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背景下高职院校跨文化传播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21-03-08刘淑容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研学跨文化

刘淑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一、研学旅行

广义而言,研学旅行是以“学习、求知”为目的的旅行活动。研学旅行者短暂离开常住地,亲身体验异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现状,获得新知。从高等教育层面而言,研学旅行一般是指师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形成探究意识、规划实践过程、实现研究目标。因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专业所学理论高度结合实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创新改革实践育人机制的常见形式。

(一)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研学旅行以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休闲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指的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一种遵守自然秩序、尊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观念。生活教育理论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层面探索了研学旅行,指出了教育应当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受教育者通过和生活互动,在体验中习得生活技能和提高个体素养。休闲教育理论赋予现有的教育模式崭新的教学时间利用改革理念,“休闲”即人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休闲教育”使受教育者善于合理利用空闲时间,其成功标准是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过程的学习属性和一定的乐趣。[2]

基于上述理论发展而来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及实践的探究性。[3]

首先,作为研学旅行主体的受教育者,既是研学旅行的亲历者,又是具体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在导师的引导下自主规划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实现路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和软性能力的提高。[4]其次,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受教育者可根据个人学习诉求和兴趣自主选择实践内容,规划实践进程,因此研学旅行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此外,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众多在课堂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未知问题,需要利用所学探究解决方法,总结方法论,因此研学旅行兼具使受教育者“温故”和“知新”的功能。

(二)研学旅行的实践应用价值

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过程被持续高度关注的战略性问题,是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5]江苏大学管理学院肖建国曾在2017年明确提出四项“实践育人”的关键点,分别是“注重价值引领”“注重内容凝练”“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多维主体的协同联动”。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科学设计和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切实提高实践育人质量,是我国高校不断探索的方向。

学界认为,实践育人机制普遍适用的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三点:搭建专业技能平台、开展多样精品活动及强化全员参与意识。研学旅行作为实践育人机制的实现途径之一,在旨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中,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文科的教学改革,其创新应用模式尚未完善,因此,探索如何能够创新融入实践育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改革

(一)高职教育跨文化传播课程现状

就“实践育人”的应用概况而言,目前众多高校侧重将这种教育机制应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工科专业实践,在以跨文化传播课程为代表的应用型文科教学中,“实践育人”的创新力度较薄弱,需要整合多资源、多渠道协同推进。

跨文化传播课程往往作为语言类专业或涉外专业的辅助或拓展课程,存在于高职教育机制中。通常围绕语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话题与案例,采用丰富多样的情景课堂活动,目标是在提高学生外语语用能力的同时,深化其对区域情况、文化观念的认识,增强其在对外交流中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仅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多元文化语境的开放包容心态,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文化传播技能。学者王延雪进一步指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涉及交际者的语言知识能力,还涉及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行为能力、关系能力等方面。[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能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跨文化传播课程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就高职院校跨文化传播课程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以下特征和不足:课程教学往往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不足,存在明显的“教在课堂”和“学在课堂”瓶颈;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记忆任务的完成,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发挥作用;[7]而且因为缺乏跨文化情景构建和应用场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课程中,改革实践育人的手段、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要把实践育人贯穿到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储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多元文化素养,提高移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着力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研学旅行的应用途径

跨文化传播课程不应作为应用型语言类课程的辅助存在于教学育人体系,而应作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充分构建跨文化传播应用情境、锻炼学生语言和文化运用能力的新平台。总体而言,研学旅行融入跨文化传播课程改革应当遵循“顶层设计创新化”“实践过程自主开放化”“评估标准科学化”三原则,逐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创新实践育人机制。

1.顶层设计创新化

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课程中,研学旅行通常是基于和国外院校、国际公益组织及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建立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跨国校级交流、跨国企业参观、国际志愿与支援等形式。在规划研学旅行时,需要多维度综合评估规划的合理性和创新性。从教学角度,需要考量研学旅行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过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体系;从受教育者角度,需要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式,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诉求和情感性需求;从实践育人机制角度,研学旅行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实践所拥有的“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立体教育效果[8],而且要对现有培养机制有革新、启迪的效果。

2.实践过程自主开放化

研学旅行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导师的引导性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学习目标、项目选择和设计、团队构成、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等,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作为研学旅行的引导者,导师旨在优化学生的体验。导师应该充分利用“听、观、触、演、感”全方位立体化、不同模式进行教育。[1]具体表现为:导师或当地专家进行趣味化讲解,带领学生近距离观看和接触,学生以角色扮演或其他情境化的方式体验,产生感知和感悟,互相分享和交流。

3.评估标准科学化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跨文化传播课程的研学旅行部分综合了“教学”的严谨性和强目的性与“旅行”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在对实践效果的评估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理论运用能力的锻炼,还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应变能力等软性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对于研学旅行的效果评估体系可分为实践前、实践中和实践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践前)着重把握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考察设计与规划能力;第二阶段(实践中)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遇到突发事件的灵活运用能力;第三阶段(实践后),评估重心不仅在于专业能力的增强效果,还在于学生的总结与反思思维强化程度。

三、研学旅行与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课程体系全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意味着德育全面融入专业教学,是近年来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重要成果。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9]

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首先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理念,充分发掘教学体系的价值;其次,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尤其是面对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并立的开放环境,急需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后,需要实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充分发挥思政的引领作用,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正面影响受教育者。

“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不但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机遇,而且对推动跨文化交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面临“课程思政”的改革需求,研学旅行成为应用型文科教学,尤其是跨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跨文化类专业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多元的社会思想以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的西方价值体系。传统的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情景构建和单向的文化价值观念传播,不利于受教育者体验差异并且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潜移默化地正面影响受教育者,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体验并辩证对待不同文化价值,而非强行灌输思想观念。研学旅行应顺应教育的基本规律,突出受教育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实践中获取新知。在研学旅行的背景下,提高学生核心文化素养,培育学生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以“课程思政”为理论指导,创新应用研学旅行,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是学界不断探索的方向。追根溯源,教育应以人为本,把受教育者的诉求、教育体验和教育成果放在首位。研学旅行是教育领域创新的阶段性成果,顺应教育和自然的根本规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创新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全面提升的可行模式,促进育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研学跨文化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研学之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