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促进学生经验生成的教学策略

2021-03-11王其军

天府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括号平均数平均分

王其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研究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表达,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相互交流和质疑,利用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生成新的经验和知识。在教学中,怎样改造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新经验的生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沟通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打通两者间的联系,促成新经验的生成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课堂上的许多知识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中要找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激活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沟通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促进新经验的生成。

以下是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四下“平均数”的教学片段:

出示例1:一个环保小队收集瓶子,4个人分别收集了14个、12个、11个、15个瓶子。(4个数据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

师提出问题:小队成员收集的瓶子数量有多有少,现在要找一个数来代表这4个数。这组数在哪个数左右?

生1:我认为可以是12或者14,这两个数在中间。

生2:我认为应该是13,13才是最中间的一个数。其他数都在13上下。

师:为什么你们不选15或者11呢?

生:15太大了,他是四个数里最大的,其他的数比15小。11又太小了,所以也不合适。

生:我们要选的这个数要能代表这一组数,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认为13刚刚好.

生:我认为应该选13,这4个数平均一下就是13。

师:他说的“平均一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4个数加起来平均分。(14+12+11+15)=13。

师在统计图上13处画一条直线。我们把4个数平均一下,想成相同的数,这个数叫做平均数。

师:同学们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把4个数想成一样呢?

生:14比13多1个,把多出的1个给12;15比13多2个,多出的2个给11,大家都是13了。

师:把多的补给少的,大家都想成一样了。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教材中,让学生利用平均分的知识去学习平均数,虽然能够快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是模糊的,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平均数就是平均分,对平均数的虚拟性认识不到,对平均数能夠代表一组数据更是缺乏体验。怎样才能让学生能更好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用一个数代表一组数据的经验呢?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大约是多少”,或者“在哪个数上下”等表述一组数据。这个时候他们知道选择最大数和最小数都不合适,他们知道选不大不小的数才能更好代表一组数。这其实就是平均数的前概念。笔者根据学生的这些经验,让学生思考“一组数在哪个数左右”,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在寻找“不大不小的数”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学生知道了平均分得到的数是一样大,他们比较容易想到用平均分的方法。他们对正中间的数的理解此时还是比较模糊,通过移多补少,想成一样多自然就成了最方便的选择。这样平均数的意义就形成了,而且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也自然生成。

二、巧妙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变与不变中不断深入,自然地生长出新的经验

数学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它具有天然的生长的要求。根据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变式吸引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自然地生长出新的经验。

1、不断变化活动要求,一题多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新的认识。以下是笔者执教的“中括号”的教学片段:

①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学生说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复习没有括号时的运算顺序。

②教师再写,提出问题:怎样使结果等于12?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快添上了小括号,把算式改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③教师第三次写,提出问题:添上括号,使结果等于3。

大部分学生添括号后写成这样:,此时产生了小括号外面再添加括号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引出中括号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题三变,学生兴致盎然,参与课堂非常积极。他们已经认识了小括号的作用,中括号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在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了问题,产生了新的需求,老师在此时稍作指导,学生就认识了新的知识——中括号,而且他们对中括号的作用印象深刻。

2、引导学生在不断变化中去“做”,体会不变的东西,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概念。

分数的意义很难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读起来容易,但要理解却很难。单靠读是读不出意义来的,要靠做,在做中真正地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来展开教学:

活动1、分一个大月饼的 和分一个小月饼的  ,思考:同样的,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活动2、分1盒月饼的  。1盒里分别有2个、8个、12个月饼,它们的 分别是多少?思考:同样都是  ,为什么个数不一样?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比较,逐渐明晰 的意义。

这样,分数的概念就在这些数学活动中建立起来了。

教师的语言再丰富,也比不上给学生一个材料,让学生在“做”材料的时候感悟更深刻。

三、立足学生解决问题得到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优化,促进更高水平的生成

数学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进一步优化方法,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不妨看笔者执教的“鸡兔同笼”教学片段:

1. “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共8只”你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几只?

鸡       0        1        2        3        4        5        6        7        8

兔       8        7        6        5        4        3        2        1        0

2、出示“一共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现在怎么办?

生:计算每种情况脚的总数。看哪种有26只脚。

学生通过计算后交流。

生1:我先算0只鸡,8只兔,有32只脚,比26只脚多,就减少1只兔,增加1只鸡。最后算到3只鸡5只兔,是对的。

生2:我先算8只鸡,发现只有16只脚,就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发现还不对,再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最后也发现3只鸡5只兔是对的。

生3:我先算了4只鸡,4只兔,一共24只脚,就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正好26只脚。

师:根據鸡和兔一共有8只,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列出来进行计算,只有3只鸡5只兔,脚的总数符合26只。像这样,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列出来进行计算,只有一种符合条件。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用列表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板书:列表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先算了4只鸡和4只兔,发现只有24只脚,他是怎么调整的?

生1:他减少了一只鸡,增加了一只兔。

生2:我有个问题,再增加一只鸡不就多2只脚了吗?

生3:如果只增加一只鸡的话,鸡和兔一共有9只了,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师:减少1只鸡,增加1只兔,就能增加2只脚?

生:1只鸡只有两只脚,1只兔有4只脚,多2只脚。

生画图表示:把一只鸡换成1只兔可以增加2只脚。

师追问:刚才一位同学计算8只鸡只有16只脚,他应该怎样做可以快速变成26只脚?

生:他少了10只脚,10÷2=5,需要把5只鸡变成兔。

师:10÷2中的2表示什么?

(用图形演示鸡和兔的调换过程。)

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再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只脚,这样一共有16条腿,还差10只脚。把一只鸡就换成了一只兔,可以增加2只脚,要加10只脚,就要把5只鸡变成兔。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

师:画图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假设的都是鸡,先算出来的却是兔的只数呢?

生:假设都是鸡,调整的时候,给鸡添上了2只脚变成了兔,10÷2=5,一共有5只鸡换成了兔,所以先求出兔的只数。

在学生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优化了方法,形成了假设法。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直接经验,为新经验的生成准备深厚的基础

吴正宪老师在执教《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节课时,她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解决一堆沙子的质量计算。她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后,又把孩子带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长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积累直接经验,不断增厚知识生长的土壤。

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总是容易遗忘。如果当初孩子们在学习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花点时间让孩子们动手摆一摆,让孩子们在摆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他们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让孩子们搭建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认识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长方体有6个面,知道了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的这些经验不再需要老师去赘述,这些经验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又做好了准备。

数学一旦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就难以学好,而如果贴近学生的生活,他的生活经验能帮助他轻松掌握知识。但有些经验的积累需要老师们创造时机让孩子们去经历,去体验。布置一些动手作业、课外实践作业等都是有效的途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经验,选取合适的材料,创造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改造和重组已有的经验,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

2209501186257

猜你喜欢

小括号平均数平均分
添加符号
不一样的平均数
巧添括号
巧添括号
平均分一半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一起去旅游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