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蓬莱意象的艺术功能及探源
2021-03-08李鲜兰
李鲜兰
中国古代历史的神魔题材小说并不在多数,其中能够在艺术造诣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更是少之又少,被人们熟知的佳作仅有《西游记》《封神榜》等,清代是这类小说相对高产的时代,《镜花缘》就诞生于这个时代[1]。《镜花缘》作者李汝珍一生固守本心,从未向权贵低头,因此,虽然身为文人,也参加过科考,却未能在官场一展身手。《镜花缘》的创作前后历经三十三载,成书之时尚未完成他著作二百回的夙愿,仅仅完成了一百回。但是这一百回却也记载了丰富、奇特、引人入胜的内容,加上他幽默风趣、辛辣讽刺的创作特质,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部著作的一百回内容当中,前五十回记述了唐敖等人四处游历并帮助寻找唐小山父亲的玄妙见闻。后五十回则以武则天开天考为背景,描绘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女子形象。在这部作品当中,蓬莱表面上看似是唐敖等人偶遇的一座小岛,同时也是仙女们居住的“仙山”,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上,还是在表达唐敖等文人落魄后的精神归所寄托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镜花缘》中蓬莱仙境的艺术功能
(一)蓬莱仙境奠定了《镜花缘》创作的艺术基调——人间天堂
在现代的中国地图当中,蓬莱是真实存在的岛屿,它的存在似乎不再神秘莫测,这是基于人类航海技术的发展与版图描绘的精准度,但对于古代人而言“蓬莱”从来就是自带仙气的,无论是白居易,还是蒲松龄,都对蓬莱有着虚幻、缥缈、亦真亦幻的描写,许多神仙故事也都以此为背景铺陈开来。在《镜花缘》中,蓬莱仙境的出现与以往有些不同,作者将蓬莱作为了一个连通的轨道,能够打破人间与仙界的隔阂。当时,许多人崇尚修仙,认为成仙是最好的归途,但是究竟人如何成仙?成仙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成仙后居住在哪里?等等这些类似的问题都未可知,一切都基于幻想。在《镜花缘》中,李汝珍就为蓬莱打造了这样的图景:蓬莱为天下名山之一,最初由王母居住,后来汇聚了众多的仙子,平日里到处都是仙子的欢声笑语[2]。在蓬莱这座仙山之上,到处是常年盛开的鲜花,四季常青的绿草,还有举目望去数之不尽的各种奇特植物,令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而这座蓬莱仙山是位于人间的,并不在天上。是由司花仙子安排在人间的,为了让天下所有的花仙能够聚集于此。在描述的过程中,无论是这里居住的仙子,还是先人的居所和洞府,虽不在天上,却恍如在天界一般。这就从塑造上将天上的生活和居住场所搬到了人间,仿佛在人间打造了一个天堂。由此可见,整部作品先声夺人地将“蓬莱”定义为一处不在天上,胜在天上的人间仙境,让蓬莱的最初艺术基调由此形成,成为了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二)蓬莱仙境建立起《镜花缘》的故事全景——与世隔绝
如果说李汝珍在创作之初就奠定了蓬莱人间仙境的总体基调,那么最初的描绘也只近似于总体印象植入,并没有全然揭开蓬莱仙境的神秘面纱,反而是仿若为少女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紧接着,李汝珍借由唐敖等一行人探寻蓬莱岛的路线,一点点剥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唐敖此时仿佛成为了读者的眼睛,带领着众读者探寻蓬莱全景的奥秘。随着唐敖对蓬莱探寻的逐步深入,一幕幕恍如仙境的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越是走入深处,越是感受到与世隔绝的神秘气息,犹如即将踏入仙境一般。随后,唐小山为寻父踏入蓬莱,更是具象化了人们对蓬莱的认知,不仅对登岛的路线有了具体的描述,还对景色差异进行了细腻深入地描绘,仿佛用工笔画细腻描绘着仙境的盛景,玉洞、琼池、瑶台、金殿,这些都曾是在故事当中才有的神仙配置,在一步步的揭秘当中,就赫然出现在唐小山的眼前,也映入了读者的眼帘。然而,这样的场景藏在海的尽头,在常人无法触及的虚无缥缈之中,这看似向世人敞开的人间仙境,实际上并不容易找寻,更不容易融入其中,将这种在人间又恍如隔世的缥缈虚幻感凸显了出来,营造出令读者痴迷向往,却又无处可寻的与世隔绝之感。
(三)蓬莱仙境在《镜花缘》中的象征意义——精神寄托
在《镜花缘》当中,蓬莱仙境的存在一方面承托起故事架构,为故事的发生提供背景,另一方面它也为在当时社会当中为深受科举考试迫害,无处施展抱负的文人提供了避风港和精神寄托。从李汝珍所处的时期来看,科举考试是文人出人头地、报效祖国的必由之路,寒窗数载只为金榜题名,但天不遂人愿的事情总是大多数。大部分的文人在当时的科举考试当中难以施展抱负,即便在少数步入官场的文人之中,也有许多不善逢迎谄媚,不懂阿谀奉承的硬骨头,他们往往陷入深深的纠结和自责当中。李汝珍本人就不屑于参与这种勾心斗角的权谋逢迎,因此他一生清贫,未能得志。因此在他笔下,蓬莱仙境更像是一种“避世”思想的体现。在当时,许多文人处境堪忧,于是为求得精神寄托开始修仙,正如《镜花缘》当中的主人公唐敖一般。唐敖就是典型的科举接连失利的落魄书生,就连与他一起乘船的船工,早年间也曾经是秀才。唐敖在科举失利后并没有过分表现出自怨自艾或者其他负面的情绪,而是将精神寄托在了修仙之上。他乘船出海,一路上遍寻了各种各样的仙药仙草,具有了常人所不能及的神仙体质,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净化与淬炼。
(四)蓬莱仙境在《镜花缘》中贯穿了故事发展——人物命运
在李汝珍笔下,整个《镜花缘》的故事中,唐敖一行人的行动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探寻从未见过的景象,二是帮助唐小山寻找父亲。在这两个线索当中,蓬莱都担当起了贯穿故事发展,推动人物命运的作用。唐敖一行人在沿途历经多个国家,见证了许多奇怪故事之后,本无归隐之意的唐敖却萌生了归隐之意,此时恰巧遇到了蓬莱,因此他进入蓬莱,从此一去不返。而唐小山之父本就是落魄文人,在落魄后选择了归隐,归隐是许多不得志的文人最终的归宿,唐小山因寻父登上蓬莱。故事一开始就介绍了蓬莱的神秘和虚幻,虽然在人间却居住的都是神仙,从未真正有人登上这仙山。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一行人几经波折,看似在探寻,实则在与命运的波澜斗争;最终到达蓬莱仙山,唐敖与唐小山在蓬莱修仙不返,这既是整个故事的结束,也是人物命运的最好结果。李汝珍选择让两个人修仙不返,既是其对世俗生活的不屑一顾,又是其对世俗生活的一种逃避。蓬莱打通了人间与仙界的通路,让这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落魄书生寻找到了心灵的最终归所,在人间寻求到了解脱。对于《镜花缘》这部看似光怪陆离的历险小说而言,也许最终走入仙境,既是作者所求,也是读者乐意见到的,是对书中人物最好的结局安排。自此,他们不再纠葛与宿命,命运的风暴也在蓬莱仙境得到释然与解脱。
二、《镜花缘》中蓬莱仙境的艺术探源
李汝珍笔下的蓬莱仙境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全然杜撰,而是有着较为可信的源头与依据的,也正因如此,李汝珍对蓬莱的描写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符合读者对于心中既定印象的轮廓,二是拥有可考的历史记载。
蓬莱在现在的地理版图中确实存在,这肯定了它的真实性。据史料记载,蓬莱早在遥远的上古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过的痕迹,到了唐代贞观年间被始设为蓬莱镇,后又在唐神龙年间被提为县。因此到李汝珍所在的清代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统治者对于蓬莱具有管辖权,蓬莱的存在就变得可考可查了。现代读者一般将蓬莱理解为蓬莱区,隶属于山东烟台,地理位置优渥,常年无恶劣天气,虽然临海,却很少受到台风影响。这里常年空气湿度高,能达到65%,空气中常常弥漫着薄薄的水气,因此给人以身处仙境的虚无缥缈之感。这里也的确如众多文人笔下记载的一般,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许多稀有植物,风景宜人,是旅游度假的优质选择。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大家留下了对蓬莱的喜爱之词,最早在《史记》《拾遗记》当中,就有对蓬莱仙境胜似人间仙境的描写。因此,李汝珍笔下的蓬莱仙境就有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加以渲染和描绘,读者自然能够从内心对《镜花缘》所追求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有了认同感和信任感。
蓬莱在《镜花缘》中成为了文人的归隐之所,这既是李汝珍为书中人物寻求的命运归途,也是为自己年过半百的文人生涯寻求的解脱。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所描写的蓬莱仙境之风景,也包含着他个人对于风土民情的实地勘测与体验,据说,他常年居住在海边,就连家中妻子也是当地人,他对蓬莱的描写大抵还基于自身对海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当地的喜爱。从内心来看,他身怀文学抱负,但是在五十岁之前多次考取功名未果,退而寻找到长居海边,游历旅居的生活。这也是他本人对现实生活和科举制度的不满与逃避,有人说书中的唐敖也许就是他本人的一个影射,而笔者在这里更认同于他将自己化身成为了为唐敖掌舵的多九公,一是年纪更为相符,二是身份更为契合,三是生活经历也基本相似。之所以选择了以掌舵船工的身份加入故事当中,似乎也是想要带领广大落魄文人脱离现实的束缚,寻找到蓬莱仙境,超脱尘世的裹挟,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因此,蓬莱不仅仅是唐敖的归所,也是天下千万落魄学子的归所,更是李汝珍一生想去却又未能寻门而入的避世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