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线上引导大学生拒绝网络谣言-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案例
2021-03-15陈敬敏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岗位的第一线,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提供了高效的辅助,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较低,不能正确分辨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容易被网络谣言、网络中扭曲的价值观所影响。高校辅导员应第一时间积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网络谣言;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不实的谣言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些谣言有的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为造谣,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误解、断章取义导致的。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运用新科技新事物,但独立判断是非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网络消极观点和滞后观念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1]。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力量,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运用网络的能力、辨别信息的能力,是高校辅导员需要紧抓不懈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应教育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迫切需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2]。
一、事件简述
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全国各大高校开启了线上教学工作。此次网络暴力事件源于2020年2月27日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收集发出之后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有网友认为中国颁布永久居留条例将使大量外国人入华,挤占我们宝贵的生存资源,在微博上引起了疯狂的讨论,目之所及,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声音,其中不乏谩骂致胜。其中有关于“杨宜勇:中华民族复兴可能需要外国人来完成”、“鼓励女大学生和留学生联姻”的说法更是激起了网友的谩骂与指责。学生XXX也是其中的一位网友,通过QQ空间发布了关于对于此次征求意见稿的看法,显得非常义愤填膺,谩骂的言语充斥其中,同时我也关注到有很多同学在下面留言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同时通过其他辅导员我也了解到他们班好多同学也都发了这样的言论。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这类事件将会演变为大范围的校园舆情事件。
二、事件干预
(一)及时化解情绪安抚
通过关注微博大致了解了事情的起因,明白学生气愤的原因在哪里。并且我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仔细浏览观看了一下。主动通过QQ与学生聊天,询问学生对待此件事情的看法,引导学生理智看待问题,关于杨宜勇、歧视女性、引进外国劳动力这些话题,有没有从网络上寻找到话题源头,话题依据。同时建议学生仔细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通过规范化的方式表达建议和意见。目前已经公开了意见通道,如果反对,讲清楚反对哪一条,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可以提出,这样才能提高讨论的质量,才有利于理性互动。立法讨论,征求意见,贡献自己的理性,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更不能进行人肉搜索。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变得“非法化”。学生的情绪稍微缓和,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删除发文。
(二) 控制网络影响
了解到很多同学对此比较关注,如果不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尤其疫情期间,长时间待在家,担心学生会做出过激行为。及时与各班班委沟通,要求他们积极引导班级同学,同时班委要以身作则,发现学生有过激的言语或行为及时反馈与制止。同时我也及时撰写关于拒绝网络谣言的网文,并着重讲述了希望大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要从网络上看到别人随意发表的言论就非常激愤的表达观点,理性看待问题,通过正规途径行使自身的权利,不要沦为网络谣言的帮凶。要求所有班委转发扩散给更多的同学。
三、分析与启示
(一)辅导员要提高敏锐度,加强对突发事件、敏感信息的监测力度
辅导员走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应当高度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要提高自己的舆情敏锐度,对潜在的敏感信息及时发现,加强对网络突发事件、敏感内容的监测力度。增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舆情监测意识,将舆情研判、处置等内容纳入到辅导员岗位能力的培训和考查中。
(二)辅导员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置
通过此次制止学生网络谣言事件可以发现,学生干部对相关信息的及时发现和上报起到了关键作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遵循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置的原则,谣言止于真相,早发现和早处置可以将潜在的舆情事件遏制住,避免事件的大范围传播。辅导员应当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因为学生干部生活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的动态信息往往比辅导员掌握得更快更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敏锐意识,可以帮助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知晓相关信息。
(三)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使用网络媒介参与网络实践的主体性构建[3]。辅导员应当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理性看待网络传播中的内容,培养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理性表达意识,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盲从,拒绝成为谣言傳播和网络暴力的帮凶。加强全媒体环境下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辅导员还要与家庭、社会共同建立起网络知识普及与网络谣言预防机制,利用新型媒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4]。
四、总结: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土著民,对网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高校辅导员可以大力运用网络手段、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工作,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联系学生优势,开展管理与服务学生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为学生工作设置保障。教育引导大学生能够主动追根溯源,慎思明辨,去寻求真相,去拨开谣言的迷雾,共同筑起谣言的隔离带,共同维护网络的清朗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录杰,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策略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 , 36(11):15-19.
[2] 周芳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路径[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 27:16-17.
[3] 钱婷婷,媒介道德恐慌视域下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04):87-92.
[4] 苏畅,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2(04):153-156.
作者简介:陈敬敏(1993-),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