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整合 活用教材

2021-03-15陆栎宇

民族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都峰写作知识爬山

陆栎宇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作文难写,作文更难教,是一直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之一。为了改变习作教学的尴尬现状,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习作教学上特意编排了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其体例在结构体系上与其它单元有较大的区别,单元导语之后,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一个交流平台和一个初试身手,及两篇习作例文,最后的单元习作,引导学生用学到的习作方法完成习作。习作单元的各项内容之间联系紧密,教学目标定位都指向写作。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应该怎样教学,才能发挥其在习作单元中的资源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地合理整合,助力于学生单元习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呢?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两篇精读课文《麻雀》和《爬天都峰》教学重构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精确定位,清晰目标

(一)明确教学指向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本单元主题为“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单元导读页面陈述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人文主题为“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三句话都聚焦一个关键词——写清楚,由此可见,教材编者安排了一篇国外名著《麻雀》和一篇国内佳作《爬天都峰》在“写清楚”上一定有其独到之处。

《麻雀》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虽然课文篇幅短小,但作者寥寥几笔,就把事情的起因、經过和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爬天都峰》一文写的是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这两篇精读课文以课文为素材,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

(二)关注助学系统

关注课后练习设计也能帮助我们精准解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麻雀》的课后习题有以下两个内容: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老麻雀的无畏

◇猎狗的攻击与退缩

《爬天都峰》一文的课后习题是: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从这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可看出其内容都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带着以上问题走进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首篇精读课文《麻雀》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爬天都峰》第一题则引导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教材编排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第二题都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习作教学目标在每课中得以落实。

二、精研设计,取舍有道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它单元不同,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其课后练习题也凸显这一特点,所以在朗读体验、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正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范例教学功能的重点,因此对于学习内容,必须依据学情、课文特点有所取舍。

朗读,在普通单元的精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语言实践活动,课文主要指向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默读,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思,从中获得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朗读指向记忆,默读则指向思考。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一般只有默读要求,默读是深度学习的常见策略,朗读只需放在整体感知环节。以《爬天都峰》为例,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设计主要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让学生在默读思考过程中与文本深度对话,圈点批注,梳理整合,提炼加工,交流思辨中,学习写作表达方法。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有关朗读的建议,第一课时主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整体感知文本。第二课时教学可减少朗读感悟,更多的给予学生默读思考,适当插入的朗读关键句,其目的也是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和表达的方法。

三、精准整合,活用教材

单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写作知识,但没有阅读对比,收获的习得方法就会大打折扣。合理整合教学便于“求同”和“比异”,以《麻雀》和《爬天都峰》为例:

1.学会整合。以问题为抓手,两篇课文一起学,引导学生对单篇教学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辨析,学会写作知识。课伊始,呈现示意图,让学生复习概括《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出来;再说说《爬天都峰》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弄清记叙事情的本质,明白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来写的。

《麻雀》

起因:猎狗攻击小麻雀

经过:老麻雀拯救小麻雀

结果:猎狗退,小麻雀获救

《爬天都峰》

爬山前:看到山高、陡

爬山中:与老爷爷互相鼓励

爬山后:登上鲫鱼背

2.学会勾连。在学第二篇课文时,可对第一篇课文的学习进行勾连,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勾连写作知识,发现写作规律。教学中,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作者在把事情写清楚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发现《麻雀》一文没有写“怎么做”,以此追问: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怎么做的”呢?

《麻雀》

“我”: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爬天都峰》

“我”: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

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写法,学生发现《麻雀》这一课作者是观察者,而《爬天都峰》作者是当事人,以此得知,我们在写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写作角度不同,表现主题也不同,写作的内容也不一样。

3.引导归纳。由于两篇文章写作的角度不同,引导学生抓住两篇课文的表达进行互文对比,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或习得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分颜色圈画出两篇课文的主人公,发现写清楚过程的规律——笔下人物交替出现。

《麻雀》4—6自然段

起因:猎狗攻击小麻雀

经过:老麻雀拯救小麻雀

结果:猎狗退,小麻雀获救

(猎狗和麻雀交替出现)

《爬天都峰》

爬山前:我看到山高、陡

爬山中:与老爷爷互相鼓励

爬山后:我们登上鲫鱼背

(“我”和老爷爷交替出现)

文中人物的交替出现可让故事的发生有变化,有起伏,更吸引人。借此让学生拿出自己写好的文章,看文中的主人公有没有交替出现,对照修改,学以致用。既渗透了学习方法,又为学生完成单元习作作好铺垫。

总之,教师备课时,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编写体系,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发现或归纳课文之间的共性和不同,开展互文对比,实现内容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尽量多一些的合理整合构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把课文的价值发挥到更大,跳出教师教课文的框架,真正的是“用教材教”——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2501500511257

猜你喜欢

天都峰写作知识爬山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我们一起去爬山
写作知识的呈现路径
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爬天都峰
巧绘“环境”
我们去登高
为什么爬山后会腿酸?
紧扣题眼领悟全篇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