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研究
2021-03-08章素芬章丽芬
章素芬 章丽芬
随着《新文科建设宣言》的诞生,高校掀起了新文科建设浪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明确指出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规模大、责任重。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求变、创新发展[1]。
一、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的内涵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覆盖面几乎涵盖了所有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高校新文科建设发展战略赋予大学英语教育新格局、新使命。大学英语教育如何服务于国家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主动求变、创新发展,首先必须明确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要求。
新文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指的是对传统文科专业进行交叉重组,并融入新技术学习手段,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从其概念内涵角度,有些学者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3]。刘建军教授认为当前新文科的建设必须要在“新学科”的总体推进下进行。“新文科”与其他“新学科”一样,都应该是应对时代挑战而进行学科改革以及重新构建其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的产物[4]。蔡基刚教授也指出学科的前身是知识体系,大学要成为一门学科首先要具有专业属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将大学定义为一门核心通识课程否定了公共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新外语必须有新的理念、结构和体系。新理念要求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语言服务。新结构和体系要求新外语必须是真正学科交叉,增加其专业性[5]。
可见,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是大学英语新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而学科交叉融合是重构大学英语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方法。
二、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大学英语新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构建
跨学科教育是大学英语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学者李佩宁指出真正的跨学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6]。大学英语新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跨学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笔者赞同蔡基刚教授指出的专门用途外语(ESP)才是一门学科,是新外语的改革出路。大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满足工具性需求,包括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需求。专门用途英语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学习和研究需求,却很难契合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需求。跨文化交流要求学生对于本国和他国的文化、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等人文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整体需求是大概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同时仍然需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融合人文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教育。刘晶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从学生需求的视角调查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需求倾向,发现文科专业学生的总体需求高于理科专业学生,大一学生均高于大二学生,同时学生对于东方文明需求程度高于西方文明,对历史学需求程度最高。基于此,刘晶提出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专业特点,调整跨学科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的比例[7]。笔者认为这些数据调查结果对于大学英语新学科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而其提出的专业通识教育从概念上看,与专门用途英语是有区别的。刘晶认为专业通识教育是在通识教育中融入自然科学等元素的教育,显然是基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并没有专业性可言,不能满足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游离于专业培养目标之外的教学定位。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新学科课程体系应该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两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在大一学年开设,从满足学生跨文化交流需求出发,融合东西方文化、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知识。专门用途英语在大二学年开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需求,研究各专业英语语言的独特研究范式等。
三、推动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启示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却始终未能摆脱大学英语一直被质疑或消减课甚至被取消的命运。在新文科建设浪潮中,如何真正推动大学英语跨学科发展,摆脱鸡肋性通识课程的地位,我们需要厘清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存在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首先,课程体系的确立。目前,大学英语被普遍定义为一门通识核心课程,践行“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学校从制度与管理层面统一于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大学英语的学科地位。从制度上认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明确大一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和跨学科知识结构,并根据学校具体实际确立大二专门用途英语的开设门类、教学目标、师资调配等。确保教学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英语跨学科教学制度化、合法化、有序化,而不是英语教师自发地随意性地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管理保障机制,推动英语跨学科教育的真正落实及深化。
其次,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的确立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长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大多强调的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原因。大学英语的跨学科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保证改革服务于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大一英语通识教育课除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外,应交叉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结构。可以把涵盖东西方文明、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法律、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粒度细化为“主题”或“元素”嵌入大一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完善配套教材的编写。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研究英语在特定专业和行业中的语篇结构、修辞特征、句法结构等。如有的学者提议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能够理解相关专业产品说明书、对相关专业问题进行表述与描述、能够用英语进行业务沟通等[8]。因此,可以采用语料库为主要研究方法和工具,开发、完善特定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
再次,师资队伍的建设。英语跨学科教育对英语教师的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郭金秀指出教师应具备知识更新能力、跨学科拓展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以适应“一人多课、多人一课”的教学格局[9]。其提出的“一人多课、多人一课”格局与英语学科“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如孙有中指出的:外语类教师“能力赤字”问题严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定位是从事语言教学的外语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差[10]。同时,英语教师的跨学科拓展能力有限,通识教育教学的广度不够、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深度不够,满足“一人多课”的教学格局难度系数大。因此,要实现大学英语真正的跨学科教育需要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加强英语教师与关联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优化师资结构,建设跨学科教师团队。同时,教师发展部门应统筹规划好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创造各种国内外、校内外培训学习条件,打造一批满足校本需求的跨学科外语教师队伍。
最后,跨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鉴于我国教育采用高中文、理分科模式,大学则进行专业学习,因此,目前我国大学所培养的人才远远脱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加之我国大学的跨学科教育起步晚,在跨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远远滞后。学校应在制度保障下给予各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教育教学的自主权,优化校内教师组织结构,可以有效促进英语与交叉学科间的交流,从而优化英语与关联学科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保障英语跨学科教育的支撑度。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内涵要求大学英语跨学科发展势在必行。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理念下,大学英语新学科建设必须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针对教学服务于学生跨文化交流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构建“大一英语通识教育课”+“大二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和对应的课程新知识结构体系。学校应在制度、管理层面为跨学科教育创造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条件支撑,给予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自主选择权,优化师资队伍组织结构,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服务教师跨学科学习、交流需求,构建跨学科资源共享平台等,保障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的真正落实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