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2012-11-21詹崇明黄爱民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的石灰石溶洞

詹崇明,黄爱民

(1.扬州市宝应县中学,江苏 扬州 225800;2.扬州市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扬州 225800)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本节教材的知识建构线路:

这个建构线路体现了由理论到运用的主线。在理论部分有两个要点,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沉淀与溶解是可逆过程的观点;二是通过类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构建沉淀溶解平衡概念。教材编写体现以下四个特点:①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②特别注意生产、生活和实验情境的创设。本节生活情境美丽的溶洞、误食钡盐中毒的救治、氟化物防治龋齿等体现了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知识,则被全部置于生产生活的情境之中。③注意运用直观的方式说明问题。在“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是可逆过程”建构时,采用了直观描述微观图景的方法;在“形成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概念”时,采用相关化学平衡知识类比迁移这种比较直观的建构方法。④能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个活动与探究、三个交流与讨论,涵盖了上述知识建构线路中的全部环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此前深入地学过物质的溶解和化学平衡,也经历过将化学平衡知识迁移运用于电离和盐类水解,这些为学生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层面的基础。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沉淀与溶解问题仍有错误的认识。具体为:①沉淀与溶解是两个对立统一的现象,在学生那里却常常是割裂的。②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因其反应迅速、现象明显、反应灵敏,常使学生形成单向反应的错觉,妨碍了其为可逆反应的建构。③习惯上将沉淀物看作不溶物的前概念,对沉淀在水中有微少溶解的认同有强干扰。

二、设计思路

要进行追求科学本质的探究,就要关注科学中的观点与证据,即观点的产生过程要被追问,获取证据的实验要经历紧扣目标的思路层面的构想,这些在下面的学习过程设计中将被显性化。第1课时从帮助学生产生“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存在着沉淀溶解的可逆过程”的核心问题开始,到用反证法设计实证方案并实施实证,证实该核心问题的结束。第2课时内容是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1节课的核心问题是:难溶物在水中真的存在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吗?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难溶物亦溶,难溶物在水中真的存在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

②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建立过程,初步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难溶物是否溶解”和“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存在着沉淀溶解的可逆过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探究的科学本质是观点与证据,并让学生体会探究中思维灵活和深刻。

②通过上述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沉淀溶解平衡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突显科学本质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投影美丽的溶洞的图片或录像,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异状的溶洞。提问:请大家由此猜想溶洞的成因?并说出猜想理由。

[学生活动]在观看、感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抓住关键词“石灰石、溶洞”中的“溶”字。作出猜想:与石灰石溶解有关。

(设计意图:激趣和培养化学视角,为产生沉淀亦溶的认知冲突抛锚)

设计说明:本课导入没有采用新奇的情境,原因有①美丽的溶洞这一情境具有美感,与龋齿、肾结石、痛风之类相比更是如此。②美丽的溶洞这一情境具有普适性,学生大多对这一情境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容易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③美丽的溶洞这一情境具有易入性,它所涉及的物质均为学生已知的,没有额外附加的、陌生的反应物障碍。由此产生的体会是:要重视课堂的导入,但要摒弃花哨复杂的形式;要重视教材中的情境,不要因为“用教材教”就刻意回避教材中的情景;课堂导入应追求简单、有效。

教学活动2:沉淀亦溶的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碳酸钙易沉淀,是不溶于水的, 但前面我们作出的溶洞成因的猜想,却是与石灰石溶解有关。这让我们生发了这样的疑问:作为沉淀的物质在水中真有溶解吗?对上述疑问,你的观点是什么?依据何在?

[学生活动]感受认知冲突,思考、交流、讨论,得出:沉淀即通常说的难溶物或不溶物,并不是不溶,只是溶解度很小(小于0.01克)(这是己学过的知识);因此,所持观点是:沉淀物在水中有极其有限的溶解。

(教学意图:①显化认知冲突,让学生的兴趣上升到理性层面。再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进入探究。②本质上这一环节属于探究“沉淀在水中是否存在着溶解”的观点形成阶段)

[教师活动]你的观点可以实验证明吗?设想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得出实证方案的设想:找一难溶物,取少量,放入蒸馏水中,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检验其中是否有离子溶出。(也可有其他设想,如对沉淀物前后质量进行比对,对沉淀物放入前后溶液的导电性进行比对等)

(教学意图:本环节本质上属于形成探究“沉淀在水中存在着极其有限的溶解”这一观点的实证思路阶段)

[教师活动]其实这个探究设想中使用的难溶物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其溶出的离子要易于检出。教材中选用PbI2这个难溶物的想法是什么?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进行有关实验操作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得出教材中选用PbI2这个难溶物,是因为I-易于检出。学生在理解了实验的具体内容后,进行实验。现象:投入的PbI2仍沉淀在底部,几乎看不出有溶解,向上层清液中滴入AgNO3溶液后出现黄色沉淀。

(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实证的设想演变为具体的探究实验,还有一个具体化的问题)

[教师活动]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得出:难溶物在水中有极其有限的溶解。

(教学意图:体验由具体结论到抽象结论的过程)

设计说明:要让学生体会探究的科学本质是观点与证据,而不是探究的程序性知识或实验的操作性知识。观点不是随便猜,要有一定的依据,通常观点产生于由旧知引发的认知冲突;而证据可源于实验,探究实验只是认识工具,就实验讲实验有违它的认识论价值,从探究实验的意图层面去设计或理解实验,才能真正做好探究实验

教学活动3:新问题的产生和观点的形成

[教师活动]“难溶物在水中存在着极其有限的溶解”,你对此如何解释?解释的依据何在

[学生活动]思考、阅读教材,进行有关“限度”的旧知联想,亮出自已的观点,交流、归纳。

学生观点:存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当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出现表观上的不溶,即溶解达到限度。依据有:①旧知中,在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之所以有限度,是因为它是可逆反应,会出现正、逆速率相等状态。②本节教材中从微观角度进行的有关表述

(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问题的结束,往住意味着另一个问题的生成,对问题结论的追问,是新问题产生常用手段)

[教师活动]大家的解释有道理,如果老师作这样的解释,你们看如何?溶解是一个单向过程,当这个过程停止时,难溶物便不再溶解,达到溶解限度。

[学生活动]感受冲突,分析、讨论。不同点:一个是单向静止,另一个可逆动态;相同点:都能解释溶解有限度。

[教师活动]两个解释谁为真?在科学领域,最有力的辩论是拿出证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让实验来评判。

[学生活动]学生体会科学中的辩论之道:问题→观点(要有依据)→证据(要有实验支撑)

(教学意图:由于教科书中直接呈现了可逆动态的观点,掩盖了学生的迷思,这个设计就是要显化冲突。此外,还想让学生体会:观点的成立,不但要有依据,还要有证据)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难溶物在水中存在着极其有限的溶解”到“难溶物在水中同时存在着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对教师来说似乎只是同一个思维层面上的叙述转换,但对不少学生来说却是一个迷思——因为他们习惯于静止的、片面的解释问题,在他们的思维中生成沉淀与沉淀溶解是割裂开的、不再溶解就是溶解的停止。不破除这个迷思就无法进入由可逆过程到平衡的建构。

教学活动4:寻找“难溶物在水中同时存在着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的证据(1)

[教师活动]尽管我们己经理解了沉淀与溶解作为可逆过程的微观描述,然而我们却没有能力对它进行直接的实验观察与测量,因此我们只能尝试将实证思路转向其宏观外在表现。想一想我们用稀释的方法证明某酸为弱酸的内在逻辑?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设计依据与思路:平衡态与静止态最大的差别,在于平衡是动态的,是可以被移动的。有可逆过程才会有平衡存在,才会有平衡移动,因此真实存在平衡移动可反证可逆过程的真实存在。可由实证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存在与否入手,设计实验进行证实。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思路细化,并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思路归类:

①使沉淀溶解类设计——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使沉淀生成类设计——平衡向沉淀生成方向。

③使沉淀转化类设计——同时进行原沉淀的平衡向溶解移动,新沉淀平衡向沉淀生成移动。

④通过温度变化影响平衡类——平衡移向视溶解的吸放热而定。

(教学意图:本教学环节,既复习了平衡移动的有关知识,又形成了探究“沉淀与溶解可逆过程是否存在”的实证思路)

设计说明:反证法是数学证明时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化学中同样适用,显化它是为了引起学生关注,让学生体验该法。

教学活动5:寻找“难溶物在水中同时存在着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的证据(2)

[教师活动]对于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是最基本的要求,请大家参照前面的归类设计实验,可参阅教材。

[学生活动]思考、阅读、交流。设计如下:

①沉淀溶解类设计。

向碳酸钙浊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②沉淀生成类设计。

加热上述刚变清的溶液。

③沉淀转化类设计。

教材中的AgCl→AgI→Ag2S的转化实验。

(教学意图:体验由探究目的衍生具体实验方案并进行优选的过程)

[教师活动]由于前2个实验是熟知的,故不再重复做了,请大家做第3个沉淀转化的实验。

[学生活动]操作、观察、记录现象。

[教师活动]请大家思考这些实验现象能证实“难溶物在水中同时存在着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吗?用化学用语表达你的思考。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用化学用语表达。能作为证据,因为这些实验现象都是平衡移动的结果。具体见下:(以①为例,②③未写出)

溶解只能是平衡正移造成,故证明了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真实存在。

[教师活动]再提供实验现象:恒温下,饱和液中的晶体质量不变,形状可变(投影晶体外形由不规则到规则的对比图)。请大家分析,它可作为证据吗?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交流。如果达到限度时,真是静止态,晶体的质量、形状应该均不变,这种现象只能是由动态平衡造成,它可作为直接证据。

[教师活动]现在证实了“难溶物在水中同时存在着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可逆过程”,因此基于可逆过程产生的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完全可迁移类比运用到沉淀溶解的可逆过程上,那么你能形成哪些结论?(以AgCl为例)

[学生活动]分析对比、迁移替代,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形成个性认识,交流,完成概念建构。结论:

①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速率和沉淀生成速率相等时,形成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沉淀溶解平衡。

②沉淀溶解平衡是动态的有条件的,其移动可参照化学平衡移动来处理。

③沉淀溶解平衡也有平衡常数,简称溶度积,可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它也只与温度有关,其表达式中不会出现沉淀物(固体)的浓度。如AgCl⇌Ag++Cl-Ksp=CAg·+,且Ksp表达式中不会出现CAgCl

(教学意图:考虑到教学的流畅,本环节中有一个沉淀转化方向问题暂未解释,在第2课时再分析,目前只到转化是平衡移动所致,反映了平衡真实存在。让学生在获得实证的同时,体验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知识的生成)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类比迁移是一种知识形成的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教学活动4和5中,一方面通过对电离平衡的类比迁移形成了实证方案,另一方面又利用化学平衡知识的迁移形成了沉淀溶解平衡的新知。

教学活动6:归纳与小结

[教师活动]①什么叫沉淀溶解平衡?什么叫溶度积?写出CuS、Ag2S的溶度积表达式。如何解释石灰岩溶洞的形成?②从难溶物PbI2溶解实验探究开始,本课得到了哪些结论?试画出这些结论之间的关系图式。③举例说明探究中观点的形成和证据获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①的有关问题;

思考、梳理②问,画发展线索图、投影交流。

对③问,本课有两个探究,任举其一均可。

(教学意图:掌握知识要点,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产生,并在科学探究的本质是观点和证据方面有所感悟)

[1]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梁永平,宁君迎.化学教育[J].2007(1).

猜你喜欢

中的石灰石溶洞
昆钢120t转炉石灰石造渣留渣操作工艺生产实践
COLA CAN-MINI 蒸汽挂烫机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批评的冲突
——论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之接受偏差
烧结烟气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三废治理研究
出发吧,去溶洞
一种自制的简易进堆石灰石取样器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浅谈诗词鉴赏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