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021-03-09陈宝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传统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除了完成基本的课本知识教学外,同时也强调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将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与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带动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文章立足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围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旨在分享教学经验,希望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策略
一、 引言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具工具性和生活性特征的课程,课本教材中各种类型的教学内容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再现。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就是将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延伸,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拓展延伸到小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结合,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感悟语文学习过程,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体验,将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需要转化成小学生内在的需要,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在学习中感悟生活。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应用,帮助学生获取更加有活力的语文知识,在学习体验中熏陶学生的情感。
二、 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语文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和贴近生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生最喜欢和容易接受的课程之一。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将应试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会严重背离语文课程教学的初衷。应试化的语文课程教学将充满生活色彩的语文变成了枯燥的语文技艺和知识点背诵,不仅使语文教育喪失了本真的生活化品质与价值,同时也使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发生了分离,不再具有语文学科原有的魅力。为考试而教成了当前语文课程教学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教学思想的主导下,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越来越狭隘,语文课文内容也失去了生动活泼的人文气息和诗意。为了转变这一教学现状,为语文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必须对课堂教学形势和教学思想进行改变,让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工作回归到原有的生活基础上去,恢复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品质和价值。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契机
随着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语文学习和生活化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学习形式的延伸就是生活的延伸和升华,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分离是不可取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生活化的策略组织教学活动,将学生生活和课本教材教学进行融合,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哲理和内涵,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距离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生活中渗透语文知识,在课堂学习中融合生活经验,不断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发展和完善。
三、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建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1. 构建生活化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开展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和学习相融合。例如,在教室中种一些植物花草、养几只小金鱼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室营造成一个舒适、温暖而极具生活氛围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分享给大家,借助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创作,共同装饰教室环境。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装饰和活动能够很好地表达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在充满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增加生活化作业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并不单单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方面,对于作业的生活化要求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种生活和学习的融合意识,拉近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应试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大多以书面作业为主,作业形式单一且作业量较多,严重剥夺了学生玩耍的时间。而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在游戏和生活实践中完成相应的语文作业,并不会对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产生影响。在这种开放式的作业组成中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经常和家长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便于家长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引导。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户外实践型的作业任务。例如,在学习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到大自然中观察一下其他的植物,想一想文章中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爬山虎的,然后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方法尝试自己写一种植物的介绍。在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不仅不会感觉到作业的枯燥,同时可以在积极地参与体验中逐步提高观察和写作的能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拉近课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为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出发,多元化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融合。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在小学语文课本教学内容中,许多课文的内容都是对生活化素材的描绘,这一教学内容特点也为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课文特点,从教材内容出发,将课文与生活进行融合,拓宽学生课文学习的视野。在日常教学互动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重新认识我们的生活。例如,在学习《小露珠》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周末的早晨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叶子表面的露珠,看一看露珠有哪些特点?它与植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在课堂教学中与大家分享。有了这样的体验经历之后,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就会变得非常轻松和有趣。
2. 引导学生学会再现生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就是将语文还原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课文内容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境和情感,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内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绎课本中的内容,通过真实体验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例如,在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就可以真实地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如老师穿唐装、学生剪窗花、写春联装扮教室等。这种形式的教学互动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提升学习质量。
3.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这几项能力进行培养。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接触语文学习之前就从生活中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汉字,这也为生活化教学互动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再现文中片段,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唱一唱这首歌,结合教师的引导,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活力。
(三)多樣化生活教学渠道
1. 借助家校沟通,渗透生活化教学
众所周知,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家庭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和第一任老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资源的辅助,借助家庭教育资源使学生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出发设计自身的生活,扮演好自身的生活角色,讲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课内学习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家长借助家庭生活,强化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多运用自己的知识力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了解一下父母的工作,并尝试模仿父母的工作状态及场景。例如,有的学生父母是做水果生意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词汇与知识,为父母设计一段广告宣传语,要求既能够介绍水果的种类,同时又可以突出优点。除此之外,在生活实践中父母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的好习惯。例如,在父母的人际交往中经常会用到诸如“犬子”“免贵”等用语,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可以马上问孩子这些词的意思,使其对这些词语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介绍等,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2. 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建立生活化学习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出发,实现综合化教学和应用。在实际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思维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基于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实际教学特征,要先解决好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就要运用好语文知识,通过强化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拓宽学生生活内容的同时,带动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的能力。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更好地诠释语文课程知识,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语文课程知识,去发现和感悟语文学习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林,杨艳.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思想战线,2008(S4):145-147.
[2]马君诚.扎根生活,享受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语文建设,2014(14):12-13.
[3]李妍红.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122.
作者简介:
陈宝真,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