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阅读,拥抱成长

2021-03-08曾建洪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期
关键词:刘波书籍规划

曾建洪

“如何定制阅读,明确方向再出发?”“如何推动阅读,让阅读成为‘自追求?”“如何有效阅读,收获丰硕成果”?这些关乎教师阅读与成长的种种追问,知名教师阅读推广人刘波老师在其最新力作《走进教师阅读》一书中,真切地为广大教师呈现其“实践智慧”,不遗余力地指导广大教师既要明确方向、规劃阅读,又要形成习惯、专业阅读,更要自研共研、研写结合,真正走进阅读,提升阅读力,拥抱成长。

一、明确方向,规划阅读

方向凝聚力量。教师阅读也不例外,需立足实际,追寻内心,自我规划阅读,明确方向再出发。

问道“大家”,理解阅读。术业有专攻,知名的专家学者,往往对阅读的理解更为客观、理性和深刻。刘波老师借开篇之作《在问道“大家”中理解阅读》,希望广大教师多从问道“大家”中汲取真知灼见,勉励广大教师多阅读一些诸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整理学》《阅读的力量》等国外有影响力的名家书籍,多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如徐雁、王余光、葛剑雄等)、教育界“大家”(如金克木、陈平原、朱永新等)的书籍中汲取养分,聆听他们对有关教师阅读方面的观点,以更好地理解、定位阅读,少走弯路。

学科开放,并举阅读。阅读是教师阅读的上位概念,不仅是该书第一辑中的重要观点,更是广大教师应努力追寻的阅读方向:走“学科阅读”和“开放阅读”并举的道路。这不仅是刘波老师基于自身专业阅读的切实经历、现身说法,更是基于我们是学科教师、人民教师、社会公民等多层身份来考量的。他借此希望广大教师树立格局更大的大阅读观,在专业性和业余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牵手学科期刊著作,又突破狭义的学科阅读,兼顾其他教育期刊著作、人文社科类著作等,又拥抱大数据,借助大众传媒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浏览网页等,利用好大数据阅读的便利,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有机融合,真正走上教师阅读成长之路。

立足实际,规划阅读。有一定的规划、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更好的前行动力。合理的教师阅读规划,往往是基于自身实际,追寻内心真实成长需求的阅读。教师要想有更大的发展,需要做好阅读规划,最好在入职之初就要有合理的教师阅读规划,以免后期乏力。刘波老师对此深信不疑,并进一步提出“教师读什么书应‘冷暖自知”“亲近、享受适合自己的书籍,才是最终目的”,不断提醒并勉励广大教师,“专业阅读是职业人士的刚需”,教师首先应审视好自己阅读的目的,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规划阅读;又要兼顾好多层目的,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年龄阶段、职务需求等实际综合考虑,培养合理的阅读结构;也要分阶段实施,定好小目标,增强获得感;更要有所取舍,有自己的主动选择和阅读立场,厘清重知识的积累还是重知识的应用,哪些书籍需要认真研读,哪些只需稍微了解一下就行,做到“不人云亦云”“不为之所‘绑架”,这样往往在阅读中会更有收获。

二、形成习惯,专业阅读

阅读,需要有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往往更能助力专业精进。

亲自读书,而不代读。饭要亲口尝,书要亲自读。面对当前出现“只读摘要或缩写,不读原著”的现象及日益红火的“逻辑思维”“攀登读书会”等读书沙龙,如何处理不同阅读方式之间的关系,厘清主次?刘波老师在《你还“亲自读书”吗》一文中明确指出:唯有正确处理好主次关系,将检索摘要阅读、听书等替你读书的方式作为日常阅读的一种有益补充,一种“主食”之外的“零食”,而不拔高其地位,亲自读(原著、原文等),而不外包阅读,亲自去感悟阅读的过程,才能在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苦与乐,体味读书的真滋味。

专业引领,系统阅读。阅读,需要多点专业味,首先就要基于“教育类”,这是刘波老师在多家媒体所大声疾呼的。养成多一些关注教育类内容的阅读习惯,并不是说教师不要读其他的内容,而是应正确处理好教育专业内容(主)和其他内容(次)的关系,系统、深度阅读专业内容的书籍,将之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如应树立学科阅读的意识,充分认识学科阅读的价值,热爱学科阅读,对于本学科专业类的书籍,视自身阅读基础渐进性去阅读案例型、经验型、分析型、原理型等书籍,努力成为本学科、本领域的“领读者”;又如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名家类、德育和班主任类、家庭教育类、教育心理学类、教育科研指导类的著作,都可以去进一步关注,从中选读、精读一些,以助力自身的德育、家育、心育专业化,系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自身专业的“硬核力”,用心做好更专业的学生成长陪伴者。

啃读精神,引领进步。阅读,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尤其是对于一些可读性、专业性比较强的教育经典类著作,需要具备啃读精神。书中,刘波老师多处提到教师应养成“多读一点专业类著作”的习惯,毕竟“没有专业领域的阅读高度,教师的专业性自然就很难体现”。现实中,此类书籍并不好读,需要广大教师耐下性子、正襟危坐,慢慢地一点点读;也需要逐步打牢基础,树立适度登台阶的意识,适当拔高、深入阅读;又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对可能遇到的困扰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分阶段小目标型啃读;更需要灵活啃读,例如可将易读的难读的进行交叉阅读,让自己的阅读达到一种平衡,又如大家可结伴而行共同啃读,团队引领,效果会更好。

三、自研共研,研写结合

阅读,方式多样,有效为上。有效阅读,研究为本。可以是自我研读,纵深发展,也可共读共享,借力发展,更可以以研促写,以写促读,研读写三者结合,用心写好“代表作”,真正做到“读有所获”。

自我研读,纵深发展。追寻有效阅读,从自我研读开始。以研究的态度进行阅读,长期关注教育发展、学科发展或学科某一领域的发展,往往因关注而走近,因走近而深入,因深入而精进。正如刘波老师在《十年,从“门外汉”到“领路人”》一文所说的效果那样“阅读让自己变优秀,或许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长期的阅读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自身的业务进步上,还是在做好工作上。在工作上,我不再有‘本领恐慌感,而是有了更多的创意,并能有效落实。”可见,自我研读,更易从“门外汉”走向“领路人”,提升专业水平向纵深发展,做好本职工作,牵手更大的成长。

共读共享,借力发展。定期开展共读好书的分享活动,举办读书分享会,是刘波老师一以贯之助力教师阅读的举措。无论是早期创办的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还是进入镇海区教科所工作创办的“研之乐”读书会、举办“啃读挑战”活动等等,充分借助“共读”的力量,刘波老师善于从更多的身边同行中汲取智慧,借力成长,他不仅收获了《中国教师报》“全国十大爱读人物”、《中国教育报》“十大读书推动人物”提名等荣誉,还收获了案例成功入选“宁波市校园阅读推广十佳案例”等丰硕成果。

以写促读,研写结合。从无“代表作”的“小白”到有“代表作”且颇丰的“达人”,刘波老师的秘诀就在于坚持“研写结合”。对于深度好文,他善于持续关注、用心下载、汇编成册、勤于研读,包括认真研读相关读书征文活动中相关评委的评点,长期积累,以研促写,大量输入,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有了打翻身仗的有效输出、一篇篇有代表性的读书心得文章的发表,长年的阅读与积累,也带来了教育评论和教育随笔写作上的更加顺手、读书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成为名副其实的“研写结合”的领跑者。

爱上阅读,你我皆行!只要我们多一些自我的觉醒和行动,通过找寻正确方向,规划阅读,养成良好习惯,专业阅读,坚持自研共研,研写结合,真正走进阅读,定能提升阅读力,拥抱成长。

猜你喜欢

刘波书籍规划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跨越岁月的爱情
千万别动手
“故事大王”讲故事
女人的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