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思路
2021-03-13尹清龙
尹清龙,秦 琴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54)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交往中,个人对于自身意见的发表,总会基于一种安全的心理考量,即对周遭环境仔细观察认清“形势”。若发现“形势”大好,自身观点同周围大部分人相近,就会十分自信畅谈看法意见;相反,困于相关压力则会表现得十分“保守”甚至默不作声。前者在“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影响增强势力,逐步形成受大众欢迎有影响力的观点;而后者则更加表现出“疲软”状态。一方“优势”的增强势必导致另一方以更加“弱势”面目出现,使持“弱势”意见的群体逐步转向附和或者沉默,快速形成“沉默”扩散。声音一大一小,以此消彼长动态的方式循环往复,呈现螺旋式的扩散。
“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产生具有两个前提性条件:一是受众信息不足,对于社会上真实意见分布处于“多元无知”状态;二是“多数意见”带来的群体压力,二者共同作用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始动[1]。就前者而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环境使学生们接触到更多信息,但往往又使学生处于信息洪流的冲击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海量信息与青少年学生较差的处理信息能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2]。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又常处于选择困难之中。
本文拟以“沉默的螺旋”理论为研究视域,粗浅探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思路。
一、“沉默的螺旋”视域下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师“授”与学生“取”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社会之中学生的“沉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其思想行为必然受到社会意见影响。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全社会联动效应,互联网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环境持续向好。社会主流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下,或“意见环境”之下,持有与社会主流观点一致的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通过各种方式增进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增强的认同感即“优势意见”,积极的社会“优势意见”在増势蔓延开来,成为受欢迎的观点。在此情况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力不断扩大,实则是社会环境下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大大增强的具体表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容许任何人发声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发言人。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一些消极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在线上传播,弱化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一些“网络达人”以“意见领袖”的面目与身份,传播与社会主流价值相悖的观念,对某一问题构建起基于自身认识与宣传为目的的“意见气候”,随后生成“意见压力”并指向在网学生。大学生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认识会有意或无意受到这种“意见环境”影响。一些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其不相同,迫于“意见的强势”以及担心被孤立,采取或融入,亦或者保持“沉默”的态度。这种在互联网上存在、传播的不良信息,严重恶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更为棘手的是,消极思想文化传播的手段愈发多元,形式愈发隐蔽,必须引起充分注意。
(二)课堂之上学生的“沉默”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教育往往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接受的过程便无意识地体现了学生的“沉默”。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概言之,这种进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不断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以创新、协同、多元、立体的方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二是注重引入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等先进教育理念,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是注重互动、强化体验,增进实践教学,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语境下,学生对教师“优势意见”的“沉默”本质上就是一种默许式的接受。
也正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渠道日趋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教师便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渠道,教师在课堂之上的“意见领袖”地位受到挑战,大学生对错误思潮和观念的鉴别力本就比较弱,一些错误思潮和观念借着互联网所谓公共舆论或主流意见的包装,趁机渗透到课堂教育,反而成为所谓“优势意见”,不少学生选择“沉默”,最终使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三)圈群之内学生的“沉默”
互联网时代,增添了一个学生互动的新空间——网络圈群。网络圈群通常意义上是指网友群体因某种特定原因组合而成的网络聚合空间,它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话题丰富[4]。QQ群、飞信群、微信群成了学生们的标配。学生基于身份、年龄、兴趣的相似性,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或认识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性和联动性,学生之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体现较为明显,其他学生对此表现出同侪压力下的“沉默”。
思想政治教育的余音在学生网络圈群中回响。圈群中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方式,基于网络平台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意见一致者,同时也可收获大量点赞及关注,形成话题效应。在此种特定背景之下,形成同侪压力,“沉默的螺旋”理论也体现其作用,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处于“优势”环境,便选择跟帖,表达对主流观点的认同。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可以使更多大学生融入优势“意见环境”之中,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学生圈群已发展成为集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场所。当这一圈群的个别人以“网络大V”自居,频发雷人雷语,制造所谓“轰动效应”之时,非理性、非主流的声音有可能暂时压制主流、理性的舆论,“理性”的声音逐渐变弱,一些学生出于从众、随大流的心理,也选择“沉默”式地被动接受,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思路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主流,避免出现“双重意见气候”,即形成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积极意见气候”,消除“消极意见气候”产生的土壤。一是强化价值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二是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优势、技术优势、传播优势,形成线上和线下相融通的工作机制和“优势意见环境”。三是激发内生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自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面对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判断力,不断提高“防变、拒变”能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建设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5]互联网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积极抢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把握话语权、主动权是营造互联网良好生态的具体措施,也是在互联网实现正能量的“优势意见”的必由之路。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刻板印象”,使之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二是形成育人合力。可尝试引入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育人合力。三是强化交互体验。发挥互联网的交互对话功能,增强主体意识,重视和引入体验式教学,激发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形成宣传阵地的“意见气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提升教育主客体用网能力
一是树立正确网络观。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科学利用网络的观念,不但有助于畅通网络沟通的路径,也有助于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气候”。二是增强教师用网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需熟练使用互联网,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是注重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互联网说到底是数字的网络,拥有海量的资源。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对资源的整合和使用力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适应力、吸引力,使课堂成为真正有优势、有生气、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课堂。
(四)强化网络舆情管理
“世界上的任何新闻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反映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引导舆论。”[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特别注意互联网平台舆论动态。任何一次舆论危机所消耗的社会正能量,都是短期内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冲抵的。“优势意见”最终会不断扩大通过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注意将消极“意见”形成的汹涌舆情解决在萌芽状态。
首先,完善日常网络舆情监督,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在“长”和“常”上做文章,即建立日常网络舆情监督的长效机制,推动网络舆情监督的常态化开展,为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科学、真实、有效的舆情支撑。其次,制定网络舆情紧急应对预案。由于互联网具有整体性,有时社会的网络舆情也会波及校园,注意把握舆情的传播规律与运行机制,并基于此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当舆情爆发时,能够从容应对加以引导,做到有备无患心中有数,明晓谁来做和怎么做,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艺术。再次,注意研判形成网络舆情的原因。任何一次舆情背后都隐藏着其发生背景,提高对舆情成因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深挖成因,倒逼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与提高。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不断增强积极“意见气候”的适应力与影响力。
(五)注重线上线下融通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达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因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同时营造出“意见气候”,令旁观者观察之后自觉融入,使“多数”意见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他人的重要因素。基于互联网流量大、传播快、内容多、交互性强的特点,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网络,建设线上线下融通、协同共建的新机制。实现跨界融通,形成线上线下一面“旗”,网上网下一条“心”,达成教育目的。
三、结 语
“沉默的螺旋”实质是一种群体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勾勒出从众心理和趋同效应的发生机制。“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适用性,应从整体性的视域出发,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核心意义,研判“沉默的螺旋”的发生机制,化挑战为机遇和动力,旗帜鲜明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提升教育主客体用网能力,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引导,注重线上线下的融通,构建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