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2021-03-08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传统

郭 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不同场合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积淀和发展,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滋养着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也是现代化发展的珍贵历史文化宝藏[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人们开始重视对利益的追求,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上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思想困惑、价值迷失。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信仰迷失的问题,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民为本,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和谐理念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高度一致。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倡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不仅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也日益侵蚀、颠覆民族国家的文化边界,从而使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扩散成为可能。西方文化的本质是同一性的,它不追求“和而不同”,不能忍受“物之不齐”,它内在的具有按照自己的样子来同一化改造其他文化、消除文化多样性的暴力倾向。对于本土化的民族文化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它既带来了交流和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也对民族文化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新时代,在坚持文化共存、文化交流基础上,如何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和独立、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殖民,已经是非西方国家都亟待解决、亟待克服的严峻挑战。中国历史上多次经历外来文化的传入甚至大规模入侵,但是,我们都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强护卫,不仅维护了自身的文化独立性,而且对外来文化实现了为我所用、包容融合,促进了自身的创新性发展。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曾对本土宗教和封建统治构成威胁,许多文人非常忧虑佛教会冲击中国文化正统,主张要辟佛。不过,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教并没有取代中国文化正统,而是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吸收、所借鉴,融合创造出了以禅宗、净土宗等为代表的本土化的中国佛教。再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这种不堪忍受的现实,主张彻底抛弃封建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但是,历史最终证明,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获得民族解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西方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如何能够既保持交流开放,又有效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性,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智慧,再一次历史地成为我们的选择。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法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德治国、天下为公、美美与共、和谐万邦、兼济天下等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文性特点,主张以“人”为核心,认为人是“万物之本”,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这与“以人民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高度吻合。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对于加强民生保障、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对于引导个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其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4],主张“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5],这些思想为当前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

(二)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传统文化观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拥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但在一些文化中传承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我们应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是否有民意基础,是一种文化能否传承下去的内在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不断传承发展,始终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发挥高等院校主阵地作用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一,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探索开设“古典诗词鉴赏”“中华茶礼仪”等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大学生通识课,夯实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让青年学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形成课内课外有机衔接、互相增益的新课堂,通过“参与式”学习、“浸入式”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第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校园环境整体布局,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师生时刻感受到高雅的文化品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二)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生力军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是大有作为的“强国一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理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发挥重要作用[6]。第一,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通过自觉地学习了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崇洋媚外的思想,同时,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剔除带有时代局限性的内容,充分发掘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成分。第二,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95后、00后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是一种正在远去的乡愁,往往只知其名而难见其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阅读古代经典、听取文化讲座、体验民俗活动等。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全方位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就能久久为功。第三,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媒体的使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更快速、形式更灵活,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力也更广、更深。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引领者,理应承担起利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实现新媒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

(三)发挥社会各部门主体作用

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7]。第一,“打捞”文化宝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滋养文艺创作。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汲取养分,推出一系列经典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第二,“文化+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积极运用5G、VR等现代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既传统又时尚,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回归大众生活。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生产生活。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来参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街道社区开展“中医义诊”“写春联”“包粽子”等便民、利民活动,在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大众消费场所,开设“大众茶馆”,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深得人心。传统文化要想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要发挥好社会的主体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不断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