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私立济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史料记略

2021-03-14陈荣秀

天津护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天津护士医院

陈荣秀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60)

根据天津地方志、卫生史志等多方面历史资料记载,从1908年天津第一所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开始至新中国成立的40多年间,天津陆续开办了10多所各类护士教育学校,形成公办、私办与教会办学的“三足鼎立”之势。其中主要的公办院校有北洋女医学堂、天津特别市市立医院附属女子助产看护学校、天津市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天津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私办院校有达生女子助产学校、丽云护士学校、志生高级护校、天和医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教会办院校有天津美以美会妇婴医院护士学校、天津市私立济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时称马大夫纪念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以下简称济华高级护校)、天津私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截止到1948年,这些护士教育学校共培养600余名职业护士和助产士(由于交接原因,1948年以后还有数百名护生毕业)[1]。济华高级护校在1930年至1953年间,陆续招收22个班,共有毕业生230人,其中男护士55名[2-3]。这些毕业生不但是当时医院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更为新中国护理事业发展储备了护理技术骨干。

济华高级护校起源于1922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护士步乐仁创办的男青年护理专业培训班[2]。在战乱纷扰的历史动荡时期,济华高级护校坚持办学20余年,办学时间长,培养的学生数量多,为当时的天津乃至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护理人才,对天津早期的护理教育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马大夫纪念医院背景下济华高级护校的发展

1.1 天津第一所西医医院——马大夫纪念医院 济华高级护校附属于马大夫纪念医院,医院地址最早在紫竹林大道(今大沽北路87号原天津市立人民医院所在地),护士学校设在医院内,其校舍、办学经费、部分管理人员等均出自马大夫纪念医院。医院“博施济众”的仁爱精神深深影响着济华高级护校的发展过程。

马大夫纪念医院是天津最早的西医医院,它的建立对以后西方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疗体系及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在天津具有开启性作用。马大夫纪念医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战败,天津被迫开埠。1861年英军在天津紫竹林一带建立军医院,招收少数中国人以带徒方式充当护士助手,其工作多以清洁卫生及病人生活护理为主。1868年,英军将军医院转交给基督教伦敦会,改称为“英国伦敦会施医院”。1879年3月由英国传教士医生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接管医院。马根济接管时,医院面临医疗设备短缺、资金匮乏、药品不足等重重困难,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医院工作进展缓慢。但他用自己精湛的外科医术得到了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其他上层官员的支持,并于1880年12月在英国伦敦会施医院旧址上建立了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筹资建立的医院,命名为“养病院”。新建成的医院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并很快成为了西医在天津的传播中心[4-5]。

医院服务于各阶层人群,对生活贫困者免收挂号费和药费,还将收到的一部分费用用于贴补穷困人群就医。病人无论富贵贫贱都享有同等的医疗服务。随着医院就诊量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短缺严重,马根济亟需培养医学助手,于是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于1881年创建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医学馆,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西医医生。当时的《教务杂志》评论说:“可以说,医学堂的开设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领域”。

马根济在华工作10余年。他博施济众、勤奋敬业、身体力行。1888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终年37岁。他凭借精湛的技术、仁慈的心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信赖。

1924年1月18日,为纪念马根济做出的贡献,医院更名为“马大夫纪念医院”。以纪念他在有生之年,将爱和医术全部奉献给了天津人民。马大夫纪念医院解放后更名为“天津市立人民医院”,1987年更名为“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年增名为“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现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坐落于河西区体院北环湖西路)。

1.2 济华高级护校的历史沿革 济华高级护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医院护理工作仅靠教会教徒和工友完成,远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该院护士主任步乐仁对当时从事护理工作的男青年组织编班进行专业培训,并经人介绍陆续招收一些男性青年参加免费学习,修业期限4年。期满后,由医院发放证书,然后从事护理工作[1]。

1930年,经数年的培训实践后,医院创办护士学校,并经中华护士会立案批准,校名为“天津市马大夫纪念医院附设护士学校”,首届校长为英国护士满南溪[6],她在英国接受良好的护理教育,将南丁格尔的精神和护理的核心思想带到了护校。

1933年,学校开始招收女生。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当时仅有3名女性报名,至1935年才完成招收女生的计划(亦招有男生)。

1937年7月26日,经天津市教育局批准立案并教育部备案,学校改名为“天津市私立济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校长为张李明贞(马大夫纪念医院院长雷爱德的舅母,信奉基督教)。每届招收20人左右,学制4年。学校组织了董事会,董事长黄道,副董事长黄家德,董事9人,统筹学校重大事宜。

1942至1945年间,日军侵华,天津沦陷,日本人接管医院并改称“同仁会天津诊疗班”,仍附设护士学校,校名为“护士养成所”,期间共培养21名护士。日本侵华期间,校舍被损坏,校长张李明贞及部分老师因不满日本人的统治,离开学校。因此,原本应于1946年和1947年毕业的护生延期至1948年毕业[7-8]。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年12月再次由英国伦敦会接管医院及护校,复名“马大夫纪念医院”,1946年恢复“济华高级护校”校名。复校后,重新组建董事会,董事长黄道(天津新学中学校长)、副董事长黄家德(河北邮务区副区长),董事有樊张琇珍(开滦矿务局医院护士)、王韶亭(开滦矿务局医师)、雷爱德(马大夫纪念医院院长)、顾玉麟(英国人,天津新学中学教员、英国伦敦会总干事)、范学瑞(美国哥伦比亚BS协和护士学校教师)、焦驿亭(天津物理电疗院院长)、周瑞山(天津和记洋行经理)、司徒月兰(天津南开大学教授)等。董事会的领导大都是从欧美回国的爱国人士,他们非常了解护理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动支持护理教育,他们的创举奠定了天津在全国护理教育的领先地位。

1951年10月,医院院长雷爱德(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天津医学院教材科主任、代理教务主任等职务)呈请人民政府接管医院和学校。同年,医院改称“天津市立人民医院”,学校也随之改为“天津市立人民医院附属护士学校”。

1953年2月济华高级护校正式并入天津市护士学校,并由校长张李明贞与护校校长任叔完成交接,时称“天津市第一护士学校”。

2 济华高级护校的管理模式与教育体系

自1930年正式建校至1953年并入天津市护士学校的23年间,济华高级护校秉承“严谨治学、关爱学生、严格要求、遵从科学”的宗旨,培养了众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护理工作者。学校的办学形式和育人内涵值得我们后人挖掘和学习。

2.1 管理体系 护校的管理采用西方管理体制,校长领导下设教务、训育两个主任,统管全校的护理教育工作。1946年,费皎云(雷爱德的夫人)任教务主任,张李明贞校长兼任训育主任。学校的管理层起初以英国人为主,且大都是传教士,中国人在此中担当副职。此后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英国人陆续回国,护校逐渐交由中国人自己管理。护理领导机构为护士科,护士科直接管理病房、门诊、手术室,还通过护理会议方式管理特食部(营养室)、公共卫生、衣物部(包括洗衣房及缝纫部)、敷料部等部门。

护校早期创始人步乐仁之后,历任校长先后为:满南溪、张影云、张李明贞。相关资料记载张李明贞在学校的管理上极其严格,但她对于贫困和身体较差的护生时常给予帮助和关爱,护生们对她爱戴有加。

每年护校招生由学校统一管理,护生入学时需进行基础课的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护校进行学习。在学期间,护生免交学费,供食费,吸引了一批贫困家庭的年轻女子接受教育。这些人都肯努力学习,安心和珍惜这项工作,为家里挣钱改善生活,同时提高个人社会地位。护校管理制度极其严格,护生一律住校,仅周六允许护生外出回家。学校还有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每天晚上定时熄灯,清点人数。护生上学期间不允许结婚,如有结婚将会被开除。

护生入校后有6个月的试用期,不合格者退学,被淘汰。女护生在试用期满后行加冠礼(图1),护士帽象征着职业性和专业性。在护理工作中如出现护理差错,会给予半年的摘帽惩罚,在这期间,仍需要在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护士主任及校长随时深入科室检查,发现错误随时教育纠正,甚至采取延长毕业时间或开除等手段,以警示护理质量的重要性。

图1 1947年2月济华高级护校护生实习期满后行加冠礼

2.2 学制与课程设置 学校建成伊始,学制4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的男生,1945年由英国伦敦会接管后,开始招收同等学历及高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1950年又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1-2]。

护生教材完全采用西方翻译过来的中文教材,由学校统一发放。课程设置按中华护士会规定,包括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等科目的基础医学及基础理论,还设有护理学、营养学、人体解剖、产前护理、心理学、伦理学及英语等课程。张李明贞1947年在中国护士季刊撰文:当时因为马大夫纪念医院较早开展产前护理和新生儿护理,在医院诞生的新生命的数量从几十增长到几百。学生从入学开始以及在后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护生都要进行心理和伦理学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护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德智教育并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了护生们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济华高级护校护理前辈讲述她们将护理作为一种职业,对自我要求进步,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中认真、仔细、有责任心,自觉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操作运用于护理实践中,也为后来从事护理工作并且始终如一的坚持热爱护理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硬件设施与师资队伍 学校校舍宽敞,设施齐全,建有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示教室等,课间时组织护生在操场做课间操,根据课程需要学校备有解剖挂图、骨骼模型、纸质或者木制的器官模型及显微镜玻璃片等供大家学习,护生可以在示教室练习护理操作技术。护校将教室和宿舍安排在空间大,条件好的同一楼层,方便护生们的学习和休息。学校宿舍环境安静优雅,为2~5人间,每天有专人进行打扫、整理床铺,每周为护生更换床单被罩,护生们的护士服交由洗衣房清洗,熨烫后送回。

护校师资队伍精良,教员来自医院的大夫和护士老师,早期多由外国人担任,且大都是传教士。多是义务,多属兼职,校长张李明贞曾担任过伦理老师,教务主任费皎云担任英语老师,佘韫珠(北京协和护校1931年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副院长)为产科教员,院长雷爱德任小儿科教员。担任护士学校教师的传教士,大都抱着善意、同情乃至赞助中国的革新的态度,出于人道主义和宗教信仰提倡南丁格尔理念和自我牺牲精神,她们治学严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和管理知识。

2.4 护理教学方式 护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护生边上课学习,边进病房实习。医院正式护士数量较少,护生的加入不仅解决了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减少医院外聘的费用,又解决了护生实习基地问题,培养了护生的动手能力。当时该校教学环境和实习条件都是非常优越的(图2)。

图2 济华高级护校示教室

护生实习时一律穿统一的服装,护生与正式护士着装有所不同,正式护士为西式裙式白大衣、白皮鞋、白色长筒袜。护生中男护生为西式双排扣白大衣、白皮鞋。女护生服为裙式白大衣,外加裙式蓝坎肩。女护生以护士服右胸部的圆圈来区分年级,一年级护生有1个圆圈,二年级护生有2个圆圈,三年级有3个圆圈。以此确认在实习时护生的层级及职责。

临床实习中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护生的实习安排及科室轮转,随着科室的不同,轮转时间会有相应的调整,内、外、儿、妇等大科室轮转时间在3个月,小的科室如耳鼻喉科等轮转时间为1个月,毕业前保证全部科室轮转完成。不同年级的护生负责的护理内容不同,一年级护生主要负责基础护理,早上7:00~9:00进病房扫床做晨间护理,每周为病人更换床单位,如有污染需要随时更换,收集病人的大小便、痰标本,还负责便器痰盂等消毒工作,进行尸体料理等,下午5点参加晚间护理;二年级除参加生活护理外,可做一般治疗工作,如注射、发药、上夜班等;三年级护生可做一些技术性较高的治疗及协助医生治疗、换药等,已基本能独立值班;四年级护生则完全能承担护士工作如主班、夜班等,并能协助护士长工作[2]。

每天由护士长给护生进行排班,比如上午7~9点在病房实习,9~12点及晚间护理前的时间在教室进行学习,有时晚上也会有理论课的学习。一、二年级的护生理论课程相对较多,到了三、四年级,护生的大部分时间以临床实习为主,排班也会有所变化,比如上午7点至下午3点,下午3点至晚上11点。护生经过几年的学习思想趋于成熟,技术能力扎实,能应对各种情况,胜任临床护理抢救工作。在实习的最后1年,学校依据护生的能力、性格特点等选择合适的科室进行定向重点培养,考试合格才能留在该科室,如不合格则调换到其他的科室继续实习。

2.5 毕业考核 护校的毕业考试相当严格,在护生毕业前举行理论和操作考试,操作考试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和时间要求,由中华护士会老师来校监考,及格者方能颁发毕业证书,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会被退学,淘汰,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护生为大专文凭。应届毕业生必须参加中华护士会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及格者发给统考合格证书(1950年取消)。这样既保证了护生的质量,也维护护校声誉和教育的连续性。

学校每年毕业的护生有10~15名。护校所培养的护生大部分为医院所用,在护理岗位成为优秀的护理教育者,管理者(图3)。

图3 济华高级护校1942班毕业生合影

3 济华高级护校蕴含的护理精神与进步思想

3.1 济华高级护校传承南丁格尔精神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护理工作虽带有宗教色彩,但客观评价当时护理管理基本上按照英国医院的管理方法,因此管理理念渗透着南丁格尔精神。护校曾于1933年邀请英国卫生部官员米奇女士就英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变迁和医疗新理念举行演讲,护生较早的接受最新的理念,为护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二十世纪初佛罗伦萨·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卧病在床,于弥留之际与医院事务主任宝文先生之母友情问候私人往来的亲笔书信,见证了南丁格尔与医院的历史渊源(图4),也成为该院最珍贵的护理历史文物。笔者在采访济华高级护校的护理前辈时,她们体会教会办学是西化教学模式,如每周需要做礼拜,圣诞节时要手捧蜡烛去病房给病人送平安等宗教活动。虽然她们不信教,但是也将宗教的仁慈、博爱、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护理工作当中。

图4 Florence Nightingale致本院事务主任宝文先生之母之亲笔信

3.2 济华高级护校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日军侵华天津沦陷期间医院和护校被日本人接管后全体教职员工同仇敌忾,组织罢课,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精神直至日本投降后复课。解放前期马大夫纪念医院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重点单位并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其中济华高级护校思想进步同学如罗燕君等积极参加了我党外围组织,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并加入到党组织。

解放初期,学校对入校新生先进行革命人道主义教育,强调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护生正式工作后有半年的时间在临床上工作,不求报酬。学生始终抱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回报国家、回报社会。1950年11月天津组建了抗美援朝战地医疗第一队,马大夫纪念医院积极选派优秀的医护人员参加,其中马大夫纪念医院院长雷爱德任普外组长,李瑞宗(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任马大夫纪念医院外科医师),袁崇祥(马大夫纪念医院任外科医师),济华高级护校毕业生路瑶莹、郭时荣、马孝萱积极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还有的同学积极南下,还有的支援过新疆,每个人都身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救死扶伤之崇高信念,以各自的专长,尽自己所能参与到爱国行动中。

3.3 济华高级护校孕育的杰出护理人才 济华高级护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护理人才,一部分为医院所用,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制度。另有一部分分配到全国各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1945年毕业的安之璧,曾任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1948年毕业的肖玉山,是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护理奠基人,1949年毕业的董淑志曾任职于北京总政医院......,她们成为护理岗位上优秀的护理教育者、管理者,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护理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将济华高级护校科学的理念和仁爱精神不断传承。

4 济华高级护校对医院现代护理文化产生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跨越式发展,医院现已成为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其规模由解放初期床位200张,护士58人,至今增加床位至2 000余张,护士1 300余人,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护理队伍发展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护理人员近70人。肿瘤医院护理在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医院环境中,继续传承马大夫纪念医院“博施济众”的仁爱精神,秉承“德高医粹,尚新至善”的医院精神,彰显了南丁格尔人道、博爱、济世、敬业、奉献的文化基因的传承,并已牢固根植于我院临床护理实践之中。

济华高级护校二十余年的耕耘已经桃李满天下,南丁格尔职业精神影响着一代代护理人。在采访老一代护理人时,她们深有感触的说,我们有幸在这座历史悠久,护理文化底蕴深厚的医院里逐渐成长起来,在工作中耳濡目染了护理前辈们的敬业精神,她们在工作中对病人所付出的热心、爱心、耐心及责任心时刻感染着我们,对护理工作的严谨细致,认真求实的作风及慎独修养时刻影响着我们。才使得自己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为之而奋斗一生。

随着肿瘤医学专业的快速发展,肿瘤护理学科也得以不断提高。自1983年起至今举办全国肿瘤护理进修班,共为全国27个省市培养学员700余名;作为全国肿瘤专科联盟医院承担了承德、沧州、秦皇岛、德州、海南等肿瘤专科医院的帮扶工作,为基层医院进行专业培训,切实做到资源下沉,协同发展。2012年荣获国家临床护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全国"巾帼文明岗"等多项荣誉。2017年,肿瘤医院正式加入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成立近400人的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分队,在业余时间进行家庭访视、康复指导,深入社区、敬老院、福利院,让老人和孩子感受爱和家的温暖。

南丁格尔的职业精神始终激励着我院护理队伍,并培养出一支服务精良、技术精湛、充满活力的护理团队,遵循“人文化护理,亲情化服务”的护理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并在创新发展中以专业的知识,优质的服务,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志谢专题研究小组成员有陈荣秀、王琦、董凤齐、鲍雨婷,感谢护士老前辈苑淑宜主任(91岁,1948年毕业于济华高级护校)、王慧主任(91岁,1948年毕业于济华高级护校)和叶茹玉主任(92岁,1949年毕业于济华高级护校)的指导与帮助。

猜你喜欢

天津护士医院
最美护士
如果天津有“画”说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