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1-03-10康桂峰
康桂峰
(衡阳市中医医院中风专科,湖南 衡阳 421001)
中风临床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风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临床死亡率得以有效控制,但是中风后患者容易遗留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饮食情况,不利于营养摄取,且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愈方式,具体治疗方式选择值得进一步探究[2-3]。本研究以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的效果,评估对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科学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96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30~72 岁,平均(52.13±2.92)岁;病程 18~49 d,平均(33.54±2.93)d。实验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31~73岁,平均(52.93±3.92)岁;病程15~48 d,平均(32.93±2.11)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断标准患者;②经CT/MRI 确诊患者;③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够配合饮水试验[4-5]。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②食管病变或眼部肌肉群急性病变患者;③神志不清或既往精神病史患者[6-7]。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系统检查,给予调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治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仰卧,吸气时腹部鼓胀,呼吸时腹部紧缩;口部运动训练,进行唇部、舌头主动活动,待病情稳定后开展阻力训练;咀嚼肌训练,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咬合、张口和吮吸训练;吞咽反射训练,以呕吐反射、咳嗽反射训练为主。
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针刺治疗:使用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穴位:双侧内关、水沟、患侧三阴交;风池、翳风、完骨,均为双侧,内关穴直刺,提插捻转写,1 min,水沟穴沿鼻中隔方向斜刺,雀啄刺法,1 min,患者眼睛湿润为宜,三阴交行提插补法,1 min;其余穴位向喉结方向针刺,高频小幅度捻转补法,1 min,保证咽喉局部胀麻,若患者肢体活动不利加委中、极泉和尺泽;冰刺激:取筷子,一端包裹医药纱布,用线缠绕固定,0.9%氯化钠溶液浸泡,放置在冰箱中冷冻,确定治疗范围,以前腭弓为中心,范围包括软腭腭弓、后腭弓、舌后部、咽后壁、上下牙齿咬合面、整个舌面,双侧咽部交替接受治疗,在早餐和晚餐后进行,每次20 min,治疗时取出冰渣,患者半坐位或坐位,张口,面部放松,冰棒触及咽部,反复涂擦,配合手法按摩,治疗结束后5 min,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唾沫练习,也可适当吞咽温开水。每次治疗后更换纱布,下次治疗前依上述方法制作。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评估标准[8]:显效:治疗后吞咽障碍基本消失,饮水试验等级为1级;有效:治疗后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等级为2 级;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饮水试验1级:患者坐位饮30 mL清水,一次性饮下无呛咳,2级:分2次饮下无呛咳;②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临床检查内容包括呼吸、意识、唇闭合、喉功能、自主咳嗽、咽反射,评分8~23 分;患者吞咽5 mL 清水,共3次,观察重复吞咽、吞咽后喉功能等情况,评分5~11分;若上述2项无异常,则吞咽60 mL清水,观察所需时间和是否伴有咳嗽情况,评分5~12分。总分18~46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9];③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共11个维度,具体包括:症状/频率、睡眠、恐惧、疲劳、社会功能、心理健康、食物选择、食欲、进食时间、心理压力、语言交流,满分55分,分值越高说明质量越佳[10];④并发症统计比较,包括:气道阻塞、脱水、吸入性肺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3.34%(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SA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SSA 评分低于治疗前,SWAL-QOL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SSA评分更低,SWAL-QOL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8 48 SSA评分治疗前36.15±3.44 36.21±4.08 0.078 0.938治疗后23.15±3.86 29.01±4.32 7.008 0.000 t值17.420 8.395 P值0.000 0.000 SWAL-QOL评分治疗前28.55±2.54 28.39±2.88 0.289 0.774治疗后39.11±3.64 34.27±3.51 6.631 0.000 t值16.483 8.972 P值0.000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8.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西医认为中风后偏瘫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临床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方式为主,配合康复训练,能够缓解患者病情,但无法从根源上治愈疾病,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属“喉痹”“喑痱”“中风”范畴,主要与内伤劳损导致的肾虚有关,而口咽舌窍功能有脑神所主,中风后患者脑窍蒙蔽,无法生散动觉之气,无法导气于口舌咽喉,影响吞咽、语言功能,同时现代研究也证实,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与脑干、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有关,目前临床尚无公认治疗方式,但治疗方向应以醒脑开窍,缓解脑损伤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SSA 评分、SWAL-QOL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分析如下:醒脑开窍针刺法选穴以督脉和阴经选穴为主,其中内关为八脉交会之穴,具有疏通气血、养心安神功效,三阴交能够补益脑髓,风池能够条达阳经之气,且与循喉咙之后的足厥阴肝经相表里,针刺可豁痰利咽、清脑利窍,水沟针刺可调督脉阳气,达到开窍醒脑作用,翳风能够聪耳通窍,完骨能够清热、祛风、宁神,诸穴配伍共奏醒脑开窍和利窍通络功效。同时现代研究指出风池、完骨、翳风穴位在颈项部,与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等有关,针刺能够释放更多神经冲动,增强神经反射。而冰刺激是一种直接刺激方法,强化咽部的敏感性,同时对脑干、脑皮质起到感知刺激,重建吞咽通路,改善吞咽相关肌肉神经活动,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二者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通过不同机制发挥作用,强化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冰刺激治疗能够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