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2021-03-08聂玉洁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专业

聂玉洁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人力资源部,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强调,要建强做优教师教育,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面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振兴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民教师的殷切期待与热切期盼。然而,我国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尚需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因此,立足新时代促进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价值性和实践性。

一、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剖析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是世界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是近年来我国教师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主要包括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点、规律、路径等相关研究。应该看到,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色性,因此,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有其特点与规律。研究表明,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培训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内在特点、发展规律,需要进一步挖掘发挥并扬长避短,藉此达到地方高校教师专业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发展理念国际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应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是在开放教育的国际贸易领域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教育资源与教育理念能够得到流动,国家间在教育上相互学习程度加深,国民教育互相交流、互相竞争、相互包容、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2]随着信息化、新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更加需要树立国际化、开放式理念,积极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潮流。

2.发展方式合作化

地方高校讲求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专家或前辈指导、教师同伴交流互动,这样方能更好更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之间各有所长,尤其是围绕跨学科、学科交叉等领域,相互讨论探究、总结经验、项目合作,对教师、学校而言均大有裨益。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组建学习共同体或将其置于整个团队之中,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分享、互动、交流、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经验、资源共享,在团队的协力支持下促进教师个体的快速成长,进而实现教师团队与教师个体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3.培训内容立体化

为了适应社会的外部需求和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教师需要不断促进专业发展,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生疏到专业的转变。[3]因此,要坚持“学用结合、教研相长”,进一步健全教师进修培训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围绕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强化教师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支持保障,针对教师、学科分门别类开展立体化培养培训,通过系统学习、专题研究、专项培训、交流合作、外聘专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教师要挖掘问题、剖析原因、明确方向、巩固提高,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评价标准多元化

只有在教师评价基本标准的基础上体现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类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4]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岗位教师,应当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发展潜能。针对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技术服务与成果推广型等,制定差异化、针对性评价标准,分别注重教学改革、科研成果、教研质量、成果转让等考评。例如,在评价体系中,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奖励和资源配置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5]

二、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透视

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论,对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研究,着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国地方高校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意识淡薄、专业能力较弱、培训效用低下、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的对策措施,以便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

1.教师发展意识淡薄

部分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欠缺或模糊,对自己专业发展不够明确、思考不深,缺乏系统化、连续性的专业规划设计。他们容易局限于前期教学、科研经验积累,满足于当前暂时胜任地方高校教师岗位,甚至秉持“当前够用就好、不求发展空间”的观点,所以缺乏加强进修培训、完善素质结构的积极主动性,不同程度存在“满足现状、疲于应对”等窘境。科技革命、学习革命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教师若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缺乏正确、远大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未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没有加强系统培训、推进学用结合,势必制约着专业可持续发展。

2.教师专业能力较弱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专业化不仅包括学科性质,同时也直接包含相应的教育专业性。[6]目前,一些地方高校为了追求国际排名,局限于以发表SCI、SSCI论文作为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主要条件,对教学工作较为忽视或存在偏颇,教师的教学收入往往不及科研收入。而新时代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7]除此之外,部分地方高校对新进教师没有设立“保护期”,刚入职就安排满额课程或下达科研任务量,没有参加教师岗前培训,未能潜心备课或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加之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传帮带的“导师”制度,以及部分地方高校教师进修培训体系不全、注重引进忽视培养,更让新进教师无所适从。

3.教师培训效用低下

当前不少地方高校以高端拔尖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引进为主要关注点,一味地追求国家级、省级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增加情况,整体队伍结构、师资素养往往处于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边缘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地方高校缺乏系统化、针对性、分类别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培训的随意性、任意性、临时性较强,更别说学用结合、实践锻炼,且没有长效性、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和保障机制,致使培训效果低、人职不匹配、人未尽其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与极度浪费。具体而言,表现为专业发展活动多以被动的专家理论讲授为主,忽略教学情境和教师作为实践者的能动性,缺乏对教师反思的专业引导和支持。[8]

4.教师评价体系欠缺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保障,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保证。[9]地方高校出于高水平建设、操作性评价考虑,往往偏重评价论文、课题、服务等情况,对教师教学工作量仅赋予基本分值或较低分值,对教学质量的考评更是少之又少。很少有高校把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合作、教学情意等关系绩效进行评价,且这些质性评价在教师综合评价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大。[10]这种偏倚科研成果、忽视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尤其是没有针对教学、科研、服务为主型教师设计发展通途,则容易造成人力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极易破坏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此外,高校对教师的人文性激励缺失,使得部分教师对院校缺乏归属感及认同感。[11]

三、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地方高校高水平建设、应用型转型、内涵式发展等过程中,促进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性、深入性进行探索实践。以此为指导,要立足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增强专业发展意识、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1.增强专业发展意识

地方高校应当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破解教师发展意识淡薄、专业能力较弱等问题。一是提升专业认同。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对发挥教师主体意识的作用具有重要性。[1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我专业认同,以此为内驱力确定终身职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发展主体性、工作热情度、社会责任感等。二是强化师德建设。教师所有的专业发展都是基于道德发展,师德建设时营造良好师德师风、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13]师德建设作为“首要内容”,贯穿于教师入职、聘岗、培养、考评全过程,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包括道德规范、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监督管理等。三是营造良好环境。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对教师专业发展既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又有持续稳定的保障功能。要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团队、激励、保障等层面出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发展氛围。

2.提升专业综合素质

发展理念国际化、发展方式合作化等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为加强国际交流、提升教师素质创设了良好条件。一是引进优秀人才。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准确把握教师专业需求,精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适度引进企业实践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加快提升教师国际化、博士化水平,进一步做好“传帮带”工作,建设一支多元化、可持续的师资队伍。二是重视知识积累。处在知识更迭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既要永葆掌握理论前沿知识,又要根据行业变化形势熟知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的反思探究、改革研究,不断健全、优化知识结构。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发展理念国际化、发展方式合作化等特点,对地方高校教师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地方高校要坚持“走出去”战略,通过参观考察、访学留学、参加会议、专题研讨、项目交流,以及针对不同学科教师采取对口合作等方式,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国门、提升水平。

3.完善培养培训机制

发展方式合作化、培训内容立体化等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为地方高校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指明了方向,可进一步改善教师培训效用低下等问题。一是设立专门机构。地方高校应当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教师发展机构,系统化进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分类化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服务技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引进轻培养”等发展瓶颈。二是健全培养体系。地方高校要秉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类别、学科等特点,建立健全境外访学、岗前培训、业务提升、担任专家等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学校层面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引进优势教育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提供平台与机会;学院、系所层面要针对各学科特点及其趋势,有目标、有计划加强国际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设条件。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多元化等特点和教师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客观上需要地方高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健全考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注重过程评价。地方高校要根据形势变化与实际需要,面向教师专业发展设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结合目标任务、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评价标准与体系,确保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改革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强调多元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应当设计差异化、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在落实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学达标“一票否决制”的前提下,根据学科性质、课程性质、教师类别,制定多样化、科学性的评价体系,激发各级各类人才的潜能与活力。三是进行系统评价。评价主体上,由学生、同事、领导、专家对教师进行分指标评价,克服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限性;评价方法上,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随机走访、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客观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以此为导向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结论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问题、路径的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化、独特性工程,具有发展理念国际化、发展方式合作化、培训内容立体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这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透视与路径选择提供了基本方向。

(2)教师发展意识淡薄、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教师培训效用低下、教师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既制约着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也对地方高校高水平建设、应用型转型、内涵式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3)地方高校应当立足自身发展定位及教师队伍实际,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从增强专业发展意识、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藉此加快促进地方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培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