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内容

2021-03-08彭兰晔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彭兰晔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未来勾画了理想蓝图,其理论的构建是全方位、多视角的,表明了中国追求共同繁荣发展的鲜明愿望。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走向全球事务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与精髓。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首次在国际场合阐释“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距今七年过去了,经过时间的锤炼与实践的检验,一整套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话语体系已雏形初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源起于人类全球性问题和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之中。该理念创新式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思想,是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念、创新全球治理方案的典范。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待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不仅是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进程深刻洞察而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理论贡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对中华传统文明“和合”理念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明中内含丰富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基因”,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未曾中断过,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以及融入国际事务方面,这份东方智慧都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宏大视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的治理理念,承载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历史逻辑。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展“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专题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1]。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传统文明中“世界大同”“和合共生”“天人合一”等理念,都体现了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和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华传统观念中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在传统文明中,“天下”这一概念,作为中国古代世界观的构成重要部分,蕴藏深厚的政治性及文化价值。儒家思想中崇尚“和为贵”,这不仅是儒学所倡导的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同样也适用于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相处之道,和谐思想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传统,是推进建设持久和平的美好世界的需要。如老子先生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世间万物皆有相反和相成的两面性,只有相互融通、相互平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才是适合万物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环境。

“中国传统文明追崇‘和’,亦强调‘合’。”[3]“和”意为和平,而“合”意为合作,“合”系“和”的充要条件,没有“合”,则“和”也无从谈起。中华民族经历了战争和一系列磨难,从受尽屈辱到独立,从“站起来”到日益强盛,中国人民切身体会和平的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则从未偏离、从未动摇,这是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碰撞得出的真理真知。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文化传承至今,为当代中国开展对外交往的活动留下珍贵的思想财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建国以来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进而明确的外交新主张,这一理念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不守旧、不僵化,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

(二)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式继承与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每一阶段必将产生其特定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呈现也不例外。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观点,一方面对以往的共同体思想进行辩证批判,另一方面从“人”本身及其生存境遇出发,阐述了追求“自由人联合体”的最终目标。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正是不断超越旧“共同体”、迈进新的“共同体”的过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取向一脉相连,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践行形式。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对“共同体”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定义和系统阐述,但其围绕“现实的人”的发展境况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中,“共同体”这一概念融贯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思考。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共同体”的形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演进的,以“自然共同体”为起点向现代社会的“虚幻共同体”过渡,并最终迈向“真正共同体”的理想状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私有制和人的异化将被彻底消除、阶级也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将有机会各尽所能,从而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人及其社会生活本质这一问题上,与以往传统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立足现实的人,并将现实的个人置于所处具体历史阶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和中,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无时无刻不发生着联系,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然而社会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资本主义政治国家归结为“虚幻共同体”,他指出,“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4],使得“自然共同体”蜕变为“虚幻共同体”,伴随阶级对立、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其“虚假性”本质暴露无疑。《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以论证“两个必然”基本原理为发端,指出“自由人联合体”将会是人类社会未来的趋向,这种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才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人的生活及其本质为纽带,从根本上超越国家、民族的界线思维,是聚焦人类社会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际应用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想蓝图围绕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而诞生,是基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现状所提出的可行性路径,但是需要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共同合作方能实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多向度概念,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纵深发展的趋势下,人类社会发展地域性的局限被大大削弱,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愈发呈现共同性和公共性的特性。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坚持问题导向,整合国际社会各个领域中存在的瓶颈或问题,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路径。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国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挑战,这一开创性的价值导向旨在破解时代发展难题、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未来朝向更加光明的道路前进。

(一)经济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及全球治理机制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利益愈发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5]经济全球化浪潮使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争夺、国家间的贸易冲突等,干扰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旨在通过经济合作模式进而推动世界经济良性发展的新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是坚持开放、包容、平等的原则,引导世界经济健康运行,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人民。

(二)政治命运共同体

当前国际社会向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也不乏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现象导致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6]。在各类外交活动和国际事务中,中国一以贯之秉持平等相待的态度,致力于营造合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更加公平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此同时,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也在积极发展周边友好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伙伴关系,坚持义利并举,全面提升“共同体”的感召力和引领力。

(三)文化命运共同体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7]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烙印,如何绕过文化隔阂、妥善处理阻碍文明对话与交流的不利因素是重大时代课题。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从未出现断层并经久不衰,离不开与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融合。在承认且理性对待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坚持互尊互鉴、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文化层面实现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提供指引。

(四)生态命运共同体

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存在的基本前提,而生态则是生命存在之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必要条件。生态系统不分疆域、是不可割裂的,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生态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是全人类永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曾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利益。近年来,生态问题已经在国际社会得到普遍关注。基于此,习近平主席呼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8]生态问题足以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连环效应,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民生福祉,建构生态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生态失衡问题的迫切需要。

(五)安全命运共同体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战争没有从人类社会彻底消失。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地缘冲突、军事结盟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一系列复杂化、多样化的安全威胁,传统的安全治理体系已经难以应对,中国一直在积极寻求国际安全治理的新思路。“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9],建立新的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全方位推进世界安全和稳定是共建“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六)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此次中国作为最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国家,不仅集全国之力统筹各方面资源和优势力量支持战疫一线,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引领全国人民共同战疫情,同时也及时向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分享抗疫经验和诊疗知识。一直以来,中国始终支持并积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的工作,力所能及为他国尤其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和医疗专家援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团结合作、守望相助,才能不断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新事业,共谋人类福祉。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格局,是“为解决实际面临的挑战而贡献的中国倡议”[10],是基于当前世情开辟的迈向“真正共同体”的可行现实路径。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命运紧密相连、利益互联互通,当风险与挑战来临时,“独善其身”“事不关己”终将“损人不利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蕴含中国文化优秀基因,始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思考。在理论上,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基本主张,为赢得人类社会“共同利益”价值诉求注入崭新视角;在现实上,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理念、新担当,对增进人类福祉、开拓共赢新局势都具有深远价值。

三、结语

风险和挑战伴随人类社会前行的步伐,国际社会在一次次应对风险挑战中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越来越成为共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理念,更是现实。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不可逆的趋势下,国际社会的利益纽带相互依存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的历史必然。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