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2021-03-15孙长菊

学周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因材施教作文教学

孙长菊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重要任务。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求做到选材立意要有创新,要富有时代气息;写法上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使文章“立”起来;语言上要丰富生动,文采飞扬等,使作文教学真正做到创新。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发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9-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9.062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落脚点。作文是培养学生語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在新颁布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写作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语文的一种能力体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作文教学,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必由之路,在学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教学也需要创新,让学生从真情实感出发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创新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进而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立意创新,别出心裁

好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且符合时代发展的脉搏,这样才可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需要学生学会选材。法国著名的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选材立意太大众化,难以给读者带来新意。所以,写作中的创新首先应该是选材的立意一定要新颖,要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相一致,体现中学生的一种时代认知。

就目前来看,要想在选材立意上有所创新,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选择全新写作题裁方向,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就容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二是平淡之中见新奇,即在大众化的素材中寻找新的切入点,让“旧瓶装新酒”,从而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学生日常的经历就可以成为写作中的素材,特别是节假日学生经常会走出去看一看,这对于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有帮助,学生可以以这些方面的积累为素材,尝试进行写作。因为这是学生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所以更容易从内心去表达某一种情感和认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也会降低。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的写作立意有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特别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多读书、多训练。鼓励学生进行日常的周记或者短文写作式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日常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及时地写下来,也要关注现在的媒体信息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这些都会成为写作的素材。可以组织“课前评论”活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要求一位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问题进行短文写作播报,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地进行点评,锻炼学生评析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技巧创新,一波三折

对于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来说,不仅需要规划,更需要实实在在地去落实,否则学生就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问题。就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的写作来说,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太大,容易使作文内容空洞,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一是结构过于单一,语言过于平淡,缺乏艺术表现力,无法形成波澜或者悬念,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读完了开头似乎就能够预见到结尾。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就要重视在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在写作的表达方式上,学生常常使用第一人称,也可以尝试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叙事时,可以使用顺序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倒叙法、插叙法;在写作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会化大为小,使用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更容易深入、细致地进行描写,从而凸显作文的特色;在写作语言上也要尽量细腻生动,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更容易使语言富有表现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当然,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范例指导。如有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自己假期勤工俭学的文章《卖报》,在学生最初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平铺直叙整个事件的经过,没有什么波澜,给人以平淡无奇的感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第一次卖报的紧张心理,通过心理描写和大量的对话描写,将当时的内心感受较为生动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感同身受;并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卖报前后对待生活的态度展现出来,使整篇文章有了灵魂,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语言创新,文采飞扬

在写作中,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也是有效表达作文意境的主要载体,所以我们常说文学实际上是语言的艺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往往词汇量匮乏,语言表达空洞,从而影响了作文质量。

要想在作文中有所创新,语言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要依靠积累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语言的积累。在课内,要鼓励学生对于教材中所选的名篇佳句多朗读、多背诵,引导学生在理解文中用得巧妙的字词的同时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对于一些代表性的词句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细致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地运用。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字词积累,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同时做好好词、好句的摘抄与整理,积累写作的语言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才会有积累,语言的表达才会丰富生动,提升作文的质量。同时,通过这方面的反复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更新观念,随处作文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教师方面来说,都意识到了写作的重要性;然而对学生来说,在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尤其是面对命题作文时经常会感觉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不要单一地进行剥离于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这样容易给学生带来写作上的压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尝试进行练笔,如每日的日记、每周的周记,鼓励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记录下来,这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写作的压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具体落实上,教师要发挥自己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日常注意积累,搜集各方面的写作素材,告诉学生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搜集、欣赏、分析、创作广告词,并为此活动撰写新闻稿、编排手抄报等,整个过程无一不是在积累素材、发展思维,无一不是作文。传统作文训练方式也可以开放,如要求学生追求文章精品化,在不断的修改中学习作文技法。

五、因材施教,特色育人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也要注意利用好本地资源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作文有特色、有创新。

首先应做到因地制宜,特色育人。让学生走出校门寻“活水”,探索家乡自然山水隽秀之美,神话传说神奇之美,人文古迹沧桑之美,风景名胜开发之美,教师从中穿针引线,不尽“活水”自会滚滚而来。这也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行为、效果的三转变。其次应做到因“材”制宜。整体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以开发作文精品为主,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从开发想象力入手,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教学中都能够得到提高。再次应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灵活教学。如恰当运用电教手段,用投景仪教学看图作文,用录像机教学录像作文,用录音机训练音响作文,在互联网上训练网络作文等。

六、创造契机,营造气氛

好文章并不会自己跳出来,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要加强感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校刊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作文展示平台。作为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有创意的指导,拓展学生的想象,切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把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激励学生进行写作。学校可以利用好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或者征文活动,如清明节祭英烈、整本书阅读后写读后感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积累中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利用好学校的宣传平台,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展评,如各班黑板报的宣传、学校广播站的播报,从而发挥优秀作文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创作中来。也要多组織各类丰富多彩且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不断积累素材,在不断创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时代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推陈出新,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需要脚踏实地地扎实推进作文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学规律,敢于进行尝试,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姨华.浅议在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培育学生创新能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

[2]贾利.写出层次:由空到实——“把作文写具体”技法之二[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0(2).

[3]章爱莲.作文的创新离不开兴趣与想象[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4]李长征.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J].时代青年(视点),2016(6).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因材施教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