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背景下重庆市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布局优化研究
2021-03-11方舟刘骏
方 舟 刘 骏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高密度老城区面临着用地资源紧张、区域绿化水平普遍较低、社区居民对公园绿地需求量大等众多问题。2018年以来,重庆城市管理局拟定主城区园林绿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增绿添园”,在老旧社区内重点开展公园绿地项目建设,2年时间内,沙坪坝老城区公园绿地指标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完成指标为目的性的公园建设,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导致老城区内出现可达性极低、环境遭受破坏的社区公园绿地。因此,在存量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增量提效,成为老城区构建社区公园的核心原则。此外,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社区公园的服务水平已不能仅依靠传统的服务半径来衡量[1]。
鉴于此,使用公园步行可达性指标,从空间布局角度来衡量社区公园在城市中的质量,将社区公园划分为高可达性、中可达性、低可达性3类[2];同时,结合可视化分析及分类叠加等研究方法,总结出重庆市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总体分布特征,重点分析社区公园服务范围内未被覆盖到的居住用地的布局规律;从增量方向出发,紧密结合市政府民生政策,提出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尽可能优化社区公园布局的规划策略,探索适宜老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最佳点位及形态。
1 研究区概况
1.1 沙坪坝老城区概况
选取《沙区绿地系统规划(2014—2020)》界定的沙坪坝区东部老城区作为研究范围(图1)。老城区内包含井口街道、双碑街道、石井坡街道、覃家岗街道、磁器口街道、童家桥街道、沙坪坝街道、小龙坎街道、土湾街道、联芳街道、渝碚路街道、天星桥街道、新桥街道等13个街道,街道辖区总面积约为64.5 km2。沙坪坝老城区具有背山面水的山水格局,山水资源丰富,且处于重庆市区的核心地理位置,拥有重要的城市功能。区域内包含主城的传统商圈和大量高校院所,是重庆著名的文化教育大区。此外,老城区在长期城市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红岩文化的发源地和巴渝文化的一部分。
1. 沙坪坝建成区范围图
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条件对可达性的影响较平原地区更加突出。通过对重庆沙坪坝老城区高程及坡度分析(图2)可以看出,沙坪坝老城区呈现出丘陵、台地、低山为主,平坝与高山相结合的地形结构特征,且在研究范围内以中高坡度地形为主(图3)。
2. 沙坪坝老城区高程分析图
3. 沙坪坝老城区坡度分析图
1.2 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概况
2014年,沙坪坝区完善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对老城区内既有绿地进行大量的扩建与改建。2017年,沙坪坝区为增加绿地建设指标、满足居民使用需求,开展了“增绿添园”项目,新增社区公园21个,总面积达74 hm2。新增的社区公园选址主要包含3类:旧城改造中遗留的废弃用地、城区主干道两侧空地、沿河流的两岸高差较大的建设用地。2018年,沙坪坝区再次加大公园建设力度,新增16个社区公园。根据实地调研与走访,近年来的社区公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相关部门集中式绿地改造也满足了居民对社区公园的日常需求(图4)。然而,以完成指标为目的的老城区社区公园建设,在布局选址方面出现了可达性较低的问题。
4. 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情况(2018-2020)
2 研究方法
2.1 可视化分析法
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公园可达性与周围交通系统的关系较平原城市更加密切,居民出行点到公园的直线距离与实际到达公园所经过的交通路线具有很大的差异,地形坡度成为影响可达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通过计算步行交通方式下居住区到公园所需消耗的时间成本作为可达性分级的条件,并将时间等级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该方法充分考虑了道路网络和地形坡度的影响因素,能够较好地实现行进路径与现实道路的拟合[3]。
从《沙区绿地系统规划(2014—2020)规划图》中提取社区公园布局图和居住用地布局图,抽象成各级公园及居住用地中心点位布局图(图5)。通过地理数据平台路径规划及时间测算,以31个社区公园中心点为起点,周边居住用地中心点为终点[4],形成3个时间等级(0~10 min、11~20 min、21~30 min)下的社区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现状图。将不同时间等级下的社区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现状图进行叠加(图6),可以看出,老城区内社区公园可达性的组团式布局特征与地形坡度条件、居住区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各级公园及居住用地中心点位布局图
6. 0~30 min社区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叠加图
以可达性为分类依据将研究区内的社区公园分为Ⅰ类(高可达性)、Ⅱ类(中可达性)、Ⅲ类(低可达性)3类,分别代表社区公园到周边居住点步行时间0~10 min、11~20 min、21~30 min的3类社区公园。通过数据计算得出,高可达性社区公园占比仅7.68%,中可达性社区公园占比32.07%,而低可达性社区公园占比高达60.45%。可见,在老城区范围内大部分社区公园的可达性较低。
2.2 分类叠加法
在社区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现状图(0~30 min)的基础上,利用分类叠加法,叠加道路路网和用地分布图(图7、图8),得到居住点位与路网的叠加分布图。路网的深浅程度清晰展现了居住区附近社区公园的路径可达性空间分布情况(0~30 min)(图9)。通过数据计算得出,研究范围内总计268个居住点位。虽然已覆盖居住点占大多数,但仍旧存在高达11.19%的居住用地内的居民无法在30 min内到达周边社区公园(表1),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沙坪坝老城区内有一部分社区公园建设可达性极低,不能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
7. 沙坪坝老城区用地分布图
8. 老城区道路路网
9. 居住点位与路网叠加图
表1 叠加分析后研究范围内居住点覆盖情况统计表
3 研究结果分析及策略提出
3.1 分布特征
3.1.1 社区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上组团感强烈
由社区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在研究范围内,社区公园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组团式布局(图10),高可达性社区公园集中分布于老城区的高密度核心区内,与道路路网密度及用地分布有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社区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分布在老城区内呈现以一点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片区的特征,并不是随机散落的布局在各个区域(图11)。若将各个核心点通过一定方式进行系统性绿地规划,将会大幅度增加绿地效率[5]。
10. 三类社区公园布局图
11. 叠加后三类居住用地分布图
3.1.2 社区公园可达性受到用地资源条件限制
由分析可知,老城区社区公园绿地总体可达性呈现较低趋势。经实地调研访谈以及数据整理,社区公园受到用地资源条件的制约,导致规划布局存在一定问题。暂不考虑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等公园绿地的服务覆盖因素,社区公园作为社区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园绿地,其可达性和服务覆盖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能够为居民提供日常活动的场所,使得周边各小区的居民公平地进入并使用公园[7]。然而,在研究范围内低可达性的社区公园占总体的一半以上。
3.1.3 服务范围未覆盖到的居住用地布局特征
老城区内人口密度普遍较高,经图表及数据分析可得,研究区 内约11.19%的居住用地内居民无法在30 min内到达周边社区公园(图12)。社区公园服务范围未覆盖到的居住用地布局现状大致分为以下4类(图13):
12. 未覆盖居住用地分布图
13. 未覆盖到的居住用地布局特征分类图
(1)邻近大量防护绿地。大量未被社区公园服务范围覆盖到的居住用地紧邻大规模防护绿地,若对部分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进行改造,营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公园,将很大程度地改善周边居民的社区公园使用现状,满足其日常户外公园活动需求。
(2)距离防护绿地较远。除了紧邻大片防护绿地以外,还有部分居住用地距离防护绿地较远,此类情况下,可通过增加仅供行人通过的园林步道,连接改建后的防护绿地与居住用地,由此可增加社区公园的空间可达性。此外,还可以营建极具特色的山地景观步道,提升可达性的同时增加公园游览的体验性,对老城区,特别是重庆典型的山地绿地规划系统性具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3)近防护绿地和社区公园,但可达性依旧很低。从空间可达性分布来看,一些邻近防护绿地和社区公园的地方仍旧存在可达性极低的情况。对于此类居住用地,需要针对性地实地调研,探究影响可达性的现实因素[8],如溪流阻断、高架桥隔离、地形高差极大、街道经济条件限制等因素。对具体地块进行具体设计,形成极具地区代表性的社区公园。
(4)周边无社区公园或防护绿地。对于周边缺乏公园绿地建设条件的居住用地,通过在居住区内部或边界上选取散点的街旁绿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构成系统性的社区口袋公园,布置社区菜园、健身娱乐设施、户外休闲设施等。由此串联点状的小绿地,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规模。
通过数据计算可得,社区公园服务范围未覆盖到的4类居住用地中,周边无绿化用地和距离防护绿地较远的居住用地分别占比33.69%和39.44%(图14),距离周边防护绿地较远的居住用地占大多数,少部分居住用地可以将周边的防护绿地充分利用起来。
14. 未覆盖到的四类居住用地面积占比图
3.2 优化策略
3.2.1 善用防护绿地改建社区公园
通过科学增量的布局优化方法,在老城区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构建社区公园。通过分析可知,研究范围内存在大量紧邻防护绿地的居住用地,在新增社区公园布局点位时,可以优先考虑条件优越、地形平缓、地理位置佳的防护绿地,将这部分防护绿地改建为社区公园绿地,提高可达性的同时改善区域生态自然环境。
3.2.2 整合微型绿地构成社区公园
针对距离防护绿地较远,或周边无可用社区公园绿地等特征的居住用地,可以考虑将周边可用的呈碎片化分布的街旁绿地统一利用起来,形成居住区组团的口袋社区公园。这些零散分布的小型绿地,通过统一改善和功能分配,将为周边社区公园可达性较低的老城区居民提供高效的绿地服务[9]。
3.2.3 构建景观步道串联社区公园
在研究范围内存在部分邻近防护绿地、社区公园,但可达性依旧很低的居住用地,影响其可达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山地高差大、高架桥阻断等因素。针对此类居住用地,需要合理利用周边防护绿地构建景观步行道,在不影响防护绿地功能且保证步行安全的前提下[10],将周边社区公园与居住用地串联起来,构成一道连续的景观界面。
3.2.4 结合自然水系营建社区公园
重庆老城区 内水系资源丰富,对未覆盖到的居住用地平面布局形态分析可知,研究范围内存在部分社区公园虽邻近河流但距离绿化用地较远,无法利用到周边的绿地资源。针对这一类型的社区公园,可以结合自然水系,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构成亲水性的生态社区公园,且由于邻近河流,社区公园的平面形态多呈现线性特征,能够增加居民在公园内的游览体验。
3.2.5 利用桥下空间建立社区公园
部分居住用 地位于高架桥附近,由于周边自然环境资源匮乏,难以形成集中绿地供周边社区居民使用。针对此类居住用地,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建议在居民通行的桥下空间统一配置社区活动设施,增添小型绿地,最大程度地保证周边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需求。
4 讨论
重庆市沙坪坝老城区的社区公园布局优化重点在于分类别对存量用地进行改造,如防护绿地、微型绿地、景观步道、滨水绿地、桥下绿地等(图15),充分利用老城区的用地资源,以系统化布局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建是老城区社区公园优化的关键。文章结合当下重庆民生政策,分析现存问题,通过直观清晰的研究方法,分类别探索存量背景下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提供思路与方向。
15. 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假设的可达性是一种基于理想情况下的设定,对于可达性影响因素的研究,除了文中提到的用地分布、道路网路等物理因素之外,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因素同样影响着社区公园的可达性[11]。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也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