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胱抑素C预测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

2021-03-11韩慧刘亚民

贵州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植入术脑缺血脑血管病

韩慧 刘亚民

(1.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陕西 西安 710043;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陕西 西安 710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是因为循环障碍,而循环障碍与颈椎动脉闭塞、狭窄相关[1]。介入疗法由于微创、痛苦小、康复快等优势,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备受青睐[2]。但介入术后脑血管再狭窄十分不利于患者远期预后。胱抑素C、D-二聚体与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本研究探讨分析D-二聚体、胱抑素C预测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50~77岁,平均(60.2±8.8)岁;血管狭窄60%~95%,平均(75.6±11.5)%;脑梗死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0例。纳入标准: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DSA造影检查,按照诊断标准[3]确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介入治疗指征;依从性良好且配合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血液疾病、术前7 d用过抗血小板聚集或者抗凝药。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2天以及血管介入术后第3天,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分别置于柠檬酸钠真空采血管内(离心10 min,3 000 r/min,分离血清,并在2 h内进行全自动凝血分析,测定D-二聚体水平,检测方法为乳胶免疫比浊法,参考范围<300 μg/L)、促凝剂加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内(离心10 min,3 000 r/min,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胱抑素C,检测方法为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参考范围0.5~1.0 mg/L)。

1.3观察指标 介入术后按时复查,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提示为疑似再狭窄的患者,结合DSA造影予以进一步证实,若支架内狭窄超过50%,则视为术后再狭窄。统计术后12个月内再狭窄的病例数,分析未狭窄者与再狭窄者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

2 结 果

2.1脑血管再狭窄发生率 所有患者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后12个月内血管狭窄14例(14.00%)。未狭窄患者男42例,女44例,年龄(60.1±8.9)岁;脑缺血发作史7例,脑卒中病史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脑梗死4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9例;血管狭窄程度(75.4±10.6)%,BMI(25.5±3.6)kg/m2。再狭窄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60.3±8.5)岁;脑缺血发作史1例,脑卒中病史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脑梗死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例;血管狭窄程度(75.7±10.9)%,BMI(25.6±3.7)kg/m2。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D-二聚体、胱抑素水比较 术前,未狭窄与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未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C变化不明显(P>0.05),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均上升(P<0.05),且高于未狭窄患者(P<0.05)。见表1。

表1 未狭窄与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对比

2.3多因素分析 术后脑血管再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为术后3 d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过高(P<0.05)。见表2。

表2 介入术后再狭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再狭窄一般为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3年内,再狭窄风险大约为10%~30%[4]。本文研究结果发现,介入术后再狭窄率为14.00%。说明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具有较高的再狭窄率,十分不利于患者预后。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血栓形成、高凝血;(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严重、增长过度[5];(3)炎性反应[6];(4)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过度,并最终转移到支架之内,加之血管收缩强烈,使得新生内膜快速过度增生,最终形成血栓[7]。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术后再狭窄风险。

二聚体主要被临床用来评价纤维蛋白溶解情况[8],一般情况下健康人血清D-二聚体水平偏低,一旦血液之中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则说明人体纤溶亢进、纤溶活性不断加强,极易引起血栓形成[9]。而胱抑素C是一种蛋白质,稳定表达于人体组织中,一旦胱抑素C水平紊乱,就会引起表达失衡,对于细胞外基质而言,就会打破其降解与生成之间的平衡性,导致血管壁重构,诱发冠脉粥样硬化[10]。所以临床实践认为胱抑素C水平紊乱是诱发冠脉粥样硬化的主因,而冠脉粥样硬化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11]。在冠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胱抑素C还参与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了炎性物质对血管平滑肌的不良刺激,进而大量分泌半胱氨蛋白酶,使得血管壁外基质严重受损,加快动脉硬化进展[12]。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前,未狭窄与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未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C变化不明显(P>0.05),再狭窄患者D-二聚体、胱抑素水平均上升(P<0.05),且高于未狭窄患者(P<0.05)。术后脑血管再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为术后3 d的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过高(P<0.05)。提示介入术后脑血管再狭窄与D-二聚体、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对于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临床加强观察并密切测定其胱抑素C水平以及D-二聚体水平。但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少,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植入术脑缺血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期间的应用效果
蒙药嘎日迪-13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研究*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脑血管病知多少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同轴双导管技术在后循环颅内支架植入术的应用
七氟烷预处理后对大鼠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基础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