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本科生的课程学习明显不同,更多的需要为科研服务。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研究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项目集群的导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将教学设计中的每个教学任务和科研问题相结合,不但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提高研究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内容驱动型课程教学不同,基于项目任务的课程教学,不断将最新研究问题与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训练有机融合,使研究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大大激发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然而,要提升基于项目任务的课程教学效果,研究生必须将课程理论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身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与课题组其他研究生、集群导师探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研究生还需积极参与集群导师的不同科研课题、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实践等训练。研究生在不同的科研活动和实践中做不同的事情,导师只起到督促和顾问的作用。

(三)基于项目合作实现校企协同培养

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校内导师应根据课题的需求,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并组建企业导师群,对接企业研发即时需求,积极选派集群指导研究生到基地参与“真刀真枪式”的技术设计和产品研发,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和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范围与质量,而且能实现论文选题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

基于提升导师实践指导能力目标,建立导师工程实践培训长效机制同样重要。参照学校有关制度,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集群导师必须到企业或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或者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牵头参与和企业的合作。校内导师根据项目需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签订研究生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协议,提供开展科研创新训练的高端平台。以持续稳定的课题为校企合作纽带,以校企两群导师联合指导为主要指导模式,以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为科研训练主要内容,吸引和力促研究生甚至导师到培养基地进行科研实践,努力为集群导师和研究生营造出一个贴近工程实际的科研训练环境,为师生科研实践创造条件,解决校内导师科研脱离工程实际、研究生论文“闭门造车”等问题。

三、改革效果与讨论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导师因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和指导研究生的需求而集群。集群模式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升了研究生创新训练环境和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有利于研究生吸收各学科精华、集各导师之特长。参与此次试点的集群导师来自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和飞行器工程学院、江西联大高科有限公司等单位。依托集群指导模式的改革,笔者所在课题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研究生的创新训练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下面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教改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两方面讨论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近三年,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与校外建立了两个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十余项,三名导师被评为南昌航空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两名研究生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导师集群指导的研究生获得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二十几项,获国家奖学金和江西省政府奖学金10人。这些数据不仅说明了导师指导能力的提升,而且表明受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教改成果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得到推广及应用

改革中所提出的集群指导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南昌航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了推广及应用。南昌航空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中,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规范的文件形式补充到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集群指导理念以文件的形式写入培养方案,对于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合科研特色建设了研究生优质课程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结合自身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参加科研创新实践,以“机械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等研究生课程建设为抓手,将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激发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了科研创新意识。通过集群指导和建设,课题组将“机械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和“现代数控技术”两门课程建设成为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并编著了《现代制造技术》和《含裂纹构件的振动疲劳损伤预测理论与方法》等若干研究生教材。

四、结束语

“四结合、三提升”培养理念是一种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以该培养理念为依据,在导师团队构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研究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应用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导师集群指导不仅取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集群,而且与集群导师的学科背景、导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集群导师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而且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校外导师不多,这一方面有待加強。

二是基于科研任务开展基于科研项目模式的研究生训练模式,不仅要求导师具有开展基于任务的课程教学能力,同时要求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主性,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基于科研特色建立了两门研究生优质课程,但是受益的学生仅限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尚未推广到省内外其他高校。为了推广该教学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凝炼课程特色。

三是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必须基于共同的目标,然而企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缺乏天然的动力和积极性。笔者所在课题组虽然建立了校外科研创新训练基地,但是主要是借助个别导师的人脉关系建立,大部分校内导师无法实质性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这方面需要通过学院甚至学校更高级别的力量来推动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

参考文献

[1]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5):83-88.

[2]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4-38.

[3]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4]张静,刘占德,等.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61-65.

[5]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6(9):16-19.

[6]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7]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5.

[8]张宇.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9(2):146-148.

[9]胡定玉,陈兴杰,张辉,邓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育人(高教论坛),2020(21):24-25.

[10]陈守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07-209.

猜你喜欢

协同式培养模式研究生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下协同式产品外观设计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