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21-03-10宗华凤刘玲玲黄纬
宗华凤,刘玲玲,黄纬
(大连市友谊医院病理科,辽宁 大连 116001)
随着居民生活及饮食习惯的不断转变,胃癌发病率逐渐上升。有数据显示[1],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增幅大约为7%,若早期胃癌患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将达到90%,但若胃癌进展期再接受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40%。因此,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对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多以局部切除术及胃癌根治术等治疗早期胃癌,近年来,内镜手术逐渐用于胃癌治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及内镜年黏膜切除术后若患者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则提示手术效果良好,为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本研究对早期胃癌病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5 月至2019 年11 月于本院就诊的40 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 例,女15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9.8±9.7)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病程(6.3±1.4)个月。纳入标准:经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早期胃癌诊断标准者;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中晚期(进展期)胃癌患者;存在其他重大疾病者;术前接受放化疗治疗者。
1.2 方法 基于患者病历资料,观察4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合日本内镜学会分型方法分为3 种类型,其中Ⅰ型为隆起型;Ⅱ型为浅表型,包括浅表平坦型、浅表隆起型及浅表凹陷型;Ⅲ型为凹陷型,包括复合型。结合WHO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分型评定标准分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未分化癌、乳头状腺癌以及低分化腺癌,未分化型中分为未分化癌、低分化腺癌以及印戒细胞癌;分化型中包括乳头状腺癌及管状腺癌。可结合浸润深度划分为黏膜下癌及黏膜内癌。
1.3 观察指标 比较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理特征,分析早期胃癌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性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理特征比较 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灶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内镜分型、组织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理特征比较
2.2 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性因素分析 分化程度、病灶大小及浸润程度均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性因素分析
3 讨论
早期胃癌患者肿瘤细胞的转移途径主要为淋巴结,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对于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考虑实施根治手术为最佳治疗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普遍性应用,城乡胃癌筛查工作的不断落实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早期胃癌临床诊断率不断提高。有研究显示[3],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率高达16%,对于部分不会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不建议实施根治手术治疗,以避免出现过度治疗情况。因此,如何有效判断早期胃癌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十分重要。目前,内镜超声、多层螺旋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并不能充分显现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其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淋巴结转移确诊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灶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内镜分型、组织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40例胃癌患者中共有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经广泛收集资料,结合实际对早期胃癌患病群体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早期胃癌患者大多发生于22~66岁,且以男性居多,高发部位主要为胃窦、胃角、胃体等[4]。本研究中,4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病灶在胃窦22 例,胃体12 例,胃底6 例,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据临床诊断发现[5],早期胃癌在内镜检查下主要以病灶直径超过2 cm为多见,病灶直径越长,说明病灶范围越广,且说明病灶部位分布有大量的血管,这一条件环境将促进淋巴结的转移,本研究中病灶直径≥2 cm 患者21例,提示早期胃癌的病灶范围相对较大,不能仅凭借病灶过大确诊患者胃癌晚期,还需结合实际诊断结果、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内镜下主要以Ⅰ型及Ⅱ型分型最常见,约占70%,本研究早期胃癌患者内镜分型以Ⅰ型及Ⅱ型较多,有33例。组织分型则以腺癌为主,其中属低分化腺癌最多,分化程度主要以未分化形式为主,分化程度越高,恶性肿瘤生物恶性程度就越高,而浸润深度越高,表明肿瘤组织接近淋巴组织的距离越近,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越大。本研究中,40 例胃癌患者分化程度中以未分化型较多,有26 例;组织分型中以腺癌较多,有34例;黏膜内癌28例,黏膜下癌12例,原因可能与早期胃癌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有关。
有研究长期随访发现[6],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胃部切除术后胃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前者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因此,针对淋巴结节未出现转移者,建议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灶大小、浸润深度、浸润到黏膜下层、是否存在溃疡以及侵及到淋巴脉管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7],组织分型、低分化、肿瘤细胞清洗范围及浸润黏膜下层是造成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8]。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化程度、病灶大小及浸润程度均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中40例早期胃癌患者内镜分型以Ⅰ型及Ⅱ型居多,有33例,而Ⅲ型与复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仅7例,提示存在溃疡以及复杂型胃癌分型有潜在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而对于淋巴脉管、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本研究并未有数据证实,原因在于本研究所提供病历资料不具有代表性,数量较少且地区涵盖范围较窄。
综上所述,病灶直径≥2 cm、浸润到黏膜下层及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建议对其实施胃癌根治术,并于术后定期对其进行内镜复诊随访检查,以免肿瘤细胞出现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