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情境设置 提升思维品质

2021-03-12陈森扬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情境设置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摘要: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是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志。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定情境,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深度阅读,以便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设置;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2017年版新课标中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坚守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这四大核心素养,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活动设置,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思维发展和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语文学习中,如果缺少必要的思维活动,课堂将变为一潭死水,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情境设置,培养学生“审问、慎思、明辨”的思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何为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情境是创设具有画面感的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文字中理清“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置真实或者类似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消除与文本、作者之间的隔膜,入情入境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探究文本的内核,形成自我的独特阅读体验。

一、创设现实情境,形成形象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单一的语言文字符号上,很少能够形成具有画面感的形象思维。教师需要利用贴近现实生活的言语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丰富学生学习的感知,提升其思维品质。

首先,利用生动的现实化的言语情境,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阅读了多篇经典诗文。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含蓄、精妙地语言表达内在丰富的情感。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言语感知中形成画面感,从而形成形象思维。比如,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教师可以创设现实的语言情境:大风凛冽,万木凋零,树叶飘落,长江边站立着一位老泪纵横、登高望遠的老人,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定格在那个重阳,那个高大的民族脊梁的身上。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形象化的画面构造。学生会发现这首诗歌采用了大镜头逐步推进的方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展现了宏大的场景,镜头一下子变为了阔大的远景,“高远的碧空、辽远的沙鸥、无边的落叶、滚滚的长江”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背景。随着镜头的推进,慢慢地聚焦在一位“面带愁容、体弱多病的老者身上”。接着镜头再一次采用大远景,将衣角飞扬的诗人与悲凉的秋景融为一体,诗意韵味达到了极致。教师采用这种画面镜头构造的方法,逐步地帮助学生从感性的阅读中形成形象化的思维,有效地解读文本。

其次,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比如,在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题目、作者、出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新思想启示、特点争议”七个点,对文本展开跳读或者扫读,使学生迅速抓住文章主要信息。执教文言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言字词的含义,形成一定的思维导图,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教师可以紧扣“拊”字,让学生对文言字词字意进行思维导图建构,如图1所示:

由此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拊循”为“安抚”的意思。结合文本,一位一心为民、和乐平易的赵公形象便突显出来。教师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从而使其深刻地感知文本中的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而在探讨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不断地展开相似问题的联想,从而激活发散思维。

首先,依据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推动其思维的爬坡,形成独特深刻的见解。比如,阅读《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焦仲卿为何最后自挂东南枝?为何不是自挂西南枝呢?”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围绕“东南”这一地域方向,搜集相关的资料,探讨古代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纷纷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发现“东南是生命的朝向,生命的避难所”。由此,教师补充相关常识:冬至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万物复生的开始。文中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似乎给人以希冀,寓意着“刘兰芝、焦仲卿的‘东南飞,虽是离去之伤,其实是踏上了人生的归途”。

其次,注重主问题的情境创设,从而形成发散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能够围绕文本设置几个主问题,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思考,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比如,执教《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围绕“狼嗥声”,笔者设置以下主问题:“找出文中描写狼嗥声的语句,并且进行概括。文中的狼嗥声有哪些深刻的内涵?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哪些不同?”学生围绕这三个主问题对文本进行梳理、概括、分析,从而打开思维,探讨文本的深刻内涵。

三、创设读写情境,激活理性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要学会读书,亦需要作文。”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其思维能力。高中阶段有许多经典文本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

首先,发掘文本思考点,创设读写情景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符合文本实际的写作情境,让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写作,从而将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比如,学习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词,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创设以下读写情境任务:(1)“杨柳堆烟”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色彩,请结合“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绘画特色,给“杨柳堆烟”写200字的说明文字;(2)以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给其丈夫的父母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想法;(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历来为人们称颂,谈谈你的看法。这种结合文本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其次,注重不同形式的展示,激发学生思维的灵动性。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需要注重不同形式的展示分享,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之后,教师可以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让学生将文本改写为脚本,拍摄成MTV。可以让这生结合文本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进行探讨,选取观点,写800字的演讲稿。以“焦仲卿”或“刘兰芝”的身份给焦仲卿的母亲写一封信,并且在班级朗读。这三种不同形式的展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情境的创设,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增强其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朝.阅读教学情境设置策略略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陈森扬(1983— ),男,江苏省江都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情境设置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浅析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