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TM模式探索实现粮食储藏“三低”目标新路径*
2021-03-15翟存利高玉升
翟存利 高玉升 张 伟
[中储粮(天津)仓储物流有限公司 300452]
粮食,国之根本,民之命脉。粮食安全是为政之要,安民之基,备战之道。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粮食储藏专家靳祖训先生提出了粮食储藏“三低、三高、三效益”的目标,为粮食储藏提供了科学发展的新方向。“三低、三高、三效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专家们从通风技术、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但是研究比较局限于部分,未形成系统化。因此,本文提出“TTM”管理模式,以系统化的原则探索实现粮食储藏“三低”目标新路径。
1 “三低”是实现“三高”“三效益”的重要基础
“三低”是指“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三高”是指“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三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低、三高、三效益”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实现“三低”对于实现整个目标具有关键作用,低损耗对应着高质量、高营养、三效益;低污染对高质量、高营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因此实现了粮食储藏的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目标,粮食的质量、营养以及储藏的效益都会提高,能够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三低”“三高”“三效益”三者关系示意图
三者的关系是金字塔结构,“三低”是根基,根基牢固,方能实现“三高”,达到“三效益”目标。粮食储藏者包括个人、企业、研究人员,是粮食的直接保管者,对实现“三低”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人民是目标的检验者,也是对粮食储藏者行为的监督,可以通过市场流通粮食质量、公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发挥其监督作用。
2 “三低”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三低”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将其概括为三大类,分别是生态因素、储存条件及人的因素。
2.1 生态因素分析
在粮食储藏期间,整个仓房与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水分、温度、气体成分、储粮生物对粮食安全储存有重要影响。
粮食水分含量、温度、气体成分对粮食呼吸及储粮害虫、螨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及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粮食呼吸作用最为旺盛,粮食内部营养物质分解加快,加快粮食劣变速度,重量减少,粮食品质降低;同时储粮害虫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害虫蛀蚀粮食籽粒,加快螨类及微生物繁殖,增加粮堆温湿度,造成粮食发热霉变,品质劣变,同时,还可能传播致病微生物及真菌毒素等,造成粮食污染,人畜食用后导致中毒或致癌。鼠雀类可以啃食、糟蹋粮食,污染粮食,传播疾病,还能够破坏仓房门窗、包装器具。
2.2 储存条件分析
仓房设施是粮食储藏的基础设施,仓房的密闭性、保温隔热性、机械化程度等都影响着储藏粮食的品质。自21世纪末,全国开始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库,并引进浅圆仓等先进仓型,仓房的密闭性增强、保温隔热效果更好、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现运行的老旧仓房仍然存在着仓房门、窗密闭不严,地面、仓壁易返潮、保温隔热性差、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
“藏粮于技”对于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品质以及减轻劳动强度具有重要作用。仓储科技工作者根据我国7个储粮生态区特征及储粮品种,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并逐渐推广应用,比如在高温高湿储粮区常用充氮气调技术,但是在全国应用比重还不高。针对虫害防治方面,目前多采用的是化学方法杀虫,导致杀虫剂残留,影响粮食品质,随着储粮生物抗药性的增强,将影响杀虫剂效果。另外,真菌毒素的污染仍然是影响粮食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人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对农田投入大量化肥和农药,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收获入库时,粮食本身就已经被污染。
二是国内外关于粮食标准不同,导致我国进口的粮食杂质高,另外,进口粮食一般情况下通过水路运输,运输时间长,若温度高,则会导致粮食生热发霉,降低品质,而且进口粮食还有可能带来外来生物,造成虫害泛滥。
三是在储藏过程中,粮食储藏者存在省事心理,忽视经济效益、粮食品质营养,经常有虫就熏,影响粮食品质,成本还高。
四是部分粮库存在现代化水平低,人员年龄偏高,排斥先进的储粮技术,不想学、不愿学,导致储藏过程中粮食损耗和营养损失较大。
3 “TTM”模式含义及应用
实现粮食储藏“三低”目标,关键在于提高粮食储藏技术人员素质,加大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及应用,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因此,为全面系统的实现“三低”目标,提出从人的方面(Talent)、技术层次(Technology)、管理方面(Management)等维度构建“TTM”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TTM模式结构图
3.1 人的方面(Talent)
3.1.1 提高认识,认识到作为粮食储藏者的深层意义 新时代充斥着新的风险、新的挑战,粮食安全是基础,粮安则天下安。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只有端牢中国饭碗,方能不惧风雨。作为粮食储藏者,为国、为民储粮是光荣使命,应深刻认识到我们守护的是14亿人的粮食,是国家稳定的根基。
3.1.2 转变思想,树立绿色储粮、经济储粮的正确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管好粮”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吃到新鲜、营养、可口、健康的放心粮,还要管好储粮的经济账,以最低的成本为人民提供高营养的粮食。树立绿色储粮、经济储粮理念,就是要在储粮过程中,提高科技储粮技术应用率,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科技的手段调控储粮生态系统,以过紧日子的姿态管控成本,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粮食污染,节约储粮费用,确保储粮安全。
3.1.3 提高专业技能,为粮食储藏安全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强调自身本领的重要性。粮食储藏具有强烈的行业技术性,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融入到保粮工作中,对粮食储藏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是要注重青老结合,发挥青年人学习速度快、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发挥老前辈保管知识扎实、保管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老带新,新教老的模式,优势互补,夯实粮食储藏专业技能,形成接力棒,避免人才断层。二是要注重专业、管理技能培训。采用“系统+专项”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专业知识能力,培育学习型、专业型、创新型队伍。三是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学校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水平,深度融合,既能定向培养粮食保管人才,又能合力攻克储粮技术难题。四是要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优化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新技术,以科技保障品质、降低成本、创造效益。
3.2 技术层次(Technology)
3.2.1 加强基础性研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储藏实现“三低”目标,科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技的进步是以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根本解决也是需要基础研究。国家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确保基础研究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储粮技术基础性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1],如储粮生态学的建立,特别是7个储粮生态区的划分,为储粮技术的研发和优化提供了指导。
3.2.2 提高专项研究水平 这里的专项研究是指针对某项问题或某个技术开展的研究,比如国内外学者在绿色储粮技术、粮油控温技术、环流熏蒸、信息化粮库建设等方面研究都有重大成果[2],现在仍然需要在粮食储藏技术问题上不断创新,改进优化原有技术,减少对粮食、环境的污染,保护粮食品质;减少粮食保管损耗,增加粮食储藏效益;减少储粮保管成本,提高粮食储藏者收益。用技术改造储粮生态,使储粮生态维持在利于粮食储藏的环境。
3.2.3 做好技术推广应用 目前粮食储藏经济运行模式还未完全建立,常规储粮技术仍然占主导地位,做好储粮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不容忽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储粮技术认证体系,使好的技术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增加好技术的认可度;然后,提高储粮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粮食储藏者对储粮技术的重视度。通过示范库示范,线上线下结合宣传,交流活动等方式,解读宣传储粮技术;最后,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条件,加快粮食企业的改革力度,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储粮技术,并提供相关培训服务。
3.3 管理方面(Management)
3.3.1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是员工工作的准则和先导,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内容,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企业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全面性、系统性为原则,并根据动态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确保制度体系的先进性。这样形成的制度才能够贴合实际,使行为有依据,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同时要加强员工制度培训,确保员工理解到位,制度执行到位。
3.3.2 提高设备设施运行效率 储粮设备设施包括出入库设备设施、仓房设备设施、储粮技术设备设施等。在粮食储藏企业,设备设施的电力消耗、故障维修等费用较大,落后的储粮设备对粮食储藏安全有重大隐患。因此,需把设备设施管理、操作规程、保养、维修、报废等制度纳入到制度体系建设中,建立专业的设备设施管理团队,提高设备设施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设施故障率。
3.3.3 加强粮食质量管控 加强粮食质量管控,做到粮食质量动态监管,是确保粮食高营养的基础。首先是来粮时要把好粮食质量关,有质量问题的粮食不准进入储藏的仓房内;其次是在粮食储藏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粮食质量检测,在采取重大储粮措施前后也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做到时刻掌握粮食质量情况,同时掌握粮食质量变化原因,确保出库粮食质量安全;然后是在扦样、化验时,操作要标准规范,确保化验结果正确;最后对化验仪器设备进行检验,确保仪器设备精准,使化验结果有效可靠。
3.3.4 明确作业流程,掌控作业风险 粮食储藏涉及到出入库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机械通风作业、环流熏蒸作业等多项作业环节,而且技术性高,为确保作业人员安全以及作业期间的粮食安全,需要有一套严格的作业管控流程,并明确作业流程中的风险点。作业前要对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明确作业人员责任,并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作业中要加强设备和粮食监管,确保设备运行正常,粮食无发热、结露等异常;作业后也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扫,对粮情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