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中心区街道景观精细化更新设计研究及实践
——以福州市华林路景观提升工程为例
2021-03-12林茜
林 茜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0)
0 引言
近年来,旧城改造在福州进展迅速,以鼓楼区城市行政线华林路为代表的中心区域生活型街道呈现出“重通行、轻体验、高密度、低品质”的景观风貌与空间格局,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和街区特色没有得到体现,丧失“省府第一路”的独特性。鼓楼区对华林路进行了多次改造,试图营造有温度、有活力的空间场所,但是收效甚微。
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行,福州市启动新一轮的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按照“功能更佳、环境更美、颜值更高”的高标准站位,拟将福州城区重要线路等核心区域打造成“个个是精品、处处成景观”的精品工程。
华林路是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主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和历史文化的叙述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州市的空间特征和文化涵养,是本次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本文根据“精细化”的指导思想和施工需求,立足问题导向,目标促进街道品质的高标准提升,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路径,推进“省府第一路”建设。
1 总体改造思路
1.1 挖掘核心问题
“精细化”的关键词是“补短板”,这就是它的核心问题。那么,华林路的“短板”在何处?从功能需求和建设条件两方面分析:华林路的现状条件基础较好,总体形象清晰,街道尺度适宜,总体的问题和不足体现在“交通有乱点、绿化有盲点、建筑有杂点、路面有破点、管理有漏点”。随着通行需求的持续增加,华林路作为中心城区已建成的道路过度重视车辆通行,忽视了人的使用需求。由此可知,华林路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从“机动化交通空间”向“步行化生活空间”转变,以更贴近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转变。
1.1.1建设条件分析
该工程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西段,属福州的“行政线”,全长2.2 km,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华林路作为福州的行政主脉,存有众多名人掌故,沿途云集有福建省人民政府、华林寺、西湖宾馆等,众多显要的行政机构和著名的历史古迹、高级别的接待服务场所,折射出福州作为八闽首府的行政底蕴。
1.1.2现存问题分析
(1)交通功能:由图1可见,原先的街道设计存有着典型的“车本位”思想,多数以保障“机动车通行”作为标准,使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空间划分矛盾重重,步行空间被层层压缩,人车矛盾激化[2]。人行道上机动车随意占用建筑前区,与步行空间冲突严重,公共人行空间破碎,街道环境破坏严重,步行体验感差。
图1 华林路沿线人行道现状
(2)生活功能:该段道路周边紧邻居民区,老年和儿童群体众多,现状人行道路网杂乱、陈旧老化、破损断裂,面材混杂、盲道缺损、存在高差,缺乏人性关怀。整个人行空间过于僵硬、毫无活力。
(3)文化功能:作为行政主脉,缺乏对于福州的地域特征、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没有将体现城市人文魅力的元素有机融入到设计。沿街商业广告杂乱无章,沿街建筑标识也没有统一设计,人行道及景观树池形式杂乱、标准各异,造成街道景观差、安全性低、特征不明显。
(4)绿地功能:沿线花池绿化模式旧、视线堵、颜色少、灌木杂(图2)。
图2 华林路沿线绿化现状
1.2 探索改造策略
“精细化”工作对华林路景观提升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强调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提升街区内涵、底蕴、特质,通过弹性控制结合设计,使华林路成为延展活力和串联文脉的纽带[3]。基此,优化设计立足问题导向,提出设计工作重点:街道先整洁、道路高标准、花化有规模、绿化有层次、街景高颜值、设施配套全、标识高档次、特色有彰显、亮化再补全。“一网打尽、综合治理”打造“省府第一路”。
策略一:总协调。对街道进行全要素整理,对应多纬度总体协调需求,将人行道、建筑立面、绿化空间等落实到具体设计要素统一考虑。
策略二:减量化。解决华林路有些段落尺度狭小痛点,设计尽可能减设施不减功能,结合智慧城市理念,使用具有多种功能的同一设施。例如,将标识系统全面重新整合设置多杆合一标牌,减少不必要的标牌。
策略三:新技术。针对人行道通常采用传统透水砖、整石等块料铺装。传统透水砖容易长青苔,导致防滑性下降,易风化,容易松动,强度小,易断裂,以及花岗岩透水性能不佳,不利于环保,造价高等缺点。设计引入高强度、高抗折度、高透水性、面层不脱落、生态环保等特征的新型仿石PC透水砖作为人行道铺装。
策略四:小尺度。基于华林路不仅是行政主脉,更是一条生活型道路,承载着不同类型的出行活动,设计将邻里交往、同学交流融入街道设计中,创造具有人情味、凝聚力的街道环境,采用尺度亲切、可达便利、有效利用人行道中的“边角料”来创造小尺度的“口袋公园”。“口袋公园”的营造,提高了街道两侧及周围的用地价值,转变了街道空间功能的单一化,充分利用了更多的灰色空间,创造有序协调、富有变化的交往空间。
2 华林路改造实践
该设计涵盖四大板块,对交通功能、人行道(含设施)、绿化、建筑立面进行全面系统提升。明确了三大设计目标:(1)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高标准打造“省门第一路”;(2)形成道路与周边和谐互成一体的景观界面;(3)塑造省府第一路的文化街区氛围,并通过以下街道要素的设计,落实“精细化”设计理念。
2.1 人行道铺装
利用800 mm×300 mm大规格的新型仿石PC透水砖,替换原有铺装;分段采用整石分隔条,减少通铺带来的纵深感,使之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而且,铺装在硬度和透水性能上的增强,使街道在耐久程度上有了保障(图3)。在满足交通功能基础上全面提升了通畅性无障碍性,满足道路最优转弯半径。
(a)人行道铺装改造前 (b)人行道铺装改造后
2.2 沿街绿地
空秃补绿,沿街设计斜面树池种植时花,丰富行车两侧视线。沿街内侧设计线形绿地,丰富植被色彩;路口节点强化绿化种植,打造细腻生动的花镜和植物组团。增加街道绿地面积,但不盲目追求大尺度的绿地空间,合理化地划分现有绿地,提高整条华林路的绿化生态效应(图4)。针对沿线住区较低的整体绿地率问题,将楼前私建围墙拆除后作为绿地使用。
(a)工展人行道改造前 (b)工展人行道改造后
2.3 建筑立面
对沿街24栋老旧建筑进行统一外立面精细化改造,主要措施为外墙翻新去除杂乱无章的多余构件,使空调外机的外罩形式位置规范化,室外管线走向、色彩与建筑协调统一,确保建筑外立面整体协调、细节丰富(图5)。
(a)华林路交叉口建筑立面整治改造前
2.4 围墙立面
设计采用功能集成的技术手段,减设施不减功能。如:海都报社门口围墙,结合LED和传统报刊的复合形式,确保不影响通行安全,并为文化载体发挥宣传功能。
2.5 配套设施
(1)标识系统:全线标识系统,实现集交通标识、文化宣传、节点引导、区域LOGO为一体的图案化表达,强化鼓楼区文化特征,强调多维度信息表达,跨模式和媒介结合信息,无缝衔接人们空间信息需求。
(2)中分带护栏:设计了道路中分带黄金护栏花箱,使其外观融合福州传统元素,如茉莉花、祥云如意等造型,彰显华林路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庄重大气,外观喷涂技术,采用汽车工业的氟碳漆喷涂,具有高强度、耐腐蚀、抗撞性等特征。
(3)树池篦子:华林路独有钢板树池篦子,采用激光切割、花纹板雕刻、热镀锌等先进工艺,根据现状每个树池进行定制,融入福州“福文化”元素。
(4)车档和花池边:采用“福文化”元素654块整石打造。
(5)双层井盖:对影响路面整洁的华林路沿线大量井盖,施工中进行统一规则开模,定制不锈钢双层窑井盖。
(6)定制电箱:融合复古纹样,采用进口双层氟碳漆喷涂电箱,提升整体质感(图6)。
(a)定制特色树池篦子 (b)“福字”LOGO车档
2.6 办公场所入口
梳理海都报门口原有的狭长空间,打开门头,对各类公共标识进行集成并完善;利用外立面栏杆,设置文化宣传等内容,实现“有序安全,方便美好”的空间环境。
3 结语
城市发展已从“城市扩张”进入“品质提升”的时代。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作为此次城市品质提升的标杆,通过对街道的全要素整理,根据“精细化”的指导思想,挖掘优化之核心问题,从交通功能、人行道、绿化、建筑立面四大板块进行提升,立足“总协调、减量化、新技术、小尺度”四大策略,从理念、方法、技术、管理管控等方面,全方位推动街道“精细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