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学与桐城派文人治经
2021-03-13汪孔丰
汪孔丰
有清一代,经学复兴。在复兴进程中,汉、宋之争,激烈而复杂,成为清学演变的主线。受此学术风气的影响,作为清代第一大文派的桐城派,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并积极作出回应。这种应对与参与,形塑并彰显了桐城派的学术属性。
乾嘉时期,汉学如丽日中天,然姚鼐迥异时流,创辟新说,肇开桐城派治学的新途径。他提出学问之事,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不可偏废。这种主张,固然是在折中汉、宋,但更重要的是,凸显了“文章”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学问三端之说,实际上也是姚鼐治经说经的指导思想,有别于汉学家的考证之学和宋学家的义理之学,其独特之处在于,将文章之法纳入到解经说经过程中。然而,姚鼐的治学理念,在当时,却为大多数主流学人所不能接受,甚至遭到讥议。不过,在他身后,他的弟子如姚莹、陈用光、方东树、梅曾亮等,大多能够秉承惜抱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晚清时期,学坛风向大变,呈现出新旧交织、中西交冲的复杂面相,这在桐城派文人的学术活动方面也能得到验证。不过,单从汉学、宋学层面看,桐城派治经则呈现出趋于沟通、兼融的面相。其中,桐城文人吴汝纶的经学活动可谓典型代表。吴汝纶在经学上用力甚勤,学养精湛,《尚书故》《易说》《周易大义》《夏小正私笺》等著述,皆是其长期治经的心血结晶,它们表现出吴氏不拘门户、汉宋兼采的治经理念。
当前,研究吴汝纶的学术成果较多,主要集中于研究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中西医观念等方面,较少关注到他的经学思想、解经活动等方面。
本期刊发的范丹凝博士的论文《因文求意:桐城古文家吴汝纶的治经之法》,不仅是研究吴汝纶学术理念的新成果,也是桐城派经学研究的新成果。
本篇论文专门探讨吴汝纶的治经之法。论者从贺涛《吴先生行状》一文中提炼和概括出吴汝纶的治经思想:因文求意。即通过分析经书的文势、语气、文辞等文章要素,去深入探求和准确理解古代圣贤的义理宏旨。论者指出,这种治经方法是吴汝纶“综合了从姚鼐至曾国藩的桐城前辈关于古文与训诂考据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古文家说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桐城古文之学的新的理解”。这个判断较为敏锐,有一定道理。不仅如此,论者还归纳了吴汝纶“因文求意”治经方法的实际运用方式与特点,并探讨了这种方法的相关评价和影响。其实,吴汝纶治经之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凸显“辞章之学”在解经说经过程中的重要性。他在治经过程中,极力践行“义理、考据、文章”的三者兼至,充分发挥古文家精通辞章的学问特长。这种治学路径,是桐城派自姚鼐以来固有的学术传统。只不过,吴汝纶将其落到实处而已。
这篇论文,为我们研究晚清桐城派文人的治经思想及方式提供了有益参照。由此文,我们还可以做出更多更深的思考:吴汝纶经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吴汝纶治经思想对以莲池书院为代表的北方桐城派的影响;吴汝纶经学在桐城派学术史上的地位;桐城派经学思想及其主要成就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桐城派研究中,都可以值得去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