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及新时代启示

2021-04-17滕明君

关键词:范式中国共产党农民

滕明君 张 昱

[提要]乡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强大的重要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与历史中心任务密切相关。透视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向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为此新时代乡村治理要不断凸显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激发农民主体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区域。尽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地区推进各项工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持续推进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为乡村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努力始终如一。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乡村”“农村”等主题,不断深化拓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形成了诸多包括乡村治理研究历史脉络、实践经验、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更好地掌握百年来乡村治理实践的逻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乡村治理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在百年来推进乡村治理的历史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和乡村治理现代化两大核心任务[1],全面实现了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和跃升。本研究的“乡村治理范式”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发展主要风貌的乡村治理理论和实践体系。以此为出发点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演进历程中的区隔、续统,深刻总结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无疑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和现实需要。

二、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历程

从历史发展任务、乡村治理重心的差异等角度综合考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乡村治理范式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等几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在目标指向、表现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应该说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是在历史乡村治理体系基础上发展演绎的必然结果,作为渐进式、内生性的乡村治理范式,其历次变革和演进都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现实科学化决策推动的,由此形成了能够彰显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乡村治理范式演进历程。

(一)破旧立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治理范式的初步建立(1921-1949)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市革命经验教训和中国具体的历史与国情,将革命重心转向了更为广袤的农村地区。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核心城市开展“工人运动”,目的是发动无产阶级积极参与革命建立政权。大革命失败一度让中国共产党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处境,为尽快扭转革命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总结经验和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移。历史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做出的重大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此后中国共产党扎根农村地区不断采取措施打破封建乡村旧秩序,重组适应革命发展的新型乡村组织形态,为新中国乡村治理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范式。此阶段的乡村治理范式表现为重组乡村权力机构,建立以党组织为中心的乡村组织体系,领导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第一,重新组织乡村权力机构,不断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封建社会的乡村治理主要靠乡绅维系,近代以来这种模式受列强、匪患等内外因素的多重挤压,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当时要建立起与农民的稳定关系,必须打破传统乡村权力机构的束缚,建立起新的政权组织形态。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重组乡村权力机构,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主体作用的积极探索。第二,建立起以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为中心的乡村组织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保障力[2]。在乡村政权机构组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组织体系,形成了党组织、政权组织以及各类农民组织等层级鲜明的组织网络机构。党组织有效嵌入乡村治理结构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农民力量分散的状态。各类农会、农协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支援前线,为革命发展提供了力量保障。第三,领导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真正改变农民的经济地位,为乡村治理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农民只有用自己的头脑了解和意识到某项办法的好处的时候,才会相信那项办法好。”[3](P.29)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围绕乡村治理开展的最具影响力的活动。虽然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土地改革出现了清算、减租以及分配土地等多种形式,但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更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经济结构秩序,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二)以制促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乡村治理范式的持续完善(1949-1978)

新中国真正实现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乡村治理范式的转型,就必须紧密围绕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为新的乡村治理范式建章立制。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建设中进一步演绎发展了乡村治理范式。第一,将乡村政权建设和乡村治理融为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乡村的“家户模式”。土地是农民生产需要的重要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土地革命,让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可供自身生产支配的土地,彻底打破了农民依附土地形成的传统“一家一户”生产模式。自此农民不仅成为当家做主的国家主人,而且获得了经济层面的解放,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第二,农业集体化与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形成,重塑了乡村治理生态。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农业集体化建设进入了高潮阶段,以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发展演进为遵循,农民真正成为集体中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在上述基础上农村全面建立起了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为基础的三级管理模式,这是一种融合政权组织体制、农业生产体制和乡村治理体制为一体的新型组织,为乡村治理型塑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第三,农民集体化与“政社合一”乡村治理体制形成,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治理范式[4]。新中国成立后有效组织起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不断为工业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是乡村治理范式演进的重要任务。人民公社体制将政权建设和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实现了国家意志在乡村地区的贯彻。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在高度集体化的“政社合一”体制中仍具有一定自主权,可以开展生产分配和协作互助。

(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治理范式的创新发展(1978-2012)

历史上,农民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呈现出了种种影响乡村持续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乡村治理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一,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将村治体系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最先发生变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发展,暴露出了乡村社会和农民脱落在基层政权体系外的问题。广西合寨村“村民自治”的探索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乡村治理的需要,“村民委员会”很快上升为了国家层面的表达。1982年宪法修订确认了这一形式,198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组织法(试行)》,由此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正式成为国家制度架构。在乡镇政权下实施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政府和社会分权的内在要求,真正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村民自治同时承载着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功能,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安排。从属性归属层面看,村治体系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国家政权的建构特征,而且还反映出改革开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集中政权和自治合一的制度安排。第三,村民自治承载的功能不断拓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乡村治理制度保障,进入新世纪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成为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的轴心内容。改革开放后富余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发展呈现出“空心化”问题,同时城市以“虹吸效应”不断将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汇集到了城市,乡村呈现出了衰落趋势。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质赋能成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

(四)以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范式的最新发展(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先后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治理范式升级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农业税取消标志着村民自治逐步从乡镇行政体系中脱离,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日益成为重大现实问题。第一,立足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的发展实际,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激发农民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在探索的重大现实问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2015、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提出探索试点村组实现形式。应该说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村民自治的实践探索,以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历史任务。第二,不断激活乡村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活力,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代化治理体系保障,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描摹了宏伟蓝图。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村民自治发展的重要遵循。凸显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以民主协商的形式有效汇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农民企业家等主体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善治。当然多元主体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还决定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在不同发展区域,乡村治理体系要始终围绕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创新治理的实现形式、拓展治理的新型结构。

三、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

回顾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变的是适应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历史任务的治理范式,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村稳定的“初心”。透过历史演进轨迹把握“变与不变”的深层逻辑,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乡村治理范式演进中的嬗变逻辑即始终坚持的人民中心价值理念、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坚持制度化法治化方向,同时这也是立足新时代理解中国共产党重视“三农”问题,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根本所在。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在推进乡村治理范式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从城市转向农村,再从农村转向城市,虽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和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形塑了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为人民谋福祉的乡村治理范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中心价值,重视乡村治理,深层本质是重视农民作用。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具体历史与国情,决定了农民始终是关系着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正是不断践履人民中心核心价值理念的生动展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全面推进了乡村治理范式的升级发展,为乡村治理范式演进描摹了厚重的价值底色。第一,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高度重视保障农民物质权益,不断完善农民政治权利,全面建构起了以农民为中心的权益保障体系。革命时期围绕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构起了维护农民物质权益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为更充分激发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农民民主政治权利不断得以确立。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农民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全面提升,农民物质权益和政治权利在国家层面得以正式确认。改革开放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首先确立了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创造性地引入了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协商等推进乡村治理发展的实践范畴。第二,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高度重视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重视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繁杂摊派任务问题。中国共产党以乡村地区党组织建设为中心,不断建立完善了打破封建乡村治理的组织结构,对推进乡村经济发展、重建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更好地集中力量完成中心任务,一些地方曾出现的从上到下的摊派活动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毛泽东曾专门指出“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凡足以妨碍农民进行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都必须避免。”[5](P.273)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全面践行。第三,在推进乡村治理进程中创造性的探索和积累了化解乡村社会基层矛盾的工作经验,彰显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陕甘宁边区政权组织的“三三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枫桥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民主恳谈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乡村治理发展中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不断推进乡村治理范式发展,是积极践履为人民谋幸福伟大历史使命的重要表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权益实现,不断采取有力举措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提高农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重视农民具体生活需要的满足,不断提升农民政治和文化素养。毛泽东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6](P.136)在极其艰苦的革命实践中,党不断创造条件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需要。当时为了解决农民用盐短缺问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征收、购买等多种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三次指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发展生产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先后开展了以“扫盲”为代表的提升农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活动。第二,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重视提升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鲜明地体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1982-1986年、2004-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医疗、社保等为代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新时代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减轻农民负担、免除农业税、补贴农业生产为代表的系列举措,真正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第三,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社会风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村相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的以“村村通”公路和农厕改革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与之相匹配的是,乡村地区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不断得以改善,满足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遵循推进乡村治理制度化法治化发展的方向

农村人口多、地域广、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利益关系复杂,是全面提升中国治理水平的短板。为更好的推进中国发展,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回顾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具体实践中围绕制度化法治化方向做了大量工作,为乡村治理制度化发展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第一,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筑牢中国共产党农村组织的建设基础,有力发挥了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领导地位。从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力保障了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作用。到2018年底“全国 31610 个乡镇、545189 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 99%。”[7]2018 年在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中,专门就乡村治理阐明了党组织的作用和机制发挥,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指明了制度化建设方向。第二,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推进乡村基层政权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切实保障了乡村治理的顺畅推进。乡村基层政权是乡村治理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依托。从革命时期开始,乡村地区的基层政权建设就在以制度化建设为重要实践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维护乡村地区政权建设的法律法规,改革开放后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代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第三,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了推进农村治理的各项具体制度,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治理结构中村两委职责关系不明,经常在实践中出现矛盾冲突。为更好地明晰村两委的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厘清了职责,完善了包括财务监督、村务公开在内的具体制度,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嬗变的新时代启示

随着绝对贫困的解决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着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新时代乡村治理范式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必然。因而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历史演进和嬗变逻辑,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有益启示。

(一)进一步凸显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局面并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国家的根本原因,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百年来乡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获得了历史突破性发展,这种历史跃升性的巨大成就让中国乡村成为了人类社会乡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成为了世界各国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参考样式。概言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治理跃升的根源所在,农民在乡村治理中始终发挥着主人翁作用,全面推进了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发展。

第一,要以乡村地区党组织建设为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保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以资本下乡为代表的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保障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为农民权益服务,是乡村地区党组织建设需要重视的核心问题。一是要重视和加强乡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坚定沿着社会主义农村发展方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治方向保障。二是要重视乡村地区党组织在理论宣传学习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乡村地区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治理的方针政策。

第二,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全面激发党组织在贯彻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证与组织基础。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乡村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核心秘密在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农民的解放,将松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保障。新时代要直面乡村人员的“空心化”、乡村治理的“空转化”等现象,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积极探索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等工作角色的转变,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二是要不断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机制发挥,全力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乡村振兴服务。

(二)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革命时期破除旧的治理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为乡村治理建章立制,在改革开放后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新时代则更加凸显乡村振兴需要。但总体来看,乡村治理现代化仍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紧密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目标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从乡村政权建设到乡村经济发展再到乡村振兴的转变,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历史任务标识和时代方位。只有坚持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才能更全面的推进乡村治理范式的发展。

第一,要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8]。建构起能够反映历史优秀传统,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是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基本前提。在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发展基础上,不断汲取促进乡村治理的优秀历史经验和传统。一是要继续优化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激发农民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法治化建设,为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法治保障。三是要重视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发挥乡规民约、新乡贤以及新社会组织等的积极作用,以道德治理水平的提升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二,要在乡村治理范式发展基础上,不断加强乡村管理和乡村治理的配合程度。乡村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概念,既包含以村落为单位的地域属性,还囊括以公共服务水平为代表的社会属性。在地域属性上,更广义上的乡村还包含了以村落组合为基础的乡镇,就此而言加强跨地域的管理是乡村治理的现实基础。一是乡村管理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础。面对广袤且差异巨大的乡村,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在农村基层的管理作用。二是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只有更好的创新治理形式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总之,坚持乡村管理和乡村治理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维系乡村治理范式稳序发展的重要经验。

(三)充分激发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激活农民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正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刻践行。无论是在革命时期推进土地改革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人民公社,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村民自治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依靠农民开展乡村治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乡村治理范式的持续发展。新时代乡村治理要更加重视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贡献出更多力量。

第一,充分激活农民主体作用是保障新时代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中农民始终处于首要位置,始终发挥着主体性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范式发展的重要经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尽管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各类主体发育的群众基础是农民,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仍是保障乡村治理有效的基础。一是要不断创新发展乡村自治的协商民主形式,有效汇集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为乡村治理有效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二是要重视提升农民综合素养,不断巩固和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农民是保障治理有效的基础,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要充分激活农民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百年来伴随着乡村治理的实践,乡村建设有了方方面面的成就,这些成就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是相辅相成的。各方面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各方面工作推进中得以进一步激发,更好地推进了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实现产业振兴,为此要不断激活农民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现农民增收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一是要重视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为农民创新农产品生产营销形式提供经济组织保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取得相对竞争优势,需要以合作形式实现农业生产营销的规模化、组织化。二是要重视农民在集体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重塑集体经济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经济保障。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经济基础,新时代要激活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合作形式、实现形式,重塑集体经济发展优势。

五、结语

回顾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乡村治理走向善治。任何乡村治理范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实现善治是乡村治理的恒久目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的道路,将为世界各国贡献出有助于推进乡村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处在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还会进一步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时间节点上,可以预测的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范式将更加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范式中国共产党农民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