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2018年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研究主题及其演化路径

2021-03-10翟宏堃魏晓薇

关键词:中的

翟宏堃 李 强 魏晓薇

[提要]为展示心理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现状,同时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更多参考信息,本文采用基于共词分析技术的主题演化分析,参考ESI标准,对选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9-2018年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共计248篇高被引学术型文献进行分析,析出研究主题,识别演化路径。结果发现,心理健康素养研究领域总体上可以分为抑郁障碍与健康素养两大研究方向,并在演化过程中呈现较强的共同演化态势,主题间联系密切,主题分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本领域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一、引言

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缩写为MHL)是指帮助个体认识、管理和防治有关心理疾病(mental disorder)的知识或信念[1]。大量的既往研究显示,高心理健康素养能够有效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健康,低心理健康素养则可能增加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2-5]。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有研究显示,社会转型往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6-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8]。同时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8]。因此,关注人们心理健康,推动社会朝着“美好生活”的共同目标不懈努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2016年中国精神疾病(包含物质依赖)方面的负担位列全球首位,精神疾病已成为除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外疾病负担占比最大的非传染性疾病[9]。在此背景下,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研究意义重大。

国际上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关注。既往的文献计量研究显示,自1997年Jorm等人提出心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之后,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的文献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趋势[10]。国内亦有学者撰文讨论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内容,扩充其概念意涵,修订心理健康素养的测量工具[11-13]。但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关于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14],介绍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主题演化分析是近年来从情报学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个学科中。主题演化分析能够较好地识别某个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内的主题发展、演化与流变,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某个领域的发展。本文采用基于共词分析技术的主题演化分析,对2009-2018年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的高被引论文进行重点分析,析出研究热点、识别演化路径,以期为本领域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

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一)数据来源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xpanded,SSCI,CPCI-S,CPCI-SSH)中检索相关文献,检索主题“mental health literacy”,时间跨度为2009-2018年的学术型文献(文献类型为Article、Review或Proceedings Paper),语种限制为所有语种。检索时间2019年5月2日,共获得文献1303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关键词为分析单元,采用基于纵向框架的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为研究方法,对心理健康素养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与演化路径进行分析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展示。

(三)数据预处理

1. 关键词处理

考虑到部分论文存在作者关键词标注不规范以及关键词字段可能缺失的情况,本文将作者关键词与Keywords Plus两个字段合并进行分析[15]。而后,将所有关键词进行拆分提取并去重,得到没有重复的关键词原始记录,然后去除文中所有的连字符“-”,合并单复数形式、缩写、同义词等项目。此外,考虑到该领域讨论的全部文章均与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有关,为了尽可能凸显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故删去关键词中的“mental health literacy”一词。

2. 核心论文的界定

本文根据被引指标在对核心论文进行界定时,考虑到论文发表时间对被引频次的影响,采用历时法确定每年的高被引论文后取并集作为本次研究的核心论文集。在筛选高被引论文时,本文以ESI为基准[16],参考文献计量学中的“二八定律”以该学科的20%基准线为标准确定高被引文献,最终筛选得到近十年心理健康素养领域核心文献248篇。

(四)研究区间划分

为了增加文献集间的变异,避免数据过于平滑对后续主题演化模型分析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固定时间窗口方法划分研究区间。同时,为了尽可能保证各个阶段数据的均衡,本文统计了年度高被引文献量、年度高被引文献平均被引数量、年度高被引文献被引中位数,结果参见表1。并且,参考上述文献被引特征,将全部研究划分为三个时间段:2009-2012年,2013-2016年,2017-2018年。

表1 2009~2018年高被引文献的总量、平均被引量与被引中位数

(五)分析软件与参数设定

本文采用R语言bibliometrix包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在参数设定方面,参考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莱斯定律对高频关键词的阈值进行界定,进而得到本研究中三个时间段的关键词阈值分别为3.819、4.854和2.700。

三、2009-2018年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研究热点的主题演化路径分析

(一)心理健康素养领域各时段的研究主题

Cahlik(2000)指出,在共词分析中,可以使用密度(density)和中心性(centrality)衡量主题内部与主题之间的关系[17]。其中,密度衡量主题的内在联系强度,密度越高意味着主题内的概念联结越紧密,主题发展越成熟;中心性衡量某一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的联系强度,中心性越高意味着该主题越趋于整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本研究参考Cahlik的建议[17],以中心性为横轴、密度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并以中位数为坐标原点,秩(rank)为坐标绘制战略坐标图,得到三个时间段的战略坐标图如图1所示。

在每个时间段对应的战略坐标图中,根据中心性与密度的中位数(即图中的虚线参考线)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处于第一象限的主题中心性与密度都较高,是该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主题;第二象限的主题中心性不高但密度较高,此类主题多为该领域的外围主题或者专业化程度高的主题;第三象限的主题中心性和密度都不高,此类主题多为新兴主题或即将消失的主题;第四象限的主题中心性较高但密度不高,此类主题往往在该领域中很重要,但发展欠成熟,或为该领域中的基础议题。

(1)2009-2012

(2) 2013-2016

(3)2017-2018

如图所示,三个时段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研究主题的具体情况如下:

1.2009-2012年高被引论文的核心关键词被聚类为5个主题,分别为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美国(America)、风险(risk)和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

其中,抑郁障碍主题包括抑郁障碍、态度、精神分裂症、污名、信念、干预、寻求帮助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较为重要但发展欠佳的主题。该主题下的论文大多旨在讨论公众对某种精神疾病的识别、锚定在某种精神疾病诊断标签(Diagnostic Label)之上的污名,以及污名对疾病患者与一般公众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主题包括精神障碍、预防、心理压力、随机对照试验等关键词,其中心性和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在本领域中处于过渡位置。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讨论了与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有关的话题。美国主题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美国、健康、女性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外围主题。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讨论了某一类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以及健康素养等问题的现状。风险主题包括知识、风险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外围主题。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讨论了知识与健康或罹患某些疾病之间的关系。健康素养主题包括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护理、患病率、教育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较为重要但发展欠佳的主题。此主题下的论文多数涉及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类文章大多遵循医学与精神流行病学的研究进路,认为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下辖的一部分,因此健康素养可以同时影响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严格区分心理健康素养与健康素养。

2.2013-2016年高被引论文的核心关键词被聚类为5个主题,分别为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初级医疗(primary care)、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其中,抑郁障碍主题主要包括抑郁障碍、寻求帮助、污名、信念、态度、疾病等关键词,其内涵与前一个时间段基本保持一致。较之上一个时间段,其中心性变化不大,密度略有上升,但总体发展仍不成熟,依然属于本领域中较为重要但发展欠佳的主题。初级医疗主题主要包括初级医疗、教育、社区、屏障、互联网等关键词。其中心性与密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本领域中处于过渡位置。该主题与该主题有关的论文大多讨论了与互联网医疗或基础医疗有关的话题。健康素养主题主要包括健康素养、后果、护理、知识、影响等关键词,其内涵与前一个时间段基本保持一致。较之上一个时间段,其中心性变化不大,密度有较大提升,已成为本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主题。心理健康主题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社会经济地位等关键词,旨在讨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主要由前期健康素养主题分裂演化而来,中心性不高、密度较高,在本领域中属于外围主题。认知行为治疗主题为本期新产生的主题,其中心性与密度都不高,在本领域中属于新兴主题。该主题只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一个关键词,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均与认知行为治疗有关。

3.2017-2018年高被引论文的核心关键词被聚类为8个主题,分别为护理(care)、验证(validation)、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年龄(age)、教育(education)、儿童(child)、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其中,护理主题主要包括护理、健康素养、服务、障碍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较为重要但发展欠佳的主题。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将健康素养及其普及视为心理健康护理、健康护理或精神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验证主题主要包括验证、健康、有效性、生活质量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较为重要但发展欠佳的主题。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与某种测量工具或某类干预措施的评估有关。抑郁障碍主题主要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较为重要的主题。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讨论了具体疾病的心理健康素养与其他相关变量的关系。随机对照试验主题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疾病、污名、信念、寻求帮助等关键词,在本领域中属于较为重要但发展欠佳的主题。心理健康主题主要包括干预、心理健康等关键词,处于演化中的过渡位置。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讨论了与心理健康干预有关的内容。年龄主题主要包括年龄、读写能力等关键词,属于该领域的外围主题。该主题主要讨论关于老年群体的相关内容。教育主题主要包括教育、影响、社会支持等关键词,属于本领域中不太重要的主题。涉及该主题的论文大多讨论了有关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儿童主题只包括儿童一个关键词,属于本领域中的外围主题。该主题主要讨论与儿童或青少年群体有关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素养领域各时段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中,首先参考Cobo(2011)等人提出的标准[18],识别出每个主题下的核心论文;其次,分别以全部论文和核心论文为线索,生成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共现矩阵,再采用Salton余弦作为主题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深色部分表示以核心论文为线索的主题间共现情况,浅色部分表示以全部论文为线索的主题间共现情况。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主题,节点的大小表示该主题对应的论文数量,论文越多节点越大,节点间连线的宽度表示主题间的关联程度,两个主题间关系越密切,其连线也越来越宽。

图2 三个时期主题间共现状况

具体而言,三个时间段的主题间关系如下:2009-2012年的五个主题中,较为重要的主题是抑郁障碍和健康素养。抑郁障碍与随机对照试验、抑郁障碍与健康素养、健康素养与美国之间出现了较强的关联;健康素养与随机对照试验、美国与风险之间出现了数量较多但较为外围的联结。2013-2016年的五个主题中,较为重要的是抑郁障碍和健康素养。抑郁障碍、初级医疗与健康素养两两之间出现了较强的关联;心理健康与健康素养、初级医疗之间,认知行为治疗与抑郁障碍、初级医疗之间存在数量较多但较为外围的联结。2017-2018年的八个主题中,较为重要的是抑郁障碍、护理和随机对照试验。护理与验证、护理与抑郁障碍、抑郁障碍与心理健康、抑郁障碍与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与护理之间出现了较强的关联;验证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数量较多但较为外围的联结。

结果显示,每个时间段的主题都是由若干的“核心主题”(表现为涉及该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多,且多为核心论文)和若干的“非核心主题”(表现为涉及该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且少有核心论文)构成,且核心主题均与“抑郁障碍”和“健康素养”有关。由核心论文构成的主题共现网络与由全部论文构成的主题共现网络存在一定差异,由全部论文构成的主题共现网络显示各个主题之间均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而由核心论文构成的主题共现网络则显示紧密联系主要存在于部分主题之间,且各时段核心主题之间均有较强的联系。前述结果提示本领域分化较不明显,核心主题之间存在较多的关联,而非核心主题可能是核心主题研究方向细化的结果。

(三)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

参考Cobo等人提出的方法进行主题演化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结果[18],情况如图3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主题,节点大小代表对应主题包含的论文数量;箭头代表主题间的演化关系,而箭头的颜色与粗细代表主题间的相似度,箭头颜色越深、越粗,主题间的相似度越高,演化关系越密切,而箭头的虚实代表主题间是否共享名称,实线表示箭头指向的主题名称(对应该主题簇类内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包含于发出箭头的主题(或与发出箭头的主题名称相同),虚线则表示两个主题之间不存在前述关系。

图3 2009-2018年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

结果显示,2009-2018年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较为混杂,其研究主题在演化过程中分裂、合并、重组、转移的现象较为明显,主题与主题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同演化态势,提示本领域的分化程度不高。总体来看,本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呈现出两个主要的体系:抑郁障碍演化体系与健康素养演化体系,并且这两个体系在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协同演化。

1.抑郁障碍演化体系的主要演化路径为抑郁障碍 + 随机对照试验 → 抑郁障碍 → 抑郁障碍 + 随机对照试验。该路径主要以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寻求帮助(help seeking)、污名(stigma)、信念(belief)、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干预(intervention)等关键词为线索,串联起不同时间段的研究。此路径下的研究主题跨时间稳定,在三个时间段上基本保持一致,主要关注经典心理健康素养领域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公众对某种精神疾病的识别与态度等内容。

此路径在演化上主要表现为研究主题的分裂、融合与再分裂。早期,公众对某种精神疾病的识别与态度和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尚属于两个主题。前者倾向于讨论公众对具体精神疾病的识别、精神疾病污名及其对患者与一般公众的影响。典型例子如Rüsch、Evans-Lacko和Thornicroft(2012)的研究[19]。该研究调查了公众将包括抑郁障碍在内的六种症状描述识别为“精神疾病”的情况,以及公众对这些疾病的态度、接触意愿与求助意向等内容,讨论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以及与疾病归因、疾病态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19]。后者则主要关注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方法及其有效性,典型例子是Reavley与Jorm(2010)的综述性文章[20]。该研究讨论了包括心理健康素养在内的多种干预措施对高等学校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有效性[20]。而后,这两个主题融合成一个新的主题,新主题的内容基本等同与原有主题之间的加和,典型例子是Griffiths、Carron-Arthur、Parsons和Reid于2014年发表在世界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Meta研究。[21]该研究从PubMed、PsycINFO和Cochrane三个数据库中共检索了34篇主要针对精神疾病污名的干预性文章,系统评价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并缩短社会距离的效果[21]。随着演化,合成主题又再一次分解为与早期基本类似的两个主题,但与之前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时间段内的部分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心理健康素养本身,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素养是否是某些干预手段提高心理健康的机制,即作为中介变量的心理健康素养。例如,在Bakker与Rickard(2018)的研究中,试图验证某手机APP(MoodPrism)的使用是否可以降低个体的焦虑与抑郁,提高个体心理健康[22]。该研究发现,使用MoodPrism可以降低焦虑与抑郁,提高个体心理健康,但该研究同时指出心理健康素养在前述关系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使用MoodPrism提高心理健康的机制尚且不明[22]。总体而言,抑郁障碍演化体系中的主题大多数与心理学有关,其在演化中一直处于高中心度的位置,且密度不断提高,说明该体系下的主题一直是心理健康素养研究领域中所关注的,并且内部发展趋于完善,整个主题正在不断走向成熟。

2.健康素养演化体系则主要包含了两条演化路径:①健康素养 → 健康素养 → 护理;②健康素养 →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该路径主要以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护理(care)等关键词为线索,串联起不同时间段的研究。此路径主要从医学角度入手,不严格区分心理健康素养与健康素养,着重讨论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此体系下的论文大多认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健康行为的诸多效果之一。

健康素养演化体系下的这两条路径在前中期体现为领域分裂,心理健康主题与健康护理主题形成了不同的演化路径。在演化中,二者的母题都是健康素养,该主题下的研究大多认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子概念,因此健康素养可以同时影响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早期研究的典型例子如Wolf、Feinglass、Thompson和Baker(2010)的研究[23]。该研究讨论了美国老年人功能性健康素养(即阅读和理解包括药品说明书在内的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材料的能力)与其生理、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23]。随后,该主题分裂为两个主题,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前者更倾向于讨论健康素养或健康知识普及与服药依从性、病耻感等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典型例子如Unger、Cabassa、Molina、Contreras和Baron(2013)的研究[24];后者则倾向于讨论健康素养与多种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典型例子如Hoover(2015)等人的研究[25]。在此之后,二者发展出了不同的演化路径,但总体演化趋势都是从对变量关系的探索转变为对变量关系的应用。在健康素养领域,研究重心从健康素养转移到健康护理,将健康素养与健康知识普及视为心理健康护理、健康护理或精神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Petersen(2017)等人在研究中,讨论了促进中低收入国家将精神卫生充分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关键挑战、社会需求与潜在策略,认为提高公民心理健康素养、降低病耻感的创新方法是前述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6]。而在心理健康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其中健康素养往往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典型例子如Chan、Godwin、Gonzalez、Yellowlees和Hilty(2017)的研究,该研究讨论了心理健康领域的移动应用程序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要点[27]。

在演化过程中,本研究热点由健康素养主题分裂成心理健康主题与健康护理主题。前者由中期分化出的外围主题向领域中心演化,表现为中心性的提高,并且在演化中吸纳了其他内容,降低了主题的密度;后者由中期以“健康素养”为高频词演化为以“护理”为高频词,完成了重心的转移。此外,在中心性变化不大的同时,主题密度明显降低,说明在演化过程中吸纳了新的内容。总体而言,健康素养演化体系下的主题大多从医学角度入手,讨论了有关心理健康素养应用的一些话题,整个主题发展过程经历了一次分裂,演化出了两个子主题,且两个子主题都在不断吸收新内容并沿着各自的方向完成演化。

3.健康素养与抑郁障碍两个体系在演化中还呈现出协同演化的态势。这种协同演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抑郁障碍与健康素养这两个关键主题在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主题内容交换的现象;其二,两支演化体系之间共享一些细分的主题,例如美国、风险、初级医疗、教育、年龄、验证等主题,这些主题在各自的时间段中所包含的核心论文数量通常较少,主要作为每个时间段中对主题的补充或表征主要主题下的细分主题存在。此类主题在演化时多与抑郁障碍、健康素养这两个主要主题之间完成部分内容交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个时间段中的同类主题发生一定内容上的联系,大多表示了每个时间段研究者关心的独特主题,其中心性、密度没有明显的演化规律。

此外,本领域在演化过程中还出现过部分孤立主题,如儿童、认知行为治疗等,这些主题大多只在短时间内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缺乏后期深入研究,没有与其他主题形成稳定且连续的知识发展脉络。这些孤立主题多代表了某些时间段一过性的研究热点。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2009-2018年248篇高被引学术型文献及其关键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并分析了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近年来的热点研究主题及其演化路径。结果发现,心理健康素养领域(分成2009-2012、2013-2016、2017-2018三个时间段展开)总体上可以分为抑郁障碍与健康素养两大研究方向。抑郁障碍方向指抑郁障碍+随机对照试验→抑郁障碍→抑郁障碍+随机对照试验一条演化路径,遵循经典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取向,讨论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精神疾病污名、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等内容;健康素养方向指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护理和健康素养→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两条演化路径,遵循医学的研究取向,讨论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两大方向在演化过程中彼此纠缠,主题间分裂、合并、重组等现象较明显,说明主题间联系密切且分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国际心理健康素养领域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本研究认为,未来的心理健康素养研究可从以下三方面推进:

其一,注重心理健康素养研究的本土化推进。心理健康素养是一个发源于西方文化中的概念,在中国本土进行相应研究时,需要注重与中国的文化语境进行对接。其中,概念涵义和测量工具的本土化是此类研究的重中之重。

其二,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素养研究主要开展于精神病学领域。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逐步开展,今后在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协同,引入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推进本领域的发展。

其三,注重研究本身的深入性和多样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其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考虑提出并完善心理健康素养的本土化概念框架以及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等。

猜你喜欢

中的
COLA CAN-MINI 蒸汽挂烫机
美国《健康公民2030》的战略背景、内容及特征
批评的冲突
——论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之接受偏差
论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浅谈诗词鉴赏的基本策略
浅谈诗词鉴赏的基本策略
一词一世界
让语言学习成为学生思维的训练场
勘误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