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延伸野放疗提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生存预后的临床效果
2021-03-10曹慧邹勇斌
曹慧,邹勇斌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湖南 郴州 423000)
宫颈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宫颈癌患者疾病进展过程中,淋巴结转移是患者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有研究显示[1],临床上约有15%的宫颈癌患者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非常差,对患者进行体外延伸野放疗是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方式。为探讨体外延伸野放疗提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生存预后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2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20 例,根据放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0 例。对照组年龄39~65 岁,平均年龄(52.8±3.6)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9例,淋巴结转移31例;平均体质量(21.3±2.4)kg;临床分期:ⅡB 期 30 例,Ⅲ期 20 例,ⅣA 期 10 例。观察组年龄37~69 岁,平均年龄(53.4±3.8)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5例,淋巴结转移35例;平均体质量(21.6±2.7)kg;临床分期:ⅡB期25例,Ⅲ期20例,ⅣA期1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善;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肝肾系统疾病者;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者;营养代谢类疾病及凝血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同步化疗。观察组采取体外延伸野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方案,在体外延伸野放疗照射在患者常用骨盆的基础上增加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引流区的放疗,使用VarianTrilogy 直线加速器对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患者取仰卧位,使用热塑体膜固定,模拟定位之前患者口服温水充盈膀胱,使用东芝Toshiba CT Aquilion TM ONE CT定位机对患者进行定位和精准放疗计划控制。在常用盆腔视野基础上增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引流区放疗,GTV-n、GTV-t区域。GTV作为亚临床区域,包括宫颈原发病灶GTV及淋巴GTV两部分。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5 mm,后界椎体前缘、两侧界腹大肌内侧缘与盆腔区域CTV,参照子宫颈癌根治治疗CTV 临床指南。计划靶体积以CTV 外扩0.8 cm,患者器官包括膀胱、直肠、脊髓、小肠、肾。从患者接受体外照射第4周开始,使用γ射线近距离遥控后装治疗机对患者进行腔内后装治疗,每周1次,A点照射剂量为6 Gy,共5F,腔内后装治疗当天暂停对患者的体外照射。运用192 高剂量腔内后装治疗机进行腔内放疗,在外照射5周后加用腔内放疗,A点照射剂量为每次600 cGy,每周1次,共4~5次。在对患者进行放疗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停止放疗,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
1.3 观察指标 ①以治疗后3个月的影像复查结果为评价标准,参照WHO 发布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2],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在治疗后肿瘤病灶消失并持续超过4周,为显效;患者治疗后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乘积减少在2%~50%,未出现新病灶,维持4周以上,为有效;患者治疗后患者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和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大25%,或发生新病灶,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参照急性放射性反应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加以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与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3 年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与生存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2],肿瘤会沿患者宫颈附近的淋巴结依次向子宫旁、闭孔、髂内外以及髂总淋巴结等转移,进而向患者的腹部转移[3]。其中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最为严重的不良因素之一。由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解剖位置比较特殊,且临近小肠、双肾、脊髓等关键器官,若采用临床常规放化疗治疗,会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最终被迫中止放疗降低临床治疗疗效。对于宫颈肿瘤患者,腔内后装放化疗往往需要较高剂量,但在周围正常器官内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化疗剂量较低,可充分发挥治疗效果。针对中晚期宫颈癌,实施同步放化疗治疗效果较单纯放疗效果更佳,治疗敏感性能够有效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
对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延伸野调强放疗相比传统的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优势较大[4],对患者进行体外延伸野放疗时,能有效提升放疗的高剂量分布区与患者靶区的适形度,使铅区内剂量的分布更加均匀,还可明显降低患者邻近组织和脏器的受照射剂量,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耐受性[5]。有研究发现[6],当对宫颈癌患者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照射剂量达到55 Gy 时,患者肿瘤完全缓解率可达70%以上。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3 年内生存率为5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和33.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体外延伸野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方案治疗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理想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