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量基底节出血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探讨研究

2021-03-10章炜杰谢树波蔡玮

当代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基底节引流术开颅

章炜杰,谢树波,蔡玮

(潮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潮州 521000)

基底节出血为临床中常见颅内出血类型之一,多数患者为高血压引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发病率升高,基底节出血发病率随之升高,对患者生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中等量基底节出血指基底节出血量在3~60 mL间,出血对脑组织和神经造成压迫性损伤,如不能及时清除血肿,可继发性引起颅内水肿、颅内压增加,增加脑疝发生风险,危及患者生命[1-2]。手术清除血肿为目前临床中治疗中等量基底节脑出血重要方法,钻孔引流术、开颅手术为两种常见手术方式,两者各有治疗优缺点。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种手术方式在中等量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中治疗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中等量基底节出血患者4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n=20)和干预组(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n=2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参照颅脑CT 或MR 检查,确切诊断为基底节脑出血,并计算出血量在30~60 mL;②评估后,患者均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指征;③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方法、干预措施,获得患者和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心血管严重疾病,肝肾肺功能严重障碍患者;②合并非基底节区域脑出血患者;③脑疝形成患者;④颅内动脉瘤、烟雾病、颅脑血管淀粉样病变、颅脑肿瘤等其他颅内疾病患者。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根据CT检查提示最大血肿量投射到颅脑平面位置,平行于外侧裂做切口,达到颅骨,钻孔,咬骨钳将钻孔扩大到2~3 cm,形成小骨窗口,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用吸引器、双极电凝将颞上回大脑皮质切开约1 cm大小,用双极电凝、吸引器将血肿仔细清除干净,边清除边止血,同时采用明胶海绵辅助压迫止血,术毕,放置引流管。干预组实施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侧卧位,局部浸润麻醉,颞部做长约4 cm手术切口,切开头皮、颞肌,牵引器将组织撑开,颅骨钻孔,咬骨钳适当将钻孔扩大,切开硬膜,取引流管垂直插入,插入预先预订深度,回抽见血肿后确定引流位置恰当,连接引流袋,7F 丝线固定,颅骨缝隙位置填充明胶海绵,覆盖无菌纱布,术毕,复查颅脑CT,根据CT 结果确定是否注入尿激酶。两组患者术后积极控制颅内压,预防颅内感染,营养颅脑神经。

1.3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指标:收集和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②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及治疗14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指数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NIHSS:对患者意识、视野、凝视功能、四肢运动、语言、感觉等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Barthel 指数:对患者进食、大便控制、转移、修饰等内容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4]。③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与传统组比较,干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传统组干预组t值P值例数20 20手术时间(min)73.2±13.5 58.9±11.6 3.593 0.001术中出血量(mL)121.3±25.4 32.6±6.8 15.086 0.000住院时间(d)18.5±3.2 16.4±2.5 2.313 0.026

2.2 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两组NIHSS指数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但干预组患者改变程度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注:与传统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干预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传统组干预组t值P值例数20 20 NIHSS治疗前23.2±3.5 22.9±3.9 0.256 0.799治疗14 d 16.9±2.9a 13.1±2.5b 4.439 0.000 Barthel指数治疗前53.6±12.1 52.9±12.8 0.178 0.860治疗14 d 63.1±9.8a 74.6±10.2b 3.636 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中等量基底节出血患者,对基底节区域颅脑组织造成一定压迫,可引起脑组织水肿、增加颅内压,对脑组织和神经造成继发性损伤,引起肢体偏瘫、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等[5-6]。血肿清除为临床中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出血主要方法,手术为重要治疗方式,临床中选择创伤小、疗效显著手术方式,对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出血患者,相对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可缩短患者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P<0.05)。钻孔引流术采用引流管通过引流方式清除血肿,避免直接在颅内进行手术操作,简化手术操作流程,降低对患者造成手术创伤,减轻对颅脑正常组织造成手术治疗创伤。本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引流术治疗患者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P<0.05)。脑组织和神经损伤程度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恢复有重要价值,钻孔引流术相对传统开颅手术可减轻对颅脑组织创伤,进而协助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学者比较钻孔引流术和传统开颅在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中治疗效果,同样得出钻孔引流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更佳[7-8]。本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开颅手术可增加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P<0.05)。传统开颅手术需要直接在颅内进行手术操作,且对患者造成手术创伤更大,进而增加术后颅内感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中等量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相对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降低患者手术创伤,具有更显著临床疗效和更高安全性。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引流术开颅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