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土陶的造物特征及传承对策研究

2021-03-09李瑛程丽

艺苑 2021年6期

李瑛 程丽

摘 要: 运河土陶是运河枣庄段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运河基因哺育而萌发,受运河文化滋养而发展,制作工艺精细,陶品具有声、型、动、趣的独特风格,在外形上集合了多种吉祥图案,具有“立象以尽意”的审美风格。运河土陶不仅是实用之器,更是审美之器,浓缩了制陶艺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知,未来要让运河土陶顺应时代发展,实现装饰性与功能性的合一。

关键词:运河土陶;造物特征;审美意象;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产业化视角下大运河(山东段)非遗多层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YJCZH093)、山东工商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运河(山东段)民俗生活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项目编号:BS202126)的阶段性成果。

陶艺和泥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最早可追溯至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发展至汉代已成为重要的生活日用品。“运河土陶”是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代表性陶艺项目,2010年被列入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产地集中在台儿庄区高头村,因生产吊壶而得名,因此早期又被称作“刘家吊窑”,经过六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享誉一方并传承至今。运河土陶渗透着运河文化的粗犷和鲁南艺术的精美,不仅是劳动人民谋取生计的手段,而且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运河土陶见证了沿运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价值,为进一步研究运河文化提供依据。

一、运河土陶的历史渊源与传承谱系

枣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煤炭资源尤为丰富[1]14,陶器的烧制最早是依靠煤炭,资源优势使枣庄地区成为陶器重镇也就不足为奇,枣庄地区除拥有丰富的煤炭、陶土资源之外,便利的交通也是该地区陶器发展千年并经久不衰的原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畅通使台儿庄成为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至乾隆、嘉庆年间,台儿庄城区人口达5万人,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绕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2]155,商贸繁荣,居民富庶,商贾云集。商贾的大量流动为运河土陶的售卖提供了足够的客源。陶器与瓷器不同,陶器质地较松,在坚固程度上无法与瓷器相比,因此不适合长途运输,高头村作为距古运河不足3公里的村落,具备了能源、资源和交通三方面的优势,势必会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运河土陶的历史渊源

运河土陶历史悠久,清朝时,其创始人刘长春便在兰陵(今临沂市苍山县所辖的中心镇)从事陶艺和泥塑的生产,并将自家生产的泥塑命名为“刘家吊窑”。刘长春于道光二十四(1844)年从苍山县举家搬迁至台儿庄,据说他几乎踏遍台儿庄的所有村落,还是未能找到适合做陶器的土质,后来在运河岸边的高头村有了惊奇的发现,此地土壤黄中透白,粘而带韧性,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制作土陶的绝佳材料。

“刘家吊窑”的陶器造型别致,产品声名远扬。“吊窑”呈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3米,用土坯砖砌而成,所烧制陶品原料采自运河岸边优质的土壤,以赏玩和生活用品为主,如吊壶、花盆等。为了提升陶品的收藏价值,一件陶品既可作为生活用品又可用于赏玩,这一特性在吊壶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吊壶是烧水用具,俗称吊子,是运河土陶的代表性陶品,该产品大小规格不等,上有壶梁,侧有壶嘴,使用时用铁丝或绳子一头系在壶梁上,另一头系在横杆上,使壶吊悬起来烧水,用吊子烧开的水色正无异味,沏茶后味清香。

当时南北客商凡来台儿庄都要买几件吊窑的陶制品,或者批发泥塑到外地出售,这使得此地的制陶業更加兴盛,因运河而兴的“刘家吊窑”逐渐被传称为“运河土陶”[3]68-73。在当地流传有民谣“金娃娃,银娃娃,不如运河泥娃娃”,可见当时运河土陶的影响力之大。20世纪之后运河土陶的发展达到鼎盛,创始人刘长春的三个儿子(刘庆祥、次子刘庆荣、三子刘庆余)独自经营陶艺,其产品供不应求,刘家便雇佣数十名壮工帮助生产,采用批发和零售相结合的销售方法,台儿庄周边地区每逢集市,市场上九成是刘家的陶品。台儿庄大战和文革时期吊窑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之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才得以重新开张。

(二)运河土陶的传承谱系

运河土陶家族性的传承谱系较为简单,目前健在的代表性传承人有4位,分别为刘殿奎、刘殿英、刘殿明、刘福侠,前三位传承人年龄均在80岁以上,居住在枣庄台儿庄区高头村,近年来因年龄较大已不再从事土陶的生产;刘福侠虽已68岁,但还在进行土陶的创作。刘福侠8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做陶制品和泥塑,她的作品不仅深受台儿庄本地民众的欢迎,也被日本、韩国、美国等外国游客收藏。20世纪60年代刘福侠与父亲共同研制的陶制煤油灯既省油又美观,畅销国内外。本世纪初刘福侠在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内租下一间商铺用来展示和销售泥塑,后来因多种原因被迫关闭。2010年她自筹资金68万元在台儿庄刘湖村购置一块土地,建设了近1000平方米的运河土陶泥塑馆,泥塑馆中展示有烧制陶品的吊窑、经典陶品吊壶等,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1)。

程丽,刘福侠的女儿,运河土陶的第六代传承人。在刘福侠的言传身教下,程丽也掌握了泥塑和土陶的制作工艺,并潜心钻研和创新,巧妙地将台儿庄的文化符号与传统土陶工艺相结合,开发了运河文化系列、大战文化系列、古城文化系列、福文化系列等八大系列的泥塑品,将这一运河瑰宝打造成既传统又时尚的赏玩品和古城文化名品。

二、运河土陶的审美意象:立象以尽意

“立象”才可“尽意”,《周易》中“立象以尽意”的思维在传统艺术的象征渊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象”是外在的、可视的、显露的和变化多端的,“意”是抽象的、深远的和常态的。[4]84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形象与意义的关联问题,以单纯的艺术图案表现丰富的内涵,以有限的纹饰表现无限的情感。《周易》中对“立象以尽意”的论述既是对以往艺术规律的总结,更是对之后艺术思维的奠基,无论是原始彩陶还是远古岩画,都体现出“立象以尽意”的表现特点。“象”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能够获得比“言”更易理解的表达效果。“以象表意”的优越性被古代艺术家所认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大民众在要表达内心的情感愿望时,则面临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尴尬,用图像更能表达内心的意愿。

运河土陶代表性传承人程丽在泥塑馆展示了其捏制的一组泥人,捏制工艺精到,形象逼真,展现的是民众在庙会上的多样表现(图1)。三位男性泥人正在仰头叫卖,表情丰富,尤其突出了人的眼部和嘴部动作。其中叫卖红薯的泥人情绪拿捏最为贴切(图1-1),售卖者头部上扬,嘴巴大张,人物带着棉质帽子,帽子的护耳一上一下,围着短围巾,推着手推车,手推车上的物品一应俱全,有烤红薯的锅灶、大小不一的红薯等。卖糖葫芦的泥人表情稍显滑稽(图1-2),光头大耳,眼睛微闭,手拿糖葫芦的杆子,刻意夸大了人的嘴部尺寸。还专门刻画一悠闲自在的老人(图1-3),年纪稍大已不适合继续劳作,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腰间盘着绳子状的腰带,是鲁南地区运河沿线农民的形象。还有另外两位男性泥人(图1-5、6),手中没拿物品,两人均抬头呼喊,创作者程丽说:“这两个人物是纤夫,当时运河沿线商业繁荣,船只往来频繁,男劳力的主要行当是拉船的纤夫,这两位男性是在为自己招揽生意。”(1)泥塑中唯一的女性盘着粗粗的辫子(图1-4),拿着手提包,体现了鲁南女性的憨厚和质朴。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传统艺术的象征表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一致的,山东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决定了当地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农业文明特性,如石榴作为枣庄地区的主要特产,是运河土陶的主要表现题材。“招财进宝石榴壶”是具有代表性的陶品(图2),胖娃娃抱着象征财富的三个金元宝充当壶身部分,人物圆圆的身材更显憨态可爱,壶嘴部分用石榴来表现,生活中石榴籽是包在石榴皮之内,但此陶品却刻意将石榴籽显露出来,陶品还着重刻画了人物衣物上的如意云纹。石榴和元宝进行功能性的结合,顿时增加了陶品鲜明的地域特色,石榴多籽,元宝象征财富,体现了当地民众对平安如意、财源滚滚、多子多孙的期盼。

运河土陶的现代创新陶品层出不穷,这些创新陶品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注重多种材质在陶品中的使用。如将精美的瓷器與粗糙的陶器相结合(图3),陶器刻意选用带有粗糙颗粒状的泥土,壶把手捏制较为随意,在壶口处却装饰有色泽清雅、样式细腻的花朵,粗糙的壶身部分像一名在乡村中劳作的男性,精致的瓷器又似一名久居深闺的小姐,两种材质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注重多种形态在文创产品中的体现。如泥塑馆中展示有多个女性装饰所用的项链(图4),颜色多样,形制各异,简单的形式有矩形、铜钱形、如意形、水滴形等,稍显复杂的形状有具象的动物轮廓、抽象的人物脸部造型等,但多数形态是泥坯和釉质的自然成型,所有项链均搭配有不同色泽的绳索和装饰,自然又美观。最后,在注重陶品本身的外形之余还特别重视多个陶品的集中展示效果。运河土陶泥塑馆将树枝作为展览的载体,伸展开来的树枝与精美新奇的陶品缠绕在一起,完美呈现出自然界独特的张力美。

传统艺术象征意图的渊源和表现,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也密切相关。诸葛铠先生言:“中国装饰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游离于中国古代整体文化的进程之外……都直接或间接地促使装饰艺术与象征的结合。”[5]4-5运河土陶是“象”与“意”之间的纽带,其象征意义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在传统艺术表现中,有很多题材元素或母题都有着颇为漫长的传承史。因此,我们理解传统艺术的象征意义时,“不仅需要(时代)‘变异’的视角,同时,还需要有(历史)‘传承’的视角,”[4]129即要有“超时代性”的视角。枣庄拥有山东最早的氏族社会——“北辛文化”遗址,7000年之前的北辛人已经拥有较高水平的制陶技艺,在北辛遗址中发现大量鼎、釜等饮器,罐、壶、盆等盛器,缸、碗等饮器以及在这些器物上面的划纹、堆纹、符号等。[1]11受当时自然和地理环境影响,动物除猪已经是人工驯养之外,其他皆为野生动物,当时出土的陶器图案多为野生动物,如龙、虎纹。枣庄还拥有古代山东最大的陶瓷作坊之一——中陈郝瓷窑,面积多达四五平方公里,产品质地最好,一度作为贡品进献京城,瓷器种类丰富,以生活用品居多,如碗、罐、盆、盘、瓶等。[1]13枣庄自古以来就是陶瓷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地,积累了丰富的陶瓷外形及装饰纹样的样本。

以运河土陶的茶壶为例,其装饰性体现在茶壶的多个细微之处,如壶身、壶嘴、壶盖、壶腿、壶把手等。泥塑馆展示有精美的兽纹壶(图5),虽然形制是茶壶,但更像器物鼎。壶嘴部分采用仰头张嘴呼喊的猛兽头部,嘴部开口足够大,这样能保证茶壶倒茶时的水流;壶把手处猛兽的嘴部是闭合的,比较适合人手部动作的抓握,壶的功用性决定了猛兽嘴部设计是张开还是闭合;壶腿部分也采用的猛兽头部,为了保证放置的稳定性,此位置的猛兽头部相对平滑,无过多凹凸变化;壶身部分放置有一正面的猛兽头部,采用浅浮雕的形式,眼睛微凸,鼻子宽厚较矮,嘴巴虽然闭合但仍然露出尖锐的牙齿。此外,有些茶壶还将鸟类作为装饰物 (图6),如在 “鸟纹壶”的壶盖部分,三只小鸟面对不同的方向,最高处的小鸟形体最大,头部微微抬起,小鸟眼部还专门放置有黑色圆形眼球,翅膀和尾部用凹凸来表现羽毛,凹凸都是顺着羽毛的方向进行刻画,较好地体现了羽毛的丝理感。

运河土陶代表性传承人程丽说:“运河土陶陶品的样式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现在我们都未必能设计出如此精美的陶品,虽然古人没有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古人按照生活习惯设计出的用品比我们当代人还要讲究。”与现代人过于重视艺术作品的美观性不同,古人多以实用性为第一要求,古代社会人力物力缺乏,人们制作器物的第一要求是“物尽其用”,因此非常重视实际体验效果,一件物品能被流传至今天,是经过一代代民众修正的结果。

三、运河土陶的制作工艺及传承发展

运河土陶具有声、型、动、趣的独特风格,其制作工艺要经过取土、澄泥、拉坯、烧制、晾晒、运输六大步骤(图7)。土陶选用的材料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生粒和三黄泥,将选来的泥土先晒透晾干,然后放入水中浸泡,待原料吃足水后进行过滤,去除杂质。先用双脚反复踩拌,再用手多次捏折,使原料质地柔和,具有一定的拉力,软中有韧。制作的设备是一件木质圆盘(俗称轮子),厚约5厘米,直径100厘米,轮子中间有一木轴,轮子可以左右转动。在实际操作中,将和拌好的黄泥原料放在轮子上,用双手加速轮子的旋转,待转速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手松开轮子,迅速夹住原料迫使其成型,如果轮子转速减慢,还可以用脚驱动轮子加速转动。陶坯成型后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再装入窑中,用高粱或大豆的秸秆在窑的下层烧制,从点燃到出货一般需用24小时,每窑可出货200多件。传承人程丽告诉笔者:“因近年来对环保要求较高,已经由火窑改为电窑来烧制,烧制后的效果差别不大。” 位于台儿庄区刘湖村的运河土陶泥塑馆还保存有之前搭建的火窑,但只具有观赏价值,已不再使用。

在后人不懈努力下運河土陶焕发了新的生机,但由于经济投入偏少,有些条件仍制约着陶艺制品的发展。恢复制陶工艺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批量生产,再者,老一辈传承人年龄偏高,新传承人的培养需要较漫长的过程。刘湖村的运河土陶泥塑馆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为:(1)运河泥人展室(除传统的彩塑外,正在创作并开发具有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鲁南民俗文化的泥塑产品)、运河土陶展室、运河青陶展室、旅游商品展室。(2)泥吧、陶吧、彩绘体验室。(3)非遗传承培训教室,每年定期进行非遗的传承和培训班。(4)台儿庄民间艺术家协会活动室。

68岁的代表性传承人刘福侠计划建立运河土陶特色发展实践基地和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从孩子抓起,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运河土陶的特色发展中来,将运河土陶泥塑馆建设成集旅游观光、泥塑传承、地方文化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好的创作和创意平台,并计划积极组织富有成效的传承活动。首先,泥塑馆作为台儿庄区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每周设立免费体验课程,将运河土陶文化和陶艺教学相结合,以当地的中小学为基础群体,让他们体验陶艺的乐趣。其次,将台儿庄非遗文化产品集中展示,组织有欣赏水平和购买能力的客户来基地体验和交流,引进外地的艺术家来参观指导,为非遗文化产品提供创新创收的生存空间。最后,充分发挥学生作品展示区的功能,经常进行亲子互动、学生作品义卖、同玩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泥塑、陶艺与其它产业链结合起来创作,为运河土陶的发展聚人气、寻思路、谋发展。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巨著,运河土陶未来不仅要传承传统,更要顺应时代发展,共同促进运河土陶的创新,运河土陶未来的发展要走与旅游、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陶艺对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已经将陶瓷教育正式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正式成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

四、结语

运河土陶发展了300余年,最初以“刘家吊窑”为名在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产生,后因台儿庄聚集了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运河土陶在运河沿线得以发扬光大并流传至今,对研究鲁南地区运河两岸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未来对运河土陶的保护与弘扬,要让运河土陶回归生活之“器”物,实现装饰性与功能性的合一。

注释:

(1)根据田野调查整理所得。访谈人:李瑛,访谈对象:程丽,访谈时间:2020年8月,访谈地点:山东枣庄台儿庄区。

参考文献:

[1]胡小林,等.枣庄历史与名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

[2]刘春俊.枣庄运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3]程丽,李瑶瑶.台儿庄·齐风鲁韵·对接江淮[J].山东画报,2020(9).

[4]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诸葛铠.象征与中国装饰艺术的传承[J].艺术与设计,2004(3).

(责任编辑: 林步艳)

38375019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