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培训“互联网+”支持服务体系构建

2021-03-13袁松鹤

关键词:参训互联网+培训

杨 莹 袁松鹤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一直以来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以“国培计划”为例,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2010-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培计划”经费172亿元,参训人均经费增长了约2.6倍,培训各级各类教师约1680万人次[1],参训教师人数覆盖广泛。

中小学教师培训推进实施过程中,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渐受到关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远程教育领域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定义为“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2]。结合我国教师培训实际,可将教师培训的支持服务体系延申理解为,为参训教师提供线下面授以及基于信息技术媒体的带有交互性的各种信息、资源、人员、设施和组织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要素组成可初步概括为“组织架构+平台+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

现阶段,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各家培训项目承担机构的市场行为,整体上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平台系统逐渐成为做好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条件,“互联网+”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作为远程教育的“国家队”,近年来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中有许多省级开放大学、地市级电大以及区县电大凭借资源与地域优势,已开展或参与了多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比如,广州开放大学自2003年起就开始负责实施广州地区的教师全员培训项目,从2003年的825人次发展到2017年的8万多人次;西安开放大学、重庆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等多所省市级开放大学也有多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经验。但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非学历教育仍处于相对薄弱且分散的状态,亟需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体系协作、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更加紧密耦合、高效运行、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本研究通过政策文件调研、研究文献综述与实地访谈调查,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已开展三年多的教师培训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互联网+”支持服务体系,尝试为有关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解决思路与参考依据。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特点

基于政策文本与实践成效的梳理,总结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政府主导、面向全员、混合教学的特点。

(一)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实施

1.政府统筹主导

1990年12月国家教委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始明确提出不仅要为教师开展学历补偿性质的继续教育,也要开展“新教师见习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内容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自此,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持续的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同时政府也提供了培训经费保障,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年度拨款、学校年度工作经费5%、教师工资1%-2%用于教师培训等。

2.“国家、省、市、县、校”分级开展培训工作

国家层面,教育部牵头负责整个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工作,包括顶层设计、政策出台、专家库组建、课程标准输出、国家级课程资源库建设、绩效评估和专项经费管理等;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本省(直辖市)的教师培训工作,设立相应职能办公室、组建省级专家团队,制定本省政策,建设省内资源库和划拨省内经费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项目实施责任主体,负责选定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市县级教师培训骨干队伍,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学校既是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项目实施对象,又担负着面向本校教师实施培训的职能。因此,以“国培计划”为例,分级实施就有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修”,从而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实施的格局。

(二)面向全员,项目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1.全员培训制度

2010年,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

2.项目形式开展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有三类项目:一是关注教师学科基础能力或信息能力提升,通常是全员培训,以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二是关注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提升,以校本研修和网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为主,由专家团队和本地区骨干教师共同对本地教师进行指导;三是关注区域骨干教师或校长的管理能力或综合能力提升,以名校探访或名师送教下乡的方式,进行集中面授。根据财政要求,项目通常要求招投标。

3.培训主体多元化

截至2019年,全国共计有1288家培训机构直接参与教师培训(包含了开展校本研修的中小学和幼儿园)[1]。除中小学幼儿园外,第三方培训主体有三类:一是高校和相关事业单位,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以师范学校为主的培训主体架构。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推进部署,部分非师范类院校和教育部门直属单位也被纳入培训机构名单;二是有关社会商业机构;三是全国各省、市、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和电教馆等。

(三)混合教学,及时更新内容、规范培训过程

1.线上线下结合

2003年以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以面授形式为主。2004年教育部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远程学习方式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2005年,校本研修受到重视。201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使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多种培训形式有效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2.内容动态调整

聚焦教师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及时更新内容。以学科基础能力培训为例,每当有新课标出台,教育行政部门便会组织当地教研机构或委托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及时培训,2017年教育部还重点围绕语文、数学和化学三个学科出台了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另外,教育部每年会根据教师培训总体部署要求,规划新的培训方向与重点,如2012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做好有关师德、教师专业标准方面的内容;2015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紧缺领域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开展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足球师资培训;2018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师德师风、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儿童保护法律教育、财经素养等方面课程作为培训必修内容。

3.强化过程监管

为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自1999 年第一次出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以来,国家又相继发布了多个培训过程规范的意见、指南和标准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和《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等,从培训的内容、标准、经费、过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此外,在培训前,严格招投标程序,聘请权威专家对各家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计划、平台、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审议;在培训中,采取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多方监管评估的方式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支持服务体系现状与不足

前文已有三类培训主体的简要介绍,以下围绕三类主体,分析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和存在不足。

(一)三类培训主体

第一类是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共计446家,占所有承训机构的34%[1]。其中师范类高等院校是重要的培训主体,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90所“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名单中,师范类院校61所,占总数的67%。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直属单位。

第二类是社会商业机构。经教育部批准能够直接承接“国培计划”的31家社会商业培训机构,只占所有承训机构数量的2.4%[1]。虽然数量少,但培训规模大。2017年继教网、研修网和中国教师教育网三家机构占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业务总量的70%。其中,仅继教网一家便占全国远程培训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其2017年度培训总人次超过200万人次,参与各类教师培训项目2000余个,总营收达到了3.55亿,位居全国首列[3]。同时,全国仍有上万家较小规模的区域型培训机构作为第三方教学服务支撑团队,参与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第三类是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各地市、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科研机构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承训机构数量的39%[1]。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多集科研、教研、培训和评估等多种职能于一体。同时这类培训主体还与第一、第二类培训主体合作,作为其教学点,共同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中小学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平台+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要素中,平台属于信息化基础,后两者属于实施过程。下文将重点从组织架构、平台系统和培训实施过程三个方面进行现状梳理。

1.组织架构

(1)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主要由学校二级部门负责,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设立教学点。如华东师范大学由其二级学院开放教育学院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应的教师培训部;具体实施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在本校区内开展集中面授和远程培训,同时积极与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机构以及参训学校等各类办学实体合作,共同开展培训工作。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国培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也是交由其二级学院教育学部进行统筹,教育学部会根据不同子项目的学科特点,将各项目分配给各学科对应院系进行落地实施[4];教学点建设采用与地方政府以及东北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模式,共建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试验区”,不仅为试验区内的中小学提供教学教研支持,也为教师培训项目提供了观摩实训基地。

(2)社会商业机构。不同于高等院校,社会商业机构基本上是全员发动开展培训工作。教学点建设上,业务规模较大的社会商业机构逐渐形成了“总公司-分公司-办事处或分中心”的组织架构。如继教网在全国拥有9个子公司、31个省级总站和办事处;研修网在全国17个省会设立分公司;中国教师教育网在全国设有4家子公司、4家分公司及24家办事处。子公司、分公司或办事处与地方政府或培训机构进一步合作,与地方力量相结合,共同实施完成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设立区域分支机构,社会商业机构有效扩大并加强了地方培训力量,实现了全国范围的业务覆盖。

(3)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科研机构。教师进修学校是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中“上联政府,横联关联机构与高校,下联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基层服务平台[5],发展较好的教师进修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师培训部门,比如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设有15人团队的师训部[6],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又名“东莞市教师发展中心”)单独设置了干训部、师训部和远程培训部[7]。

2.平台系统

(1)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以实施面授培训项目为主,没有建设平台系统。个别院校出于承接远程培训项目的需要,委托第三方搭建具备简单教学功能的教学系统和门户系统,通常没有后端管理系统。少部分兼备远程培训资质和面授能力的高校和事业单位,建设有较为完备的教师培训在线学习与管理系统,如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华南师范大学教师远程培训网,以及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教馆的培训平台等。个别院校和事业单位,如齐鲁师范学院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其平台系统不仅用于远程培训,同时也承担了所属地方行政机构的区域教师培训管理功能,相应增设了区域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模块。

(2)社会商业机构。具备远程教学资质的社会商业机构,如研修网、奥鹏、继教网等,均配备了门户系统、后台管理系统、教学系统、网络研修空间等,支持个性化学习与信息化教学管理。但社会商业机构难以全面实现层级化的后台管理,因为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专家库和资源库这种涉及企业核心利益的模块,只有最高权限管理者能够掌握全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台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3)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科研机构。仅有少数实力较强的教师进修学校配备了平台系统,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与部分地方高校类似,如果承接了远程培训项目,教师进修学校通常会委托第三方搭建具备简单教学功能的门户系统和教学系统。

3.培训实施过程

结合教育部要求与地方需求,培训主体通常按照四个阶段来进行项目实施。

一是制定目标任务。培训机构根据教育管理部门或业务委托机构提出的总体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理解和优势,围绕参训教师在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提升需要,制定参训教师可以达成的、预期的项目培训目标任务。

二是需求调研。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当年培训周期开始前展开调研,另一种是针对每一个培训项目,组织专家、教师以及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一线参训教师学习需求调研。通过调研,能够了解参训教师对于学科课程体系、资源、授课专家、硬件配备和教学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从而选择更适合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

三是培训实施。根据前期确定研修主题,聘请授课讲师进行专题讲授,聘请辅导教师进行学习辅助与教学活动组织。如果是混合式培训,还需要提供线上教学课程,并配备教学与技术团队进行学习跟踪与学习支持。学习结束后,将学习成果进行汇编与分享。

四是培训评价。通常包括训中测评和训后跟踪。训中测评有作业、参与讨论、撰写心得等;训后跟踪有满意度调查、返岗实践、学校观摩、校本研修等。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能够及时获取参训教师的学习成效,并为下一次培训实施提供改进依据。

(三)支持服务体系存在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关支持服务体系仍存在以下不足。

1.线下教学点建设各自为政,力量分散

以“国培计划”为例,目前培训项目逐层下放给省、地市、区县,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吸纳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实施。这种方式固然有利于优中选优,但也存在问题。一是培训机构众多,其教学点建设通常都是自主自发行为,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二是教学点建设通常以短期的、松散的合作模式为主,容易出现信息不畅通、权责不清晰等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三是逐级下沉的培训组织方式导致形成大量临时的教学点,无法形成稳定成熟的培训组织体系,也难以对这些教学组织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评估和持续改进。

2.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低,同质性高

具有雄厚师资基础的师范类高校、大型社会培训机构等都建设有师资团队和线上课程资源。如继教网建有10922余门网络研修课程和6031门主题微课[8],华东师范大学自主建设有380门余课程[9]。但很多参训教师反映,他们在培训过程中遇到过同样课程甚至是同一位授课专家。这一情况凸显了以下问题: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受制于商业利益,培训机构的专家库很难共建共享,不利于优质师资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汇聚。二是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且单个培训机构只能做到少部分资源的更新迭代,更难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自主式选课服务。

3.实施中混合模式泛化、实际过程落实不够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已基本形成了线下理论加实践、线上课程带评价、混合研修相结合等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式,但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混合模式泛化,线上线下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此外,教学过程尤其是线上教学过程落实仍然不够。实际上,线上教学过程落实需要投入更多的支持,大多培训机构限于自身资源储备、教学服务能力、技术支撑能力等,很难对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予以良好支持,针对培训学员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学习跟踪记录与评价指引等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4.重短期目标,轻持续发展,存在培训专业户

阶段性教师培训项目虽有利于培训任务达成,但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支撑不够。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而现实情况是,较大比例的专科及以下学历中西部基层教师虽然完成了培训,但是鲜有培训机构为这些教师提供累积学分的学历上升通道。另一方面,项目之间没有联通,容易产生培训专业户,一个教师代表全校教师参加学习,全员培训“掺水”。

三、“互联网+”支持服务体系构建

支持服务体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远程教育领域,是保障远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国家开放大学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已有40多年的经验基础。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开拓创新,推出了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10],《“六网融通”: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获201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非学历培训方面,国家开放大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联盟副秘书长单位,2012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自2017年以来,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办学组织体系、“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分银行制度优势,建设了国家教师专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http://teacher.oucnet.cn,以下简称“国家教师网”),探索构建了“组织体系+四级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学分银行”的新型中小学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创新。

(一)依托现有办学体系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培训组织体系

为应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分级负责、属地实施的局面,必须建立相匹配的“国家、省、地市、县、校”多层级培训组织体系。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包括总部、45个分部(省级电大)、1446个学院(地市电大)、3659个学习中心(区县电大),“总部-省级分部-地市学院-区县学习中心”的多层级办学体系立体覆盖全国城乡,与现有的教师培训行政管理体系高度匹配,还具有结构稳定、分工明确、内部管理规范、教师培训经验丰富等优势,具备了协同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先天基础和后天积累。

国家开放大学探索构建了由总部统筹管理、分部区域管理、学院与中心落地实施的协同工作机制,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由总部提出工作规则与项目实施路径,为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提供平台系统和课程资源,并对分部、学院与中心开展培训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分部作为区域机构,与总部一起向本省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国培”和“省培”项目,同时面向学院和学习中心进行区域培训管理;学院和学习中心负责本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面向培训组织体系部署四级管理系统

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不仅要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教学系统,还要构建与培训组织体系相适应的管理系统,搭建统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四级教师培训组织体系,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建设了四级培训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全国范围内项目数据、区域数据、参训教师数据、辅导教师数据、学时数据等信息统一在总部的综合管理平台中,不同层级组织分配有相应的数据管理权限。每一级的后台管理系统都包含有门户网站、综合管理、参训教师个人中心、Pcourse教学平台、网络研修平台、辅导教师平台等模块,支持各级各区域开展参训教师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学习,支持各级培训管理者进行本区域参训教师的数据分析与精细化管理,支持各级组织定制发布适用于本区域培训项目的教学活动信息与项目动态等。截至目前,国家教师网平台已建设31个省级子平台、334个地市级子平台以及2583个区县级子平台。

图1 国家教师网的管理系统架构

同时,以服务教师终身学习为理念,搭建了国家教师专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系统,即国家教师网门户系统,它能够将各地培训项目所涉及到各种相关数据汇聚统一后台,打通数据信息壁垒,智能统计分析,真正构建出覆盖全国的教师培训门户系统,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共社区环境。

(三)应用Pcourse支持个性化培训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的两端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第二个维度的两端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第三个维度的两端是有教师引领的学习和没有教师引领的学习[11]。可以说,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大多是在这三个维度上的组合运用。基于此,国家开放大学依托国家教师网,开发了“多教学系统”(Pcourse),探索构建能够支撑上述三个维度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系统。

“多教学系统”以参训教师特点和学习需求为导向,借鉴MOOC理念,通过前置测评准确把握参训教师的学习需求,为不同学科与教龄的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路径规划;整合多种教学辅助与互动工具,充分融合支持授、练、测、评,帮助参训教师无缝对接线上与线下学习内容;一平台多终端,支持PC、平板电脑和手机端访问,为参训教师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便利。同时,通过实时收集、分析教学产生的大数据,为教师与管理人员提供有力依据,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评价与指引,有效提高培训项目质量和效果。

(四)以共享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资源库

为满足多样化需求,国家开放大学与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隶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电化教育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等机构合作,探索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共同构建了符合各类教师培训需求的课程资源库。目前课程资源库包含了数学、语文、英语、职业素养、法学、建筑、信息技术和岗位管理等17个学科门类,覆盖了幼儿园、小学一直到高中全学段,涵盖了专业学科、课堂教学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教研教辅和教学理念等多种岗位能力。现有课程资源共计10088门、11万多学时。

为满足个性化需求,国家开放大学特推出课程资源定制服务。不同地区可定制筛选课程资源,每一位教师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在本区域内课程资源库中自主选择所需线上课程。例如,2018年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A县实施远程培训项目时,经过前期调研与教学设计,在剔除掉之前已经提供过的课程后,以“课程超市”形式为中小学教师重新筛选了158门课程,教师在学习之初,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课。培训后调研发现,参训教师会根据自身兴趣、不足进行选课,有的教师选择了班级组织管理或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有的则选择教研教辅或信息技术提升方面的课程。访谈得知,参训教师认为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年年都在上同样课程的问题,也增加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本就紧张的学习时间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五)以学分银行为纽带助推教师终身学习

育人者先育己,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加速,教师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12]。国家开放大学正尝试依托国家教师网,为参训教师建立“终身学习档案”,既有利于记录教师培训成果,规避教师培训“专业户”问题,也有利于探索教师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的贯通发展。参训教师在国家教师网完成培训后,系统将自动记录累积其学时与学习成果,然后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相关专业标准与要求,进行知识内容比对与结果认证,进而转化成学历继续教育相应专业课程学分。自2019年底,已面向参与培训的教师已经开设了“小学教育(专科层次)”和“教育管理(本科层次)”两个学历专业,可对应累积转换的学分为30分。一线教师可以在有关培训的基础上累积兑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学分,后续可以通过远程学习与测评,完成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中的其他课程,最后获取学历和学位证书。目前,已有2名教师通过学分银行制度,报读了这两个专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讨论与展望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国家开放大学初步验证了所构建的教师培训支持服体系具备可行性与实效性,提升了办学组织体系协同开展非学历培训业务的能力,为黑龙江、安徽等8个省及其市县提供了各类教师培训服务,累积培训近6万人次。

当然,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组织结构方面,由于培训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项目实施方式与收益分配机制不同,给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教学点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二是平台系统方面,仍存在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关联不紧密等问题。三是课程资源方面,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如何对课程资源及时更新。四是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要实现教师培训与相关学历专业的融通,不仅需要现有平台功能支撑,更需要从宏观政策保障、课程认证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下一步,国家开放大学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开拓创新,探索构建出更加成熟完善的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总结有关规律,促进推广应用,切实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与专业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参训互联网+培训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师太”扛枪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