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的林炳生
2021-03-11
永和豆浆创始人林炳生的经历是一个充满坎坷、梦想与传奇的故事。穷苦孩子出生的他在创业前当过特种兵,做过推销员,跑过出租车,最终靠卖豆浆油条突破人生瓶颈,创办出一家知名餐饮食品公司——永和豆浆。
职业的历练
1958 年,林炳生出生于台湾金门的一个穷苦家庭,父亲靠给当地驻军做服装养活全家。6岁那年,林炳生全家随军迁往马祖岛。林炳生回忆说:“在我童年时,正值台湾戒严时期,马祖又是驻军前哨,岛上每晚9 点宵禁,禁止灯光,父亲加班干活也得用旧布匹挡住窗户”。
在马祖念完中学后,林炳生前往基隆就读海事学院。但没过多久,他服兵役的年龄到了。林炳生被特种部队选中,先后去了空降特战部队和两栖作战部队。在接受采访时,林炳生曾讲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练就了一种好心态——勇敢,坚韧,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退役后,林炳生回到学校继续把海事专业读完。
林炳生说:“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四海为家,到处游玩。况且当时在台湾,跑船是收入较高的工作”。于是毕业后,林炳生在一家大型海运公司找到了一份跑船的工作。可就在上岗前的三个月假期里,林炳生再一次滑出了与海相关的命运轨道。林炳生表示:“当时,每天没有目标,吃了睡,睡了吃,然后是到处游荡,这样的日子很让人难受。也可能我不习惯等待吧,几天之后就感觉到了一种空虚,于是我就希望尽快找一些事情来做,就算是挑战和充实一下自己”。正是这时,美国胜家缝纫机台湾分公司招聘业务员,当时胜家公司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缝纫机公司之一,于是闲不住的林炳生应聘当了业务员。林炳生说:“我当时很木讷的,跟女孩说话都要脸红。家里的长辈不止一次说,炳生这辈子肯定做不了生意。我就想趁着年轻去试一试。我觉得跑业务可以让我得到磨炼”。
加入胜家公司后,林炳生每天走街串巷推销缝纫机,吃够了闭门羹。林炳生回忆说:我是一月份进入公司的,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在第三个月的时候,成为公司个人销售额的第一名。公司还为此奖励我到日本和韩国旅游12天。当时年轻人能出国旅游是非常少的事情。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而且算一算收入比跑船还要好。我想,做业务有可能会成为我创业的基础,于是我改变了人生的方向,成为了一名推销员。
林炳生卖了三年缝纫机,职位从普通业务员干到胜家公司的中级主管。在此期间,他每天晚上还去开出租车,开了整整三年。那时候,林炳生的目标非常明确——每天给自己存500 新台币,为此风雨无阻、不顾一切。就在工作处于上升阶段时,林炳生突然向公司提出了辞职,许多人都非常不解。但是林炳生认为,虽然他在公司已经取得了一些业绩,但他在公司的上升空间是有限的。林炳生说:“我想,当自己还年轻的时候需要去挑战自我,所以我决定重新去做业务”。那时候,台湾有两种业务是比较火爆的,一种是卖房子,一种是卖保险。
离开了胜家公司后,林炳生选择了做房产中介,但在卖房这一条路上,他走得很艰难。林炳生表示:“那时候台湾买房子的人都不喜欢到中介那里去买。所以我们都说不是中介,而是房东的一个亲戚。我们与房东签合同,把一些房子代理过来,然后再来销售出去。因为你把房子代理过来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时间到了,哪怕是你马上要签单了,那也没有你的份了。如果碰到好房东,最多也就给你几千台币的广告费”。卖房子很难,这使得林炳生的收入也变得非常低。因为生活所迫,为了赚更多的钱,他白天卖房子,晚上再去跑出租车。
艰难创业
1983 年的一天,做房产中介的林炳生听说台北市区有一家豆浆铺转让,与豆浆铺一起转让的还有“永和豆浆”的注册商标。林炳生看了店铺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但是他没有钱,因为在台北买了房子,身上还背着贷款。幸好当时林炳生的人际关系比较好,大家都比较信任他。最后他找互助会(台湾民间借贷组织)借了20 万台币。另外,林炳生还邀请了要好的同学和同事入伙。就这样,他凑够了钱,将永和豆浆店铺和商标一起买了下来,开始创业。
林炳生与几个合伙人进行了分工合作,然而做豆浆是个辛苦活,赚钱又难,几个月后,合伙人觉得太消耗自己,陆续决定退伙。面对打击,林炳生没有放弃,他坚信小生意也能做大,凡事认真做好都有成功的机会。于是,他找来兄弟姐妹帮忙,一家人做永和豆浆。林炳生明白,仅仅靠店铺卖豆浆油条很难做大,为了扩大市场,他像当年卖缝纫机一样跑遍台北的学校、便利店、卖场谈合作,凭借品质好、味道鲜美、价格实惠,永和豆浆的销量越来越大。林炳生趁势成立了永和食品公司,确定了商品+餐饮两大业务发展战略。
永和豆浆是台湾第一家获得食品GMP 认证的工厂,上世纪90 年代时,产品在台湾已经很畅销了。关于迅速发展的原因,林炳生说:“主要在于我们对品质的把关与信念,并坚持终始如一,由此得到口碑相传”。一家企业的崛起,亦如一个人或者一片地域的崛起。向上向前的成长速度越快,来自系统的阻力和拉扯力就越强。
当永和豆浆的市场越做越大的时候,也面临了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市场上的模仿者越来越多。对于一些本身就是做食品的企业(例如统一、味全)来说,生产豆浆的门槛很低,他们只需要增加一台做豆浆的设备就可以开始生产。一时间,市场上涌现出了很多品牌,甚至有些盗用永和豆浆的品牌。因为恶性价格战,永和豆浆的利润越杀越薄,大家竞争得头破血流,对于这样的状况林炳生很无奈。危机时刻,恰逢康师傅创始人魏氏兄弟邀请林炳生到大陆发展,那时两岸关系稍有缓和,康师傅在大陆也获得不小的成绩。怀揣开辟新市场的想法,1995 年林炳生小心翼翼地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初上大船,难免颠簸。林炳生依靠委托代工,依旧走零售通路,到武汉、成都、厦门等地试卖,市场反响不错,但问题是赚不到钱。林炳生说:“我记得当时大陆流行喝酒鬼酒,每次来我都成了酒鬼,喝得扶墙。而酒醒后和代理商结算,除去试销费用,我的豆浆都白白做了贡献。”台湾市场成功的零售通路经验并不能在大陆复制,但是大陆这片市场仍然大有可为。经过一番调研后,林炳生发现大陆缺乏干净、卫生、标准化的早餐,于是决定做这门生意。
1999 年,林炳生派弟弟林建雄常驻上海,并在上海开设了“永和豆浆”第一家直营店。永和豆浆门店的定位是中式快餐,以豆浆和油条为特色产品,再辅以各种台湾风味小吃、暖心粥类、精选汤面、套餐饭等。林炳生回忆:“我们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周详,开店伊始,我们开创性地提供24 小时便捷服务,同时在产品品质、店面布置、人员服务等方方面面都十分用心,让消费者觉得安心放心,物超所值”。所以,这家店一炮走红。
随后,林炳生决定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做大永和豆浆。标准化的服务、准确的市场定位、永续的经营理念使永和豆浆的业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山寨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接受采访时,林炳生曾表示:“打假是一方面,但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自身的发展,就是以品质和服务做大做强,再以种、产、销的一体化产业链深耕细作,与山寨店拉开距离……顾客最终会选择值得信赖的品牌的”。
据媒体报道,在餐饮事业方向,截至2020 年8 月底,永和豆浆在全国有近600 家门店;在商品事业方向,永和豆浆已出口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俨然成了一张家喻户晓的“美食名片”。
坚持不变初心
林炳生表示:“历经风雨才知坚守可贵,尝遍美味才知食品安全难得”。永和豆浆做的是豆浆,传承的是文化。三十多年来,永和食品公司秉持“中国风、台湾味、两岸情”的品牌核心价值观,钻研和弘扬传统的中华美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味道和产品形象成为连接两岸情谊的纽带。对于消费者来说,永和诠释的是“永远的朋友,和乐的家庭”;对于公司员工和事业伙伴来说,永和坚守的是“永秉初心,和创未来”。我们希望让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浆,爱上中国的美味。
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林炳生还一直坚持在大陆做慈善,同时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林炳生说:“做企业就是做人,必须懂得付出与贡献,回馈社会。对于金钱,我的观念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公司,我常对员工讲:做人圆融、做事圆通、处世圆满,不要太斤斤计较,要与人为善,和气生财”。
尽管企业已经做得很成功,但林炳生依然希望用一辈子把豆浆文化发扬光大,所以大家都喊他“豆哥”。值得一提的是,林炳生也是中国企业家中坚持运动最久的一个。从当特种兵到如今半头白发,他每天早晨坚持锻炼,跑步、游泳、自行车骑行……各种方式换着玩。关于过往,林炳生总结说:“爱拼才会赢,爱赢就要拼。人生的不同时期会处于不同的境界,只有善于突破,才能有所提升。
创业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三分傻劲、七分干劲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勇往直前、永不言败。我喜欢去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认准目标,就坚定一个信念:好好做,认真做,做到淋漓尽致,相信都有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