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一般的书
2021-03-10广西吕斌
◎文/广西·吕斌
40多年用心收藏,86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王德新老人心中,这是——
他是一名收藏者。他用40多年时间,收藏了86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其中中文版61本,外文版25本。
他是一名老战士。他一生辗转五大军区,参加过1958年炮击金门,一辈子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第一次接触《共产党宣言》,我还是个新兵,但我知道,它是一本不一般的书。”
他是一名党课老师。他研究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把自己的收藏故事分享给其他人。
他说,他就是一个普通党员,叫王德新。
笔者见到王德新的那一天,他正在浙江台州椒江区档案馆布展,手里是他多年淘来的藏品——多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8 5 岁高龄的王德新一头白发,但依旧精神矍铄。对于每个版本的出版时间、收藏价值,老人能脱口而出,讲到兴奋处,眼里闪着光。
“珍贵”,王德新反复提起这词。他收藏的《共产党宣言》,版本涉及18个国家,漫画版、袖珍版、百周年纪念版、首版中译本……每个藏品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椒江区档案馆,王德新介绍各个版本背后的故事
王德新展示袖珍版
“收藏者的苦楚,只有另一个收藏者能懂。”王德新说。
“有一次,我听说路桥一个人手里有一个藏品,我就跑过去找。”等王德新赶到,对方已经转手卖给一个温州人。二话不说,王德新要了号码和地址,辗转赶到温州。
“2500元一本。”得知王德新的来意,对方执意不降价,“好说歹说,他用自己手头1949年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外加2000元才换了这本书。”王德新说的这本藏品,是1946年出版的,由日本共产党北海道地方委员会刊行的版本。
王德新大部分的藏品,是和藏友互通有无而来,“收藏《共产党宣言》,也是因为一个藏友的点拨。”
王德新本是一个收藏毛泽东像章的爱好者,“当时椒江收藏毛泽东像章的人,有50多人,藏品10万多枚。”当地还成立了毛泽东像章收藏研究会,专门研究毛泽东像章,发表了不少文章。
物以稀为贵,当手中的毛泽东像章越来越多,王德新有了新想法。
“我决定转换收藏方向,考虑过收藏《红岩》,但觉得面太小,格局不够大。后来听一个藏友说,大家都开始收藏《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了。”
一语点拨梦中人,“我就决定收藏《共产党宣言》,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非常有收藏价值。”从1980年初开始,王德新开始《共产党宣言》的收藏之路。“除了和藏友交换来的,一部分是从椒江地摊买的,后来在网上也买过。”
《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是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王德新手里有两本,错版和纠正版。“1920年,陈望道先生在义乌第一次做了全文翻译,首次在上海印刷,第一版就是1920年8月这本,它是一本错版。1920年9月份,又重新出版了纠正版。这两个版本,都很珍贵。”首版中译本,是他通过好友从上海出版社淘来的。
王德新的收藏要求比较高,除了收藏版本之外,还要品相好。“破破烂烂的,有些甚至是没有封面的,再好也没有用。”
展览当天,有参观者要求,希望能翻阅部分藏品的内容,王德新慷慨答应了。但见对方随意翻阅,很不小心,他紧张起来。
他说起10年前的一次展览经历,“那个人也是随意翻,把其中一页弄坏了,它就像一个人负伤一样,总是会影响全局的。”
他很心疼,也很珍惜,珍惜每本《共产党宣言》与自己的缘分。
你无法想象,作为一个新兵,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拿在手中,王德新的那份激动。
1956年1月,王德新在沈阳军区正式入伍。
“我当时是一名抄写员,抄写干部档案。原本只有领导可以参加《共产党宣言》培训课,后来,在机关工作的战士也可以参加,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
这是王德新第一次接触《共产党宣言》,“我只是个新兵,但我知道,它是一本不一般的书。”有战友想要借阅,他不肯,“因为它很珍贵,我要好好把它保存起来。”
每次有新的藏品,除了写上出版日期、出版社等基本信息,王德新也会比较每个藏品之间的差异。
在王德新的藏品中,有一本是2011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汉译纪念版。纪念版附有陈望道、华岗、成仿吾、徐冰、陈瘦石、博古、乔冠华等六种译本,及苏联外文局“百周年纪念版”等七种版本。
“闲来没事,也会研究。单单这本汉译纪念版,就有这么多差异,为什么同一个词,他们用了不同的翻译,这里面的学问,蛮深。”
在研究《共产党宣言》上,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给了王德新很多建议。“他让我尝试一边收藏,一边讲课,讲讲《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这样会更有收获。”
首版中译本,左边为纠正版,右边为错版
2016年7月1日,在椒江横河社区,作为党课老师,王德新第一次体验到充实。
“每次别人介绍说,‘接下来由老党员给我们讲课’,我就说‘老党员’这词是不准确的,我只是一个‘比较老的党员’,我们不能倚老卖老。”话一出,台下的党员都笑了,瞬间觉得王德新亲近不少。
并没有照本宣科,王德新结合自己的收藏故事,让很多党员重新认识、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从社区,到街道,到企业,“仅横河社区,我就讲了5次党课,这些年来,讲了近20场党课。”
从一开始的单向收藏,到现在的党课输出,王德新有了新的收获。以前是从藏品中获得快乐,现在,他把藏品中蕴含的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