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选考阅卷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1-03-08边楼婕

考试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知识核心素养能力

摘 要:一线教师参与高考阅卷,可以直观、清晰知晓考生答题情况,发现问题,通过归纳思考,为师生学习备考提供有效教学建议。浙江政治选考综合检测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而考生答题中恰恰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审题能力欠缺、答题不规范、思维逻辑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提高审题解题能力,培育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选考阅卷;知识;能力;核心素养

一、 试题简析

2020年7月浙江政治选考第36题以新冠疫情下的“马路经济”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重點考查《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和《生活与哲学》中“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辩证分析和科学探究、论证,同时强化劳动教育,最终检验学生能否展现出个人终身发展和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学科核心素养。

尽管新冠疫情和“马路经济”是时政热点,有关生产、就业、矛盾主次方面等考点也是备考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但就阅卷实际来看,考生的答题情况与试题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师生思考。

二、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准确把握学科必备知识。而基础知识掌握不精准、不完整、不扎实恰恰是考生失分的首要原因。

基础知识掌握“不精准”一是表现在学生对学科概念、原理的理解上。在第(1)小问中,不少考生作答时混用“生产力”“社会劳动力”“社会再生产”等概念,乱用“市场准入制度”这一概念。在第(3)小问中,大量考生交叉使用“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基础知识掌握“不精准”也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内部各要素间逻辑关系的把握上。例如,学生只知道描述马路经济能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这一结果,却很少能科学分析、推导“马路经济——促进就业——实现社会劳动力再生产”“马路经济——方便消费——促进生产、拉动经济”等过程,可见学生对生产、交换、消费、就业等知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

基础知识掌握“不完整”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体系存在缺点、漏点的情况。36(1)设问将考查知识定位在“生产、劳动与经营”这一单元标题上,涵盖的知识内容多。不少考生习惯于目题、框题的考查方式,忽视对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作答时想不到或是拿不准该写什么,遗漏得分点较多。36(3)答题中,部分考生的哲学原理遗漏了“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点,或是只作答“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忽略了“矛盾次要方面”的相关原理。

(二)审题不到位

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主观题审题分审设问和审材料两部分。部分考生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在主观题答题时急于下笔,忽视了审题这一环节,导致整题失分较多。

审设问主要包括审题型、考点、主体、事件等要素。36(1)设问中明确要求考生说明“理由”,即“为什么”马路经济可以促进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但部分考生作答思路不是在分析理由,有的照抄复述材料中的做法,有的仅阐述马路经济的意义,不符合要求。36(2)设问中明确指出主体是“S市政府”,有些考生却围绕“企业或摊贩”作答。36(3)设问明确考查知识点为“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大量考生的答案中却频繁出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名词,甚至有考生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作答,导致原理不能得分。

相比于审设问,大多考生审材料的能力更为薄弱。36题要求考生面对“马路经济”这一具体现实情境,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判断、分析、探究和论证。在第(3)小问中,考生审材料的能力就有明显差距,本小题的低分卷和高分卷的区别主要就在于有没有找准材料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别是什么。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材料,可以得到“马路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别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然而,考生的错误答案却是五花八门:“马路经济和防控疫情”是矛盾的主次方面、“促进就业与防控疫情”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复工复产和马路经济造成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些答案都暴露了考生不能辩证分析材料。

(三)答题不规范

从主观题的整体书写情况看,考生的答题不规范主要体现在:第一,表述口语化、文学化,不会使用书面语言和学科术语,有的通篇书写“矛主方、主矛”等口头禅,有的把政治主观题当成语文小作文写,充斥着主观情绪的表达,没有客观科学的理性分析;第二,存在不少错别字,“矛”写成“予”“三权分立”写成“三权分力”“推诿”写成“推诱”等;第三,字迹潦草、字体小、字间距行间距小、肆意涂改;第四,答案要点之间追尾写、连续写,不使用序号分点。

(四)思维逻辑不清晰

36题重点突出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的逻辑推理能力,然而,学生的材料分析失分主要原因就在于逻辑思维不够缜密、不够辩证。在第(1)小问中,许多考生不能基于材料推导理清马路经济与促进就业、方便消费、推动社会再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之间一层又一层紧密的逻辑关系。在第(2)小问中,部分考生仅有宏观思维,提出的举措非常笼统,如“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但不能进一步细化到“减税降费”等更为细致的举措。第(3)小问,考生的问题便是集中在不能找准“矛盾的主次方面”,本题考查的原理特征就在于马哲的辩证性,不能辩证分析材料必然导致本题得分低。此外,一些考生的答案还存在着凌乱、没有层次,想到什么写什么、会背什么写什么,凑字数、照抄材料等现象,都反映了学生不会解读材料,不会用科学、缜密、辩证的逻辑分析材料。

三、 教学建议

(一)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教材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落细、落全、落准、落实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这要求师生在日常教与学中要以教材为本,既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又要细化学科概念和原理。在授新课时教师要借助生活情境,设计活动型课程和思辨性议题,通过追问、反问、互问等帮助学生加深思考和理解。学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全面、系统,也要深入、精准,头脑中应形成“模块—单元—课—框—目—段”层级清晰的知识体系,提高熟悉和理解程度,以便在答题时能灵活调动所需知识。

(二)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在夯实基础知识之上,掌握科学的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也必不可少。

在审设问方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题型并归纳整理不同类型的主观题答题方法,如体现说明类、原因依据类、建议措施类等。其次,明确设问中是否有特定的主体指向,如党、政府、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切不可在答题时张冠李戴。最后,明确本题的知识指向,既不能搞错教材模块,也不能错误地将知识范围扩大或缩小。

在审材料上,教师要让学生加强训练,对材料进行全面阅读、精准提取和有效解析。学生不能一味从考查的书本知识出发去寻找与材料的结合点,更要学会立足材料,揣摩命题意图,做到“要什么答什么”。学生要逐字逐句阅读,圈出关键字词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划分层次分析材料逻辑,透过材料现象探究背后的本质,最后结合书本形成缜密答案。

此外,师生要抓住有利时机,做好日常测试和试卷讲评工作。好的习惯依赖于平日的养成训练。学生在每一次作业和考试中都要书写规范,选择符合要求的中性笔,写字字体适中、字间距行间距合理、整齐干净、层次清晰的主观题答案。部分学生平日作业懒得动笔写主观题,有的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常会选择口头回答代替书面作答,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学生欠缺专业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勤动笔,试着模仿高考参考答案,养成熟练运用学科术语、书面表达的答题好习惯。在每次答题和讲评之余,更要主动自觉反思。反思也是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反思自己的错误,将老师讲评的内容消化吸收,使其真正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之后的答题中。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选考试题命制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紧紧围绕当下的热点话题选取素材,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因此,教师要注重高中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平日关心社会生活、关注重大事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开阔思维视界。

一方面,在日常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利用、挖掘、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活动型课程,采用议题式教学,将社会热点和时政新闻作为教学素材带入课堂。另一方面,在课后,学生要通过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大众传媒收听收看国内外时政新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课内或课外,对于时政热点都不能走马观花,师生必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事件与教材理论知识的联系,尝试运用学科理论知识探究、论证问题,并能积累熟记相关的时政术语。同时,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资源,师生要注意鉴别真伪是非,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网”“环球时报”等知名度高的官方主流媒体,切勿被一些外媒的错误腐朽思想所污染。由此,学生方能提高国家政治认同,树立科学精神,具备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让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效。

总之,政治选考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考查对象,将知识能力的检测与素养的培育有機结合。因此,高中政治的学习备考绝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埋头刷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科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把握各知识要素内部的逻辑关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方法对现实情境进行探究分析和理论论证,最终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芳.关注审题技巧,提升答题能力——以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41题为例[J].求学(文科),2011(3):61-63.

作者简介:

边楼婕,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

猜你喜欢

知识核心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爱与知识的力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