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派园林史略:明清时期
2021-03-11言华
言 华
明清时期运河流域的经济在漕运的带动下空前繁荣[1]。园林兴建也随着文化复兴和生产力发展重新活跃起来。作为明清时期运河中段的古徐州地区的园林营造也进入了成熟期,但长期以来,对明清时期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南的私家园林和北方的北京皇家园林,对地处于二者之间的徐派园林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明清时期徐派园林的造园情况。
1 概述
明清时期由于漕运的影响使古徐州地区经济文化再度繁荣起来,明代徐州段运河从北出济宁,南下沛县,经留城,过境山,越茶城,穿秦洪,出吕梁,下邳州,直奔淮安清口,全长250余 km,大体上从山东济宁到江苏淮安,是京杭大运河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已经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主要通道。关于古徐地运河城市在整个运河河道体系中的重要性,正统《彭城志》记述:“徐居南北水陆之要,三洪之险闻于天下。及太宗文皇帝建行在于北京,凡江淮以来之贡赋及四夷之物上于京者,悉由于此,千艘万舸,昼夜罔息。”[2]明人陈仁锡《重建徐州洪神庙记》称:“凡四方朝贡转漕及商旅经营者,率由是道。”[3]成化年间,李东阳在其《吕梁洪修造记》中记载当时的徐州“使船往来无虚日,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率此焉道,此其喉襟最要地也”[4]。清代同样有大量商船经过徐州邳宿段运河,“至少从明代中后期始,运河的商品流通量当已超过其漕粮运输量,清代更远胜于明代”[5]。水陆交通的便捷,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古徐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至明代中期,很多人搬到城外滨河而居,“城外临河而居者,皆负贩之细民也”[6]。万历年间河臣刘士忠在其《酌议泇黄便宜疏》中记载当时繁荣时期的运河城镇徐州“舳舻衔尾,旅店如云,贸易商贾,在在闹市,不惟土著者获利无穷,即宦于其地者,用物宏而取精多”[7]。朝鲜人崔溥在其著作《漂海录》中更是称:“江以北,若扬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济宁、临清,繁华丰阜,无异江南。”[8]
明清时期徐州段运河的漕运不仅带动了徐州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徐州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徐派园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 徐派园林的类型、数量与文献记述
明清时期,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的古徐州地区繁荣兴盛,园林数量甚为可观,受康熙南巡、乾隆南巡和祭孔的推动,皇家园林达到鼎盛时期,以云龙山行宫(乾隆行宫)和孔府孔庙为最高典范;漕运的发展吸引了东南各省的富商大贾接踵而至,他们和当地乡绅雅士一起,为追求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建造大量私家园林;加上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寺观园林、书院园林层出不穷。
据《徐州园林志》《道光济宁直隶州志》《鲁地园林研究》《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萧县志》(嘉庆)、《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等文献记载,按照“山、水、建筑、植物”园林4大要素统计,符合这些要素的园林多达115处,其中,皇家园林14处、私家园林73处、寺观园林6处、书院园林8处、公共园林12处、官署园林2处。
2.1 皇家园林
明清时期徐地皇家园林有14处,据古文献记述如下:
(1)云龙山行宫(乾隆行宫)(图1)。《徐州园林志》载:“云龙山行宫,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麓徐州博物馆内,是清乾隆皇帝南巡在徐州食宿休息和从事政治活动的临时场所,清末大多已毁,仅存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三楹。”[9]《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六百五十八》:“是日、驻跸云龙山行宫。翼日如之。”对于行宫的选址,乾隆十分满意,还亲笔题写了“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秀峰,阶前众壑深”的楹联。乾隆行宫建成后,一直完好保存到清末。《南巡盛典》的“名胜图”描绘了乾隆行宫的全貌:行宫的规模很大,以大殿为中心,分三路进院落。中路院为行宫院,共五进,在行宫的东南角有龙王庙,庙内有双亭,植松柏。两南角有花园、凉亭,曲桥。院子中心位置砌有花坛,内植佳木,摆放奇石。行宫周围怪石嶙峋,古树参天,野趣浓厚。规范有序的建筑布局和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屋顶,显现出皇权的威仪。
1. 乾隆行宫(周轩彤 摄)
(2)徐州府行宫。位于江苏徐州,《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10]有记载。
(3)顺河集行宫。位于宿迁,《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有记载。
(4)岱顶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载:“抚臣于此恭建行殿,坐观云起,触石而出,膚寸而合,倏忽万状,恍若银海,御提曰‘云巢’,洵为岱顶生色矣。”[11]
(5)四贤祠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载:“泰郡名迹,皆依山取胜。至是则土壤平旷,林木郁葱,登陟之劳,此焉偃憩。前抚臣恭建行宫,以驻清跸。”
(6)古泮池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载:“在曲阜县东南隅,其地旧有泮池台。按《水经注》,灵光殿的东南方就是泮池也。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乾隆二十年,前抚臣恭建数楹,屡邀临御。”
(7)泉林行宫(图2)。《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载:“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临幸于此,御制记文,勒之碑石。前监臣于御碑亭后,恭建行殿。我皇上浏览其间,锡宜嘉名,曰: ‘近圣居’‘在川处’‘镜澜榭’‘横云馆’‘九曲彴’‘柳烟坡’‘古荫堂’‘红雨亭’号为八景,各赋宸章,绳武绍休,后先辉映,山川有灵,亦胥悦遭逢之幸矣。”
2. 泉林行宫(源自《南巡盛典名胜图录》)
(8)万松山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载:“按《齐乘》云:蒙山前阳口山有玉皇观,老子故宫也。又按《费县志》:阳口山,近祊城山之北,浚水出焉。今万松山即阳口山也。蔚然耸峙,苍柏成林,祊、浚两河夹绕南北。二十九年,前抚臣恭构行殿,敬备驻跸。”
(9)郯子花园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载:“乾隆二十七年,前抚臣恭建行宫,规模俭朴,无台沼管游之胜。”
(10)中水行宫。位于山东济宁泗水县,《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有记载。
(11)泰安府行宫,位于山东泰安,《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有记载。
(12)问官里行宫。位于山东临沂郯城县,《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有记载。
(13)注经台行宫。位于山东临沂平邑县,《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有记载。
(14)孔府孔庙。《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载:“庙中有杏坛,有至圣手植桧树遗迹。雍正七年,奉敕重建,规制崇閎,较历代益加壮丽。”《鲁地园林研究》载:“今天的孔府孔庙基本上都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孔庙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一条中轴线线上,左右做对称排列,占地约 13.4 hm2(200亩),南北长约1 km。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12]
2.2 私家园林
(1)燕忆楼园(余家花园)。《徐州园林志》载:“余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初为尚氏在明代户部分司署旧址上建,徽商余氏于乾隆中叶从尚氏手中购得。余家花园位于徐州市户部山东南坡,建于清末、明初。余家大院坐北向南,有三路三进院落,占地4 222.9 m2,建筑以中院为中心,东西各有一个花园。花园内有鱼池、蝴蝶亭、爬山廊等园林建筑,周围山石间种植红枫、梅花、银杏等。反映了明清时期徐州富裕人家对于园艺的追求。”
(2)贴园。《徐州园林志》载:“贴园坐落于徐州市区东南四十五里的胡山南麓(属铜山区),是一座以曲水花池,假山亭廊为主要景观的园林。”“园中有大、小花厅及方亭各1座,并垒石为山,疏泉成池。并在石山上构建高阁,登高远眺,绿野在望。又于亭泮池湄,遍植佳卉名花,四季吐艳。”
(3)潜园。《徐州园林志》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徐州人王琴九在弃官回徐,筑园而居,名为‘潜园’,作《潜园赋》云:‘似隐非隐,可潜可潜地购三亩,屋筑数橼,小住为佳兮窗明几净偶来不速兮心远地偏。可以课园丁,可以抬舟子。门垂故虞之瓜,墙依王戎之李。’”王琴九《雨后过潜园》诗中曾有“萦回水抱小兰亭,雨后苔深草更青。两部蛙声千树柳,一钩月影半池萍”的诗句描绘“小兰亭”景色。沈华甫《王凤池和他的潜园》载:“潜园坐东朝西,占地三亩,园内树木茂盛。”[13]
(4)状元府。《徐州园林志》载:“状元府坐落于户部山南麓,是清代状元李潘的府邸。府内厅、堂、楼、阁、厢房、后花园一应具有。在李潘状元府的东北角和西北角为花园,是为东花园和西花园。”
(5)红榆山庄。《徐州园林志》有记载。
(6)馨悦轩园(翰林府)。《徐州园林志》载:“翰林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住宅与园林相结合的建筑群,在其北侧有一座名为‘馨悦轩’的花园,遗址尚存。该园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富有韵致,园中遍植奇花异草、湖石盆景,每个院落都植有花木,以石榴、青竹、梅、桂花为主,并将园林建筑引入宅院,如垂花门、月亮门、游廊、影壁、花墙、天井、凉亭等等,表现出古代官宦人家对园林生活的追求。”
(7)伴云亭园(翟家花园)。《徐州园林志》载:“翟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在余家大院与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翟宅坐西向东,由东向西顺山而建,有四进院落,该宅有特色的建筑为鸳鸯楼,这种建筑上下叠压,内无楼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即为鸳鸯,面阔三间9.7 m,进深5.1 m,檐高7.5 m。宅后的伴云亭为翟宅的后花园,因地势高爽故云‘伴云亭’,下山石间凿有一鱼池,形似贝叶,池中植荷养鱼,周边点值石榴、樱桃等。”乡贤诗人郑在陆《金缕曲·四十述怀》祠记载了该园景象:“旧宅依山麓。最难忘,高楼月上,小亭云簇。栏杆临风处,佳树菁葱翠覆。”
(8)郑谷园(郑家大院)(图3)。《徐州园林志》载:“郑家大院为郑氏于清代同治年间在古庙的旧址上建。建筑群坐西向东,有南北并列的两路二进院落,占地1 670 m2,宅内庭院中有一株200余年的古银杏树。小园圃种植红枫、石榴等。南院的游廊与主房和厢房组成四合院,极具特色。园内借山势之落差,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富有变化。”
3. 郑谷园(陈成顺 摄)
(9)皋鹤草堂。《徐州园林志》有记载。
选择该院收治的106例糖尿病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观察组年龄40~79岁,平均(59.3±10.4)岁,其中 21 例为女性、32 例为男性,骨科类型:15例为股骨头颈部骨折、5例为胫腓骨骨折、20例为肱骨骨折、13例为踝关节骨折;对照组年龄42~80 岁,平均(59.5±10.6)岁,其中 23 例为女性、30 例为男性,骨科类型:13例为股骨头颈部骨折、4例为胫腓骨骨折、22例为肱骨骨折、14例为踝关节骨折。两组的骨折类型、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0)石家花园。《徐州园林志》载:“园中集南北之名花,汇乔灌之大成,一园之中,林林总总,郁郁葱葱。”
(11)颜氏乐圃。《鲁地园林研究》载:“圃内有古槐大数围,石池广半亩,池北为亭,池南为山,上多名人石刻。园内苍松翠柏,古藤虬枝,还有宏敝的东轩。”
(12)芜园。《鲁地园林研究》载:“园皆茅屋,翠柏参天,至则坐树下,石案可环五六人……步林外,平畴数亩。艺杂花,……四时不绝。适当寒霜,楷叶赤,木瓜嫩、黄、香,橙、橘、柏,累累挂树头。天晴地阔,意旷如也。”
(13)大庄花园。《鲁地园林研究》载:“整个面积约有1 hm2(15亩),四周绕以墙垣。大门座北朝南,门旁一对石狮瞋目雄踞。园内有2门,八角亭、莲池以及假山奇石等遗迹。”
(14)西关别墅。《鲁地园林研究》载:“别墅面积有三十余亩,大半部为水池,其余则为花园。池北岸砖砌花墙,高约半米。花园偏西有一院落,内有一排八间向阳的瓦房,花园偏东有亭1座。”
(15)盛果山庄。位于山东曲阜,《鲁地园林研究》有记载。
(16)铁山园。《鲁地园林研究》载:“园林处于孔府轴线的最北部,也用轴线布局,正是北方园林特点,其布局仿紫禁城御花园格局。”园中一条南北小路将花园分为两区,各区均有弯曲小路,间或点缀奇石、盆景、石凳、石几等。园内有古树名木10余株,1株近400 年的一柏五枝、中生槐树的“五柏抱槐”尤为人所称道。孔庆绾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园更为可观。孔庆镕在重修后花园时赋诗“:园林亭榭好,岁岁可凭栏。九月寻篱菊,三月就牡丹。”
(17)集玉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有虬松一株,如张盖,稍东有腊梅,枝叶皆盘曲于地,花大如钱,一楷径数围,一石层峦叠嶂,奇秀玲珑。井泉芳冽以地近洸流脉或相接,济人有三奇之誉,谓之水奇石奇木奇也。”[14]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具备的叠石景观。
(18)间园。位于山东济宁,《道光济宁直隶州志》有记载。
(19)大隐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高柳长榆,垂阴里许”。
(20)芜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杂植竹木,筑土为山,结亭其上”。
(21)宾旸园。位于山东济宁,《道光济宁直隶州志》有记载。
(22)西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北负城,西襟堞,前抱泮宫,可五十亩”,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较大。
(23)适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长松夹道,修竹荫庭。”
(24)元隐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古槐一株,大可荫亩。”
(25)因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北地梅少,此园独有二十余株,诸品俱佳。”
(26)竹园。位于山东济宁,《道光济宁直隶州志》有记载。
(27)潘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有亭有榭有池有梁,门外渟浤曲折。”
(28)文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老树挐空,古藤蟠结。”
(29)宋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多富贵气,牡丹尤盛。”
(30)李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饶松柏,多文官果,春深花茂,珠缀壁连,今一亭一堂尚在。”
(31)孙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林木翳然,有城市山林意。”
(32)负郭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园在洸水之曲……壙然亭、揽秀楼、倚月桥、泉石诸胜。”
(33)王园(王湘所建)。《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其地多竹、多松柏,银杏一株,摩霄负汉,大树十围。”
(34)朱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桃李成蹊,春风乍暖,一望如簇锦叠霞,牡丹芍药尤盛。”
(35)张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园中一石俨如恒岳。”
(36)避尘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有钓台、石塘、溪桥、水楹、觞渠、砚泉、鹤汀、庐陂、柳堤、花径诸盛。”
(37)董园(不窥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旧志云不窥园近浣笔泉、望避尘正隔一水,泉水下注成渠,泉之南渠之东,一望郁苍者也……多种杏,一松可荫亩,枝盘曲如团……松下环坐,可容数十人。”
(38)王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其地腴甚,树木十年即合抱,诸花开放亦肥腻异常。”
(39)仙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有五粒松,天矫离奇可爱。”
(40)刘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滨汶水”“古木参天”。
(42)杨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名花杂,牡丹至以亩量,每当开放登楼。”
(42)仲蔚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奇英异卉,不惮千里致之。自少及耄躬自灌,海内所有是园皆有之,又以接枝易条,夺胎换骨,松梅尤备,菊与牡丹更繁,牡丹有讷红一株,花大如斗。”
(43)于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园之左右双河环带。”
(44)陈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秋水时至,宛在中央。”
(45)白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湖光潋滟,烟雨苍茫,武城九十九峰或蹲或伏,若拱若揖,历历在目,墓西流水潺湲,游鳞倦羽时来点缀水面。”
(46)李园(李多才建)。《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登楼西眺,湖光如练。”
(47)徐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一在太和桥泉沟之西,仅如掌大,犹太华之一峰也;一在沟东,回廊曲舍,婉转而入,闭门可当深山。”
(48)赵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乔木苍藤不啻,甘棠蔽芾。”
(49)李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善种竹与腊梅。竹中虚外直,凌霜雪青青不改。百花有开有卸,独腊梅香老枝头,不随春风上下,陛之树此,不啻濂溪爱莲渊爱菊者矣。”
(50)黄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垂杨下,拂水际,春风掩映。”
(51)宾仙馆。《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地仅弹丸,花木繁盛,构草亭曰仲宣。”
(52)藏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一堂一亭,不甚曲折,而名花杂植,世外桃源也。”
(53)郑园(承运草堂)。《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园可十亩而,名花异果罗致植之。即不合土宜者,亦极茂盛,则灌溉护惜之力也。”
(54)也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树木森攒苍郁可爱,西望一带河流蜿蜒如游龙飞练,东则泰嶧环拱若屏障。”“堂前植花木色色相间”“一池中狭外间上架小桥,水自地中暗泉灌入,源源而来,人不知所自,夏月荷香扑鼻,游鱼戏水,对之可以令人忘倦,池南复因土为台覆以草亭,匾额野香人坐其上,清风吹过飘然若仙,旁则槐椰参天,杏桃交加,春时花开烂漫,璨若红霞。”
(55)意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有池有山。”
(56)北潘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有桥有池,古木参天,门外亭浤洋溢钜观也。”
(57)潇洒园。《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多植松柏,竹石名花无所不有。”
(58)君子轩。《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其南跌为小台,种竹二三。”“北甃小池一沟横称台,荷叶圆叠兼老嫩出池,尺许交翠可人。”
(59)溷园。《民国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园亭载:“尝涉其园,山则巍然而岞,溪则漻然而纡曲,亭则翼然而高敞,怪松瘿柏、朱藤碧梧之属,立山之脊,临溪之唇,俯亭之肩背,名花异卉,缘径偎栏,含蕊藉芳。于四时中,山以南修竹千竿,时时作风雨声;山北有堂,缭以迴廊,通乎奥室。园中罗列盆盎,杂植花株,大小高矮以百数,连卷俪佹崔错发骫如蛟舞,如鸾翔,如猛兽蹲踞,盖束缚拗勒剪削滋培,历数年或数十年,老干繁条莫不成其奇崛。”园名取“漱石枕流而溷于吾园”之意。
(60)夏宅花园。《济宁运河文化》[15]有记载。
(61)吕宅花园。《济宁运河文化》有记载。
(62)郑氏庄园。《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16]有记载。
(63)袁家山。《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整个建筑外观像一艘战船,且四周环水。建筑群依山傍水,就高临下,又称‘小蓬莱’。”[17]《袁任墓志铭》载:“当司马公(袁可立)在前明时,宦历中外,逮乞休归田,筑别墅、池林、山榭,逶迤十余里,不绝名花美石,极一时之胜。”清《道藏辑要·在陆肇祥》记载:“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木清华,景逾濯锦。”
(64)怡怡园。《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人们把园中的船厅和扶芳藤称之为北园的两大色,后堂楼西侧有过厅3间,前后出廊,颇为精致。”
(65)伴村园。《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此园取名‘伴村’,意思是纵情优游山村野趣。园子分东、西两部分,分别建在上房院东西两侧,两园面积都大于上房院。在济宁私家园林中比较典型的苏州式园林。”
(66)西陂别墅。《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西陂,宋少师荦别业,在府城西南史家河侧,康熙葵未,御书“清德堂”三字,“西陂”二字以赐。荦因建御书楼以藏之,即在文康故宅。其园亭有六:日渌波村、日芰梁、日放鸭亭、日和松庵、日钓家、日纬肃草堂、一时名人多题咏。”
(67)陈家大院。《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四纵相通,四横相连,五门相照格局的四合院落,其格局体现出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意识。现存大院共分为12个院落,建筑合计190余间,主要建筑有大门、东院、中院、西院、东跨院、烟雨楼、兰亭会馆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基本保存了原有建筑格局。整体建筑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是豫东地区四合院建筑群的典范之作。”
(68)侯氏故居。《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共有三园:城内东马道附近的陈家院为侯府东园,城南十华里有侯府南园,刘隅首东是侯府西园。现存建筑主要有明户部尚书侯恂故居和清初文学家侯方域故居,统称侯氏故居。园林布局以建筑为主,辅以景观绿化,偶有叠山理水,但不如江南一带精致细腻。”
(69)临漪园。《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汤文正第四子汤准的临漪园,在睢州北城内,园之景有荷沼、筼筜谷、至山亭、拂云栈、挹翠山房、蒲涧、卧虹、澄碧堂、依渌轩、柳岸、钓台、湛溪等一系列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节点。”“清代汤准《临漪园》:“闲园随意采芳荪,兴到常携酒一尊。却笑平泉太多事,苦将木石戒儿孙。”
(70)穆氏四合院。位于商丘睢阳区,《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有记载。
(71)孙家大院。位于商丘永城,《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有记载。
(72)任家大院。《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位于虞城县大同路中段北侧,是豫东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民居。”
(73)李园。《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载:“即曾任彭泽、当阳县令的本州人李遥所置的竹园,名曰‘今是园’。睢州知州胡范《咏睢州八景》中《李园修竹》一诗对此作了描述:“平泉无恙足徜徉,最好等箸高出墙;但觉风声江槛落,可知雨后酒樽凉。万竿不用杜陵斩,三径应嗤陶令荒。荏苒风尘少快日,来游此地更清狂。”
2.3 寺观园林
明清时期徐地寺观园林有6处,据古文献记述如下:
(1)留侯庙。《徐州园林志》载:“明宣德年间,徐州子房山所建之留侯庙,据冯世雍《子房祠诗》云:‘青峦截列彭城东,山腰高搆幽人宫。赤松黄石谩尘土,云裳月殿空玲珑。桃花片片野桥雨,杨柳依依山寺风。’;朱彝尊《谒张子房祠水龙吟词》云:‘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弯河水。沧海人归,圯桥石沓,古墙空闭。’从徐州人徐渊《登子房山》的诗中可以一窥庙园内景:‘壁留古时苔,落叶声策策。孤桐拂清霄,老柏阴幽石。’”
(2)大士岩(观音堂)。《徐州园林志》载:“位于徐州云龙山一节山西麓的大士岩,由清代徐州知州姜焯所建,院内有两株清初种植的参天侧柏,其形态苍劲挺拔,分南北两侧矗立于大殿前面。大士岩后门外有一株圆柏,至今生机盎然,独立成景,对面有半山亭,因亭建在半山腰处而得名。”
(3)月岩寺。《鲁地园林研究》载:“明万历年间的月岩寺,寺院里的古柏殿堂和泉水,以优美的景色,吸引过不少文人墨客,并也曾留下了许多赞美月岩寺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明代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游月岩寺》‘古木森阴碧殿凉,空阶朝玉引泉长。穿云衣泾莲花顶,对月经闯贝叶扬’,从中可以看出与今大致相同的古木殿堂和泉水,其中有两棵高大古柏,……树干粗大,参天蔽日,虽为两棵古柏,却给寺院增添了气势和森严。”
(4)蜀山寺。《鲁地园林研究》载:“寺院内翠竹亭立,柳暗花明,曲径迂回,鸟唱蝉鸣。寺院内主建筑为三大殿堂:圣母殿、释迦牟尼殿、宗鲁堂。”
(5)文庙。《鲁地园林研究》载:“中有泮池,东西列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殿东北有启圣祠,殿后有明伦堂,堂后有敬一亭。桥南沿鱼城东西大街北侧建有文明坊,飞檐彩绘。”
(6)吴道人庵。《鲁地园林研究》载:“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道人于义咸依崖筑庵。崖底有古洞,为吴道人修真处,故名吴道人庵。上为玉皇殿,西有清泉,南临深涧,如今殿基、残碑尚存,松柏掩映,古楸遮庇。”
2.4 书院园林
明清时期徐地书院园林有8处。其中云龙书院(图4),据《徐州园林志》载:“云龙书院坐落于云龙山西麓。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从清同治本《徐州府志》徐州云龙书院图可以看出书院内有讲堂、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四贤祠、三官庙、望湖亭、可廊等园林建筑以及植物景石等园林景观。”
4. 云龙书院(李伟 摄)
其他7处如养正书院、吕梁书院、河清书院、醴泉山书院、文昌宫、东坡祠、聚奎书院,都位于江苏徐州,《徐州府志》[18]有记载。
2.5 公共园林
明清时期徐地公共园林有12处,据古文献记述如下:
(1)试衣亭、送晖亭。《徐州园林志》载:“试衣亭和送晖亭之名皆出自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二亭在当时是敞开的,每逢庙会期间,总被有钱人家占作看戏的包厢。”
(2)半山亭。《徐州园林志》载:“半山亭是清代徐州知州姜焯所建,因亭建在半山腰处而得名。乾隆四十六年将其改建成戏楼。”
(3)奎山塔(图5)。《徐州园林志》载:“韩维张《九日登奎山》诗曰:‘一峰高入白云乡,与客登临对夕阳。片片轻鸥没远水,斑斑细菊傲繁霜。’奎山塔因山而得名,在历史上被誉为‘江北第一塔’。”
5. 民国时期奎山塔(源自《徐州园林志》)
(4)快哉亭园。《徐州园林志》载:“快哉亭园在清同治年间,扩建为公共园林。据府志记载,徐州镇军董梧轩与知府桂中行把快哉亭扩建为游宴之地。除主建筑快哉亭外,还建有回廊、文昌殿、景苏堂、水阁、跳珠轩、阳春亭、苏堤等建筑。快哉亭前有大面积的荷塘,塘边杨柳依依,池塘西部有苏堤和石桥。”桂中行在《重修快哉亭记》中写道:“快哉亭地级幽胜……芙蕖映水,杨柳红桥,虹堤倒影,有楼阁参差,隐现于花光树色间着……快哉亭是也。”
(5)憩郑亭、涌云亭、虚谷堂。(嘉庆)《萧县志》载:“《旧志》:在旧县东郊。明隆庆三年,知县唐文华建,为士人送别祖饯之所,垂柳万条,攀折殆无虚日。”[19]
(6)其他如观澜亭、裕泉亭、会墨堂、孔子观道亭,位于徐州吕梁,《徐州园林志》有记载。
2.6 官署园林
明清时期徐地官署园林有2处,分别为徐州府衙花园和道台衙门花园。
(1)徐州府衙花园。《徐州园林志》载:“府衙内有霸王楼、逍遥堂、花园、姑苏墓。霸王楼明代在府衙北端故宫旧址上重建,成了知州、知府的衙门。逍遥堂在府衙东部,后面是花木扶苏的花园,花园北部有大厅和草亭各一座,园内假山环绕着有水池,水池岸边有乔木、藤木、花灌木若干。花园东一墙之隔有苏谷墓及小凉亭。”
(2)道台衙门花园。《徐州园林志》载:“清同治《徐州府志·徐海道署图》描绘了道台衙门的情况。道台衙门的整体布局分成两块,东半部为官署建筑群,西半部为花园。花园南北分3个小园,南园为荷塘,池旁植柳、槐、梧桐;中园为‘石仑书屋’,园内摆放石桌、石凳,植梧桐、枫、槐、榆、青竹等;北园为‘喜雨轩’,院内中心位置摆放假山奇石,轩前轩后种植枫树、槐树、芭蕉、青竹,是道台官员们休闲之处。”
3 结语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最后阶段,在现代人一般意识中,“中国古典园林”通常主要意指这一时期的园林。由于现今可见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实体主要是这一时期,并集中于北京及周边(皇家园林)、江南和岭南,因此,也自然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三大流派”之说。
黄淮之间因明清时期多次黄河决口成为“黄泛区”,众多精美的园林乃至城市都埋进了漫漫黄土之下,而被世人所不知。然而,从有限的文献记录中还是能够窥视这一区域曾经有过的辉煌。这一时期以民间园林为主的徐派园林,在继承了秦汉时期壮观、拙美风格的同时,营造技艺更加精致细腻,在吸取南北方造园技法的同时,根据地域人文特色在范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造园手法日趋成熟。在选址上,园主为躲避黄河水患,将私家园林建于山地或高阜之地,形成依山而居、跌宕起伏的独特风格;在园林营造上,不仅有花木,亦有建筑、山水相互辉映,还通过借景等造园手法把园林之外的景色纳入园林之中,如快哉亭园,园主在薛堂建筑前筑一高台,借以眺望城外群山;张园“园中一石,俨如恒岳”。或者直接置于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如云龙山行宫(乾隆行宫),将行宫建在风景优美的云龙山下,乾隆亲笔题写“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秀峰,阶前众壑深”的楹联。在植物选择上不仅注重装饰效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园主的人格志向,如帖园,园主杨映权辞官归里,在院内专养兰花,以素雅清香的兰花自诩,号“兰圃”;李际明所营建的李园“善种竹与腊梅”“陞之树此,不啻濂溪爱莲渊明爱菊者矣”等,可见明清时期的徐派园林造园技艺已非常成熟,已经从唐宋的鼎盛期发展到成熟期,并且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明清是徐派园林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对当今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专题由徐州市徐派园林研究院协助组稿,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