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021-03-08赵艺苑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孔子人生

赵艺苑

孔子由一个好学者,继而跻身为成功的学习者、伟大的教育家,他所秉持的学习观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孔子把学习当作人生重大主题,贯穿于他的教学始终,《孔子集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足以说明他对学习的态度,“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惮也,族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1]!”孔子对学习的看重可见一斑。系统阐述孔子的学习观可使我们对“学习”命题有更加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孔子的学习观对于当代社会养成人人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对于当代大学生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培养堪当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大有裨益。

一、为何学习:快乐人生的获得手段

《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论而成,开篇首章,大有深意。《学而》为起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蕴含着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追求高品质的快乐人生。孔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刻板、严肃而无趣,相反,他把快乐看作人生的重要目的,《论语》里记载他“燕居”在家时,总能保持一种“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快乐状态,这种快乐并非是物质基础上的肤浅之乐,而是更有意义的“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物质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对孔子来说,“虽执鞭之士,吾也为之”,但如不可求,孔子决不违心而从其所好。因为孔子认为,物质财富不是快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物质条件艰苦仍能够保持快乐则是一种人生境界。他曾赞叹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并且也曾自我陶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强调“好知之不如乐知之”的态度,不仅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更说明了“乐”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孔子说他“十五而志于学”,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标志,从小就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志),并且确立了人生目标与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志于学)。熊十力先生对此曾大为感慨,他针对废名对“耳顺”“从心”的理解,认为今人的问题不在年长,而是年少没有立志,我们所志何学,我们又何曾志学,因此,我们从小都是失学之[2]。由此,好学成为孔子人格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并不断丰富着他独特的人格。他赞美自己“好学”时毫不避讳,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笃定的语气中显出一种真诚的可爱。

为何如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相信自己“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他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对于个体来说,成长都要通过学习来实现,个体的事功也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人都是在“困学”“困知”这样艰苦力学的基础上实现进步的,南宋学者王应麟就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困学纪闻》,明代思想家罗钦顺也把著作命名为《困知记》,现代中国哲学史学家赵纪彬也把自己的论文命名为《困知录》。

孔子指明了不学习的害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任何一种好的品质,如“仁、智、信、直、勇、刚”,都有向相反方向转变的可能,即正反相生,如果不加强学习,这种可能性就会成为现实性,就以上“六言”来说,其“六弊”也很明显。由于人性的无限可能性及知识的无穷性,终生学习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孔子用一生的实践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终生学习。

二、为谁而学:自我实现的根本路径

许多人在学问道路上没有善终,都是因为选择错误的出发点而难以回头。孔子尊崇古人,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如黄钟大吕一直警省着我们。“为己”的出发点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为人”,仅仅是为了沽名钓誉。汉代范晔很好地解释了“为己”与“为人”,一者是“因心以会道”,一者是“凭誉以显扬”。张世英先生也曾深刻地指出,人总是“被抛入”一种入世状态中,有意无意地要按照外在的标准和并非本己的意志行事,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喜怒哀乐都是取决于他者,而非取决于自己[3]。海德格尔把这种状态叫作“沉沦”,“沉沦”的状态是非本真的状态;反之,摆脱“沉沦”,不受束缚,才是返回“本真”状态[4]。

孔子是好古之人,他曾自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在《孔子集语》里也记载了他“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人生偏好。为什么他对古人偏爱,因为他相信“告诸往而知来者”。在世风日下的当时,他内心有一种美好期待,即通过非革命的方式来恢复优良传统。为此,他耗尽毕生之力,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通过整理三代文献,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确立中华民族的道统和法统,来实现他心中“天下大同”的伟大梦想。

孔子反对学习上的华而不实,认为学习就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以致其道”甚至“守死善道”,他十分厌恶“苗而不秀者”和“秀而不实者”。对于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心里面十分清楚,是“仁者、智者与勇者”。这样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在精神层面而言,需要达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境界;在事功层面,要达到 “苛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境界。

三、学习什么:文行忠信的人生哲学

孔子主张博学而不拘泥于具体学科,他的弟子颜回曾称颂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于“礼、乐、射、御、书、数”无所不学,通过学习为人生做一种无限可能的准备,乐学活用、触类旁通,饱含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关怀。《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加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阳货》亦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还教导儿子伯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成为通识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与践行者。

孔子认为学习目的包括三者:修身、处人、行事,三者是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荀子谓之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修身的根本在于做一个仁人,人生的终极走向是求仁得仁,“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通过学习来提高修养,在待人时不迁怒于人,在处事时不犯重过,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好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文、行、忠、信” 四教,“文”是一切学术文化知识,“行”是做事的能力,“忠”“信”是内在心性与品质。“四教”就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走向素质教育的最简洁阐述。诚如朱子所言:“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四、如何学习:学思习行的辩证统一

孔子强调,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知识。《学而》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的弟子子夏也为此做佐证,“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就是说,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是一种学习,这并不是否定读书的重要性,相反,读书是不可缺省的。他教导弟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对于士来说就是学问的准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则告诉我们,学问的道路漫长,要耐得住寂寞;做学问要放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在孔子眼里,学习是学、思、习、行的辩证统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博学的基础上善于发问,这才是做学问,而发问并不是不切实际,而是要在“能取近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他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是胡思,不思而学是空学,这就是学与思的统一。《里仁》里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齐与自省并重的学习之路。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推崇温故法。《为政》里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此种学习的重要性,近人杨树达曾有专文《温故知新说》,强调“温故而知新者,先温故而后知新也。优游涵泳于故业之中,而新知忽涌焉,其新出乎故,故为可信也,此非揠苗助长者所能有也[5]。”孔子同时主张敏而好学,时时保持求知的急切欲望,“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对求知欲的生动描写,此外《八佾》里“子入太庙,每事问”的记载,不仅描述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同时也描述了其敏好而学的风范。

学习并没有什么秘诀,孔子说他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与苏格拉底一样坦承自己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处留意,默默学习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如此说来,“愈是学习,愈觉无知”已是不证自明的真理。

五、当代启示:追求真理的内在责任

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一生的主题,即:活到老,学到老。当代大学生不应当仅仅为了生活才学习,而是让学习成为我们的生活。“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学习带给我们的良好心态与状态。要善于学习“无用”的知识,学习并不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唯一目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应是苟且地活着,更应智慧地活着,更有意义地活着,更快乐地活着,更有尊严地活着,更有责任感地活着。吾道一以贯之,这才是学习真正的用处和收获。

大众化教育、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当代大学生没有理由懈怠,更没有理由推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追求真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责任。真理的发现需要学习,发现真理是为了直道而行,让内心遵从真理召唤,去改造我们的世界,而这一切只有依靠当代有志青年,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此,当代青年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孔子人生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孔子在哪儿
独一无二的你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