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均匀地基基础设计选型
——以福州大学城某高校教学实验楼为例

2021-03-12吴承志

福建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孤石冲孔风化

吴承志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建筑基础是承担上部结构荷载,并传递到地基中的重要受力构件,是建筑物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建筑基础占整个建筑物工程造价约10%~20%,对软弱地质条件下的多层建筑,建筑基础造价占比可能更高。而从施工工期角度来看,建筑基础工程所占的工期约占整个施工工期的20%~30%,有时,由于基础的复杂性,基础施工工期可达30%以上。可见,建筑基础设计的选型不仅涉及建筑结构的安全,也很大程度影响整个工程的造价和工期。因此,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建筑基础的设计选型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以福州大学城某高校教学实验楼为工程案例,详细分析不均匀地基基础选型,为其它工程地基基础选型优化提供参考。

1 案例工程概况

1.1 建筑构物概述

福州大学城某高校教学实验楼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建筑占地面积6097.44 m2,总建筑面积26 794.7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2 903.33 m2,东侧布置一层地下室,建筑面积3909.61 m2,如图1所示。

图1 平面示意图

建筑场地整平标高8.950 m,设计±0.00相当于绝对高程8.95,地下室埋深约5.1 m(高程3.85 m)。教学实验楼主体为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为4层和1层,如图2所示。

图2 纵剖面示意图

1.2 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位于福州冲海积盆地西部,原始地貌属剥蚀残丘地貌单元。覆盖土层主要由全新统至更新统的冲海积相及残积土层组成,下伏燕山晚期侵入的细粒花岗岩,地层结构较为简单。自上而下依次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②-1淤泥、③残积粘性土、④全风化花岗岩、⑤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⑥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⑦中风化花岗岩,如图3所示。

图3 典型地质剖面图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揭示,在②粉质粘土、③残积粘性土、④全风化花岗岩和⑤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层中,存在大量的球状风化核(孤石),孤石的大小不一、埋深不一,密度差异较大(图4),给桩基选型带来很大困难。而场地西侧则存在1m~13m厚的①素填土和②-1淤泥,无法满足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控制要求(地基土设计参数详见表1)。

表1 地基土设计计算指标

图4 场地整平发现大量孤石

2 基础设计选型分析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该场地浅层存在软硬不一的淤泥、粉质粘土和残积粘性土,且在粉质粘土、残积粘性土层、全风化花岗岩层和强风化花岗岩层残存大量孤石,给基础选型增加不少难度。为此,进行了多方案分析。比选详况如下。

2.1 浅基础方案

根据建筑物特征,该建筑东侧为5层建筑,且有一层地下室,因此基础底板大部分落在残积粘性土层,采用浅基础具备条件。西侧为1~5层建筑,下部为压缩模量较小的素填土层和淤泥层,无地下室,通过沉降缝断开,基本上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但因五层部分局部落在淤泥层上,使沉降不均匀性风险加大。因此,不宜采用全浅基方案。

2.2 PHC预制桩方案

该方案施工工艺简单、速度快,单桩承载力较高,为挤土桩,会产生挤土效应。拟建建物筑物周边环境相对简单,但钻孔揭示有埋深不一的孤石,且在场地整平过程中已发现大量孤石。对该地质状况,PHC管桩成桩过程极易出现断桩、截桩等现象,成桩困难,影响桩基质量。虽然可以通过成桩过程的补桩方法解决孤石问题,但会造成补桩费用增加和补桩困难。因此,该方案可行性较差。

2.3 冲孔灌注桩方案

该方案可以顺利穿透上覆地基各土层,达到设计要求的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层少量挤土作用,但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对泥浆护壁等工艺及桩端清孔要求严格,工期较长。对多层建筑,单桩最大荷载仅6000 kN,最小荷载仅1500 kN的柱网,而且相对造价较高,性价比不高。因此,大量的孤石会造成造价和工期的增加,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经济性不佳。

2.4 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方案

因局部地段存在淤泥,持力层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岩面埋深超过15m,按福建省关于人工挖孔桩相关规定禁止使用。地下室地段开挖后持力层岩面虽未超过15m,但勘察钻孔揭示场地存在孤石,人工成孔也相对较困难。因此,该方案可行性较差。

2.5 冲孔灌注桩+浅基础(片筏基础)方案

该方案结合建筑物结构特点及不均匀地基条件,为充分发挥浅层较硬地层承载力,同时避免桩基穿透孤石的技术难度,将东侧地下室部分采用片筏基础。而西侧因软土和填土较厚,不适合采用浅基础,则选择冲孔灌注桩基础。同时,结合建筑物结构特点,在浅基础、桩基础交界区域,将上部结构断开,设置沉降缝,较好解决两种基础型式的差异沉降问题,减少桩基施工对孤石处理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在工期、造价等方面显示其优越性。

通过上述分析,对各方案技术、经济、安全、工期等进行定性、定量计算,汇总于表2,可以明显显示,选择部分冲孔灌注桩+浅基础组合方案,在各方面均表现较优。故,该工程将其作为最后选择方案。

表2 基础选型技术与经济对比

3 基础设计

3.1 地下室区域

该工程G轴至X轴、16轴至48轴范围内下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埋深约5 m(室内正负零标高起算)。地下室底板主要落于层②粉质粘土、③残积粘性土上(参照图3 典型地质剖面图),局部落于②-1淤泥(仅JK4钻孔揭示,淤泥厚2 m)、⑤土状强风化花岗岩上(仅ZK16钻孔揭示,土状强风化厚1.65 m)。因此,在地下室范围可采用粉质粘土或残积粘性土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筏板底部进入持力层不小于300 mm,荷载较集中的柱子部位采用墩基础加强。在局部淤泥部位,采取挖除2 m左右淤泥,挖入③残积粘性土下300 mm,然后采用级配砂石换填至底板标高。这样,在地下室区域内(建筑平面示意图1中A块阴影区域),就可以采用天然基础进行设计。

3.2 地下室南侧建筑

该工程A轴至G轴、16轴至48轴范围内(建筑平面示意图1中B块阴影区域),地质勘察报告未揭示软弱土层,土质状况良好,则采用深埋片筏基础(埋深与地下室底板标高一致),采用残积粘性土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筏板底部进入持力层不小于300 mm。这样,整个东侧区域土方可以大开挖,施工便捷。

3.3 拟建物西侧采用桩基。

该工程即1轴至16轴范围内(建筑平面示意图1中C块区域),根据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揭示,存在厚层软弱土②-1淤泥(层厚0 m~4.6 m),最大厚度达8.5 m,粉质粘土或残积粘性土埋深太深,不适合采用天然浅基。因此,选用⑥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或⑦中风化花岗岩作为持力层的冲孔灌注桩基础,桩径800/1000 mm,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为1.0 m,预计桩长10 m~25 m。

3.4 拟建筑物东侧采用冲灌注桩+天然浅基

考虑到拟建筑物东西侧层数一致,荷载大致相当,但西侧采用冲孔灌注桩基础,沉降少;东侧采用天然浅基,沉降大,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而且天然浅基中有地下室部位比无地下室部位的整体刚度较大,会产生沉降差。因此,采用不同基础型式的建筑结构之间设置沉降缝、地下室底板设置后浇带等处理措施,则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不同基础型式间的沉降差问题。

由于桩基和天然浅基可以分成两个施工段同时施工,大大节约工期。结构安全,经济适中,工期可控。综合考虑了技术、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因素后,最终采用冲孔灌注桩+天然浅基方案。

经采用PKPM软件对浅基部分进行沉降计算分析(图5),该拟建物最大沉降量98 mm,最小沉降量3 mm(中间天井部分),沉降差95 mm,但从建筑单体分析,沉降差约为40 mm~50 mm,基本满足浅基础沉降差控制标准。

图5 浅基础沉降计算分析结果(单位:mm)

4 实施效果

基础设计确定后,冲孔灌注桩和浅基础同步开始施工。冲孔灌注桩施工实际历时65 d;地下室土方开挖、地下室底板、片筏基础施工实际历时45 d;施工至±0.00(含整个基础分部及地下室)总工期90 d。

桩基施工结束后,经静载检测,均符合规范规定,在极限承载力作用下,沉降量分别为6.66 mm、7.54 mm、8.60 mm和7.43 mm。对浅基础部分进行载荷板试验,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沉降量分别为5.70 mm、8.76 mm和8.50 mm,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施工期间至工程结束一年时间,浅基础部分日均沉降最大值0.04 mm,累计最大沉降量4.8 mm,比计算沉降量小得多。桩基部分日均沉降量最大值0.03 mm,累计最大沉降量3.8 mm。浅基础和桩基础沉降量比较接近。实测沉降观测平面图如图6所示,沉降观测曲线如图7所示。

图6 沉降监测点平面示意图

图7 沉降观测曲线

从造价角度分析,冲孔灌注桩因遇孤石处理,约增加 50万元费用,其他造价基本在原来控制范围。

5 结论

福州大学城某实际工程案例表明:对地勘报告的技术参数和建议进行有效分析,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结合不均匀地基条件,进行多个基础方案选型比较,提出的经济、合理的筏板+冲孔灌注桩的基础型式,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工期,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案例工程因地制宜,选用桩基+天然浅基的组合基础形式,通过沉降缝断开等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不均匀沉降,说明了采用组合基础形式,只要设计技术措施得当,也是可行。从沉降观测结果来看,浅基和桩基两部分的沉降差并不大,因此对多层建筑不设沉降缝处理,值得探讨。

案例工程浅基础设计,对局部柱下荷载较大区域采用墩基处理,有效地降低了筏板基础的造价,是值得借鉴的方案。

从文中几个方案比较中可以发现,对于富含孤石的地基采用各种桩型技术难度和造价都偏高,尤其对于多层建筑,应优先选择浅基础方案。

猜你喜欢

孤石冲孔风化
冲孔灌注桩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及施工质量控制
花岗岩孤石的稳定性评价研究
珠海凤凰山东南角花岗岩孤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步道工程的影响
水中栈桥搭设及平台冲孔灌注技术探讨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花岗岩孤石分布特征及其对桥梁桩基的影响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浅析地震波跨孔层析成像(CT)在地下连续墙孤石勘探的运用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汽车铝合金防撞梁复合冲孔工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