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断中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
2021-03-10李朝俊
李朝俊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放射科,辽宁 本溪 117000)
颈椎病为一种比较常见的退行性病理改变疾病,症状、体征多样且复杂,最常见的有颈部疼痛、屈伸受限、局部或放射性疼痛等,部分患者还表现为眩晕、头晕、肢体感觉麻木等症状。颈椎病是囊括多种疾病的统称,如颈椎间盘脱出症、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骨关节炎及增生性颈椎炎等[1]。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患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2]。有研究[3]指出,颈椎病以中老年人群最常见,但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向。临床中,多围绕患者临床体征、症状,并结核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现阶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日渐成熟,也逐渐用于颈椎病的诊断中。本研究旨在比较颈椎病诊断中X 线平片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2例,其中男49例,女53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8.4±3.7)岁。所有患者均有疼痛、屈伸受限、颈部不适、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
1.2 方法 X线平片检查采用万东500 mAX光机,用颈椎侧位、正位加双45°斜位进行摄片。CT 检查采用GE64 排螺旋CT 机,患者取标准仰卧位,以C2/3 为出发点,向下对各椎间盘进行逐一扫描,控制层厚为2 mm,层距控制在2 mm,平行扫描3~4层,扫描线与各椎间盘平面保持平行,部分患者在椎体中部分别加扫1 层;如果怀疑为椎关节滑脱,可实施局部多层连续扫描,且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全部结果均由放射科2名医师阅片,将一致意见当作最终结果或结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确诊敏感度,并观察和记录颈椎病理具体影像学表现及颈椎病分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 CT 诊断的阳性率高于X线平片(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
2.2 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敏感度比较 CT 诊断的符合率、敏感度高于X线平片(P<0.05),见表2。
2.3 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比较 CT检查在椎管狭窄、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横突孔变形及骨质增生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见表3。
表2 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及敏感度比较
表3 两种方法影像学表现比较(n)
3 讨论
椎间盘在人体各组织中最易伴随年龄增长而随之发生退行性改变。如果椎间盘发生退变,会对其正常功能造成影响,从而造成颈椎骨性结构丧失平衡以及椎骨外在力学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丧失[4]。此外,不同的退变部位所引起的体征、症状也会存在差异。颈椎退行性病变包括钩椎关节退变、韧带退变、小关节退变及椎间盘退变等,多由椎间盘退变造成,因此,颈椎间盘退变为诱发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典型诱因[5-6]。
基于解剖学层面分析,颈神经从脊神经沟出椎间孔,在其前方位置处,通常与椎动脉相连,而后方则紧贴于上关节突,因而建立了椎小关节、颈神经、钩突与椎动脉之间的相邻关系,钩突增生会对后方神经根或椎动脉造成压迫;椎小关节增生会对神经根造成压迫[7-8]。有报道[9]指出,无论是X线平片还是CT,均能清晰显示钩突与小关节,但在观察椎间孔方面,CT与双45°斜位片比较效果较差,而在椎间孔观察方面上,CT效果更加可靠。但需要强调的是,CT能够细致观察椎间盘的小关节突增生、钩突、突出等对侧隐窝、椎间孔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能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便利[10]。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颈椎有较大的活动度,且活动的频率也较高,不仅要做旋转、后伸、前屈等动作,还需做各方向的复合运动,因颈椎的支撑结构较其他椎体(比如胸椎、腰椎等)要明显偏弱,关节稳定性也较差。因此,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易引发颈椎病;椎管狭窄为此病的最典型征象,而黄韧带增厚、韧带钙化、椎间盘膨出以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均是椎管狭窄的基本构成因素[11]。后纵韧带骨化常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从而对脊髓造成压迫,最终导致脊髓病。同时,颈椎病类型不同,在病理变化上也存在差异,临床体征、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患者会由于屈伸受限、颈部不适、局部疼痛及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而来院诊治。在实际诊断此病时,不仅要结合其症状、体征,还需影像学技术提供支撑;而当前比较常用的检查技术包括CT、X 线平片检查等。颈椎X 线平片是检查颈椎病的基础性手段,不仅操作方便,且较经济,对于普查、初查者较适用。侧位片不仅能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的异常,还能显示发育性椎管狭窄、退变。过伸、过曲动态侧位片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其他检查手段无法提供的一些颈椎动态病变情况,比如椎管动态狭窄、颈椎失稳等。X线平片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膜性椎管受压的征象显示出来,比如脊髓、硬膜囊等。螺旋CT能够显示颈椎结构变化的三维图像,进而显示钩椎关节、侧隐窝以及椎间盘的具体形态、位置,因此,可显示椎间孔的当前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实际解剖关系,便于病变范围、程度的判断,可用于评估椎间孔狭窄情况[12-13]。
有学者[14]研究指出,CT 检查的诊断阳性率、符合率、敏感度均高于X线平片,而在检出椎管狭窄、韧带钙化等方面,也优于X 线平片。本研究选取的102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屈伸受限、颈部不适等症状,且许多患者还伴有眩晕、头昏、肢体麻木等症状,经螺旋CT检查得知,其阳性率明显高于X 线平片。另外,在颈椎病分型方面,两种检查方法在诸如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及神经根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CT 对颈椎病进行诊断的灵敏度为90.19%,明显高于X 线平片的61.76%。螺旋CT 对颈椎病进行诊断的符合率也高于X 线平片。有报道[15-16]指出,采用多排螺旋CT 对颈椎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高于X 线平片,螺旋CT 在诸如椎管狭窄、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横突孔变形及骨质增生等的检出方面也优于X 线平片,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有研究显示,X 线平片不能有效检出横突孔变形、椎间盘突出,而螺旋CT检出率较高;表明螺旋CT在对这两种病变进行检测方面有明显优势[17]。
综上所述,在颈椎病诊断中,采用CT 与X 线平片均有实用价值。特别是螺旋CT,其无论是在准确度还是灵敏度方面均优于X线平片。而X线平片具有方便、价格低等优点,所以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可用X 线平片先开展初步检查,然后用螺旋CT进行深层次的病情观察,以此提高诊断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