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黏膜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稳定性及刷牙不适的影响
2021-03-12毕磊贺钊刘辉
毕 磊 贺 钊 刘 辉
种植牙是通过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用以维持和稳定上部牙修复体的修复方式,对于缺牙的修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1]。但是对于种植修复是否成功,不能只要观察其骨结合,同样需要观察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稳定性和炎症等情况[2]。骨种植体周围组织出现炎症或者骨丧失是种植牙常见并发症之一,会影响周围组织和黏膜的稳定性[3]。角化黏膜是人体口腔组织的保护屏障,可以对机体软组织和黏膜起到保护作用,对于种植体周围的组织和黏膜来说,角化组织属于首要保护屏障,可以对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患者的角化黏膜宽度不一样,有的较狭窄,有的较为宽大,是否需要进行角化黏膜增宽尚不明确[4]。所以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5 例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角化黏膜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稳定性及刷牙不适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5 年1 月~2016 年6 月我院收治的95 例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进行种植体支撑4 年以上;②患者不存在活动性牙周疾病;③患者精神意志正常。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低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②患者存在心、肝、胃等重要器官障碍;③患者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④患者存在影响骨骼代谢的疾病。窄角化组48 例,男性24 例,女性24 例;年龄24~61 岁,平均年龄(45.22±5.41)岁;种植体112 枚;上颌牙前牙区45 枚,上颌牙后牙区15 枚,下颌牙前牙区46 枚,下颌牙后牙区6 枚。宽角化组47 例,男性23 例,女性24 例;年龄23~60 岁,平均年龄(44.19±5.32)岁;种植体113 枚;上颌牙前牙区45 枚,上颌牙后牙区15 枚,下颌牙前牙区46 枚,下颌牙后牙区7 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即刻微创不翻瓣手术,在确保孔壁无骨缺损后,植入种植体,采用Osstem 奥齿泰系统。患者种植牙修复以后一个月对患者角化黏膜宽度进行测量,种植体颊侧角化黏膜宽度小于2mm为窄角化黏膜,当种植体颊侧角化黏膜宽度等于2mm 或以上为宽角化黏膜。
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1、4 年改良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刷牙不适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四年期间黏膜退缩发生率、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发生率对比。
(1)两组患者改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对比:在患者1、4 年到院随访时,对患者种植体进行评分,0分为无菌斑,1 分为探针划过种植体可见菌斑,2 分为肉眼可见种植体堆积菌斑,3 分为堆积许多软垢;改良出血指数评分:0 分为探诊未见出血,1 分为探针时点状出血,2 分为牙龈沟内可见线行出血,3 分为无接触自主出血。
(2)两组患者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对比:在患者1、4 年到院随访时,进行测量,探针深度:从种植体周围的黏膜外部至种植体附近龈沟底部的距离;临床附着水平:从种植体的肩部至种植体附近沟底部的距离。
(3)两组患者刷牙不适情况对比:在患者1、4 年到院随访时,由负责医师对患者进行询问并对其进行评分,0~5 分为正常无不适,5~10 分为一般不适,10~25 为一般不适,25~30 为非常不适。
(4)两组患者在四年期间黏膜退缩发生率:在患者1、4 年到院随访时,对患者角化黏膜进行测量,并记录出现黏膜退缩的患者。
(5)两组患者在四年期间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发生率对比:在患者1、4 年到院随访时,由负责医师详细记录并对两组患者在四年期间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情况。
4.统计学方法
SPSS20.0 进行统计分析。年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刷牙不适评分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均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性别、黏膜退缩发生率、炎症发生率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记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改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对比
宽角化组在第一年和第四年后改良菌斑指数和改良出血指数显著低于窄角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改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改良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对比
注:与窄角化组第一年相比*P<0.05
组别窄角化组(n=48)宽角化组(n=47)时间第一年第四年第一年第四年t(第四年)P(第四年)--改良菌斑指数1.25±0.52 0.84±0.12 0.98±0.45*0.57±0.21 7.714<0.001改良出血指数2.05±0.24 1.45±0.12 1.55±0.19*0.97±0.23 12.790<0.001
2.两组患者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对比
宽角化组在第一年和第四年后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显著高于窄角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两组患者刷牙不适情况对比
宽角化组第一年和第四年刷牙不适评分显著低于窄角化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对比
注:与窄角化组第一年相比*P<0.05
组别窄角化组(n=48)宽角化组(n=47)时间第一年第四年第一年第四年t(第四年)P(第四年)--探诊深度(mm)1.15±0.41 1.55±0.51 1.45±0.42*2.79±0.41 13.044<0.001临床附着水平(mm)2.11±0.24 1.39±0.12 2.14±0.19*1.28±0.23 2.931 0.004
表3 两组患者刷牙不适情况对比
表3 两组患者刷牙不适情况对比
注:与窄角化组第一年相比*P<0.05
组别窄角化组(n=48)宽角化组(n=47)时间第一年第四年第一年第四年t(第四年)P(第四年)--刷牙不适评分12.34±1.31 8.61±1.38 7.46±1.28*4.32±1.42 14.933<0.001
4.两组患者黏膜退缩对比
在随访4 年期间,宽角化组黏膜退缩发生率14.89%(7/47)显著低于窄角化组的54.16%(2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发生率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率对比
在随访4 年期间,宽角化组炎症发生率46.80%(22/47)显著低于窄角化组75.00%(3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果
角化黏膜是龈缘到膜龈相交的结缔组织,其固有层具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骨膜连接,不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其表层具有复层鳞状上皮,能够保护组织受到的机械以及化学刺激[5~7]。当牙齿出现缺损时,牙槽骨开始吸收,牙槽嵴到膜龈联合的距离也会随之缩短,致使角化黏膜的宽度也伴随着缩短[8]。还有其它原因也会导致种植区的角化黏膜缺损,如牙周炎、骨发育不良等[9]。和牙周组织相近的是,种植体周围的角化黏膜组织,能够形成一个保护内外环境的屏障,但是由于周围角化黏膜与疤痕组织相近,固有层的胶原纤维方向与种植体表面相平行,所以血管的数量也更少,对损伤更加敏感[10,11]。角化黏膜能够降低肌肉和系带在运动时所引起的张力,从而防止种植体附近黏膜的退缩[12,13]。据钱洁蕾等[14]研究表示,角化黏膜对于慢性牙周炎容易出现感染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具有稳定性,较宽的角化黏膜可以防止黏膜出现退缩。本研究表示,宽角化组在第一年和第四年后改良菌斑指数和改良出血指数显著低于窄角化组; 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显著高于窄角化组;在随访4 年期间,宽角化组黏膜退缩发生率显著低于窄角化组。提示,较宽的角化黏膜能够维持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稳定性,预防黏膜的退缩。角化黏膜缺失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刷牙不适感,会影响患者刷牙,从而影响口腔卫生,进而加剧菌斑堆积,加上角化组织黏膜对菌斑等刺激较为敏感,便加剧了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率[15~17]。据jeniffer 等[18]研究表示,较宽的角化黏膜能够改善刷牙不适感,并且能够降低炎症的发生率。综上所述,较宽的角化黏膜能够对种植体周围组织起到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能够改善刷牙不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