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探讨

2021-03-08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哲学中华民族

白 童

作者简介白童(1994—),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国家的文化都因其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点。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不断探索中发现文化发展的规律,建立文化自信对于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归纳

(一)文化自信是什么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自身文明的肯定与自信,我们应该进入到历史语境,感悟文化自信的主体与本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研究文化文明发展及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自信的基础

1.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国家独立与富强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中华文化才会引来全球的目光,也才能走向世界舞台,真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在什么时候,都会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这种珍惜是在国家积贫积弱时的坚守,更是在国家艰难跋涉中的奋力捍卫,具有无比宝贵的精神价值。文运和国运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事业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对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经济的繁荣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化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的进程中,有过许多曲折,先辈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将中华文化逐渐发扬光大。先辈们的经验表明,要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自信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也能够使人民的文化自信得到提高。

2.中华文化不断超越自我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中华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只有跟随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富有活力,才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三)文化自信的哲学内涵

文化的哲学内涵是文化自信的哲学内涵的来源,文化自信与文化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代表着中国文化哲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兵法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马列主义哲学等,如老庄、孔子、墨子、毛泽东等伟大的哲学思想家的理论思想等。文化自信从内容上来看包含了所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文化精神的体现。

二、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

人民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也逐渐提高。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代表着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观,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文化继承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优化中华民族文化,构筑文化自信,使文化能够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三、文化自信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关系

发展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前提与基础是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根和魂作为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以文化自信来维系中华儿女统一的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精神动力。文运和国运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家精神和中华民族之魂,文化事业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对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文化自信能够推动新时代文化的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清晰认识。一个民族在积贫积弱时的文化发展和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时的文化发展有着很大差别,百余年来中国的有志之士们在不断地牺牲和探索中逐渐让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加重视文化发展,先辈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中实现文化重建。中华民族在历经了贫穷和落后之后,逐渐构建起完整的文化观念体系,这种文化观念来源于热爱和传承文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处在重要位置,只有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文学艺术家们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时代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魅力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构建新时代的新文化,既要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之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味地照搬书本,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弘扬传统文化时,要摒弃旧的糟粕思想,汲取优秀部分。创新性地发展时代文化,深入群众内部了解文化需求,建设良好的道德文化风尚,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民的道德自觉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待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需要将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相结合,放在一起考虑,敢于直面现实存在的问题,重视文化的作用,归纳总结我们在文化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到文化发展的规律,让文化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如何实现文化自信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需要有迹可寻,继承传统不能中断,更不能失传。推陈出新的基础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将其精神基因保持住,也要使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需要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要实现文化自信,仅仅依靠传统文化是显然不够的,如果不能够实现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将很难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文化发展要符合时代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自然形成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养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五四运动时,就有很多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应该做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1]。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民仍然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表现。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实现了发展繁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不断地创新,有创造力和富有活力的文化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全盘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不可取的,反对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旧传统和旧观念才是正确的态度。在近现代时期,陈独秀、鲁迅等学者主张的也是反对旧传统中不合理的部分,并非否定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文化中的旧道德、旧思想,如缠足、寡妇不能再嫁之类,无疑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2]。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实现文化自信,从而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

五、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需要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通过和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吸收其优秀的部分,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交流这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机会。历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先进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限。而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是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必要保障,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良好形象。

(二)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力量,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战略重点,这需要人民对国家文化高度的认同和高度的自信。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民对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而我国文化产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是我国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矛盾,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建设,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是国家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人民逐渐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经过历史的验证也表明,只有重视文化建设,吸收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文化,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出其价值。

六、结语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国家独立与富强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举世瞩目时,中华文化才会引来全球的目光,也才能走向世界舞台,文化事业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对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只有跟随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富有活力。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要坚持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文化自信的鼓舞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哲学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菱的哲学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