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文理论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研究
2021-03-08齐媛媛
齐媛媛
一、引言
当前我国在国际舞台中逐渐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国家层面充分意识到向其他国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将此提升到战略层面。文学译介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不仅能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能让他们被中华文化所折服。为此,我国着手建设文学译介工程。尽管文学译介在我国备受关注,却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有些来自于海外知名作家的译著吸引了大量中国读者,中国作家的译著却没有占领海外市场。结合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学者着手对文学译介进行研究与分析,但现有理论成果的指导价值并不强。
二、文学译介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各个国家充分意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甚至将其视作能体现出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文化传播不只是要把中华文化推广到其他国家那么简单,而是不同话语权之间的博弈。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学外译是重要路径,完全有对我国的文学译介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
文学译介虽然也是一种翻译活动,但与其他形式的翻译相比,译者承受着较大的压力,需要同时了解原语、译语的文化背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采用最贴合译文读者需求的方式进行翻译,就是要在译语的文化体系之中与读者一起分析原文的内涵[1]。在这一过程中,互文性是绕不开的话题,要把其他语言、文本等融汇到一起,使不同的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翻译文本最能体现出互文性,在选择互文翻译策略时,一定要分析文学译介怎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找到合适的路径,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基于互文性理论的翻译研究
在对互文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国内外学界保持同步,都是从宏观层面将二者相整合并进行分析,也运用了关联理论、功能对等等理论,并从互文翻译视角出发对如何选择翻译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异化、归化等策略的提出,都是从新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表明了翻译策略如果能与互文性结合到一起,能体现出译者在文化、翻译两个方面的倾向。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原文化对译者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原文化融入译本之中。只要把译文、原文进行对比,就能直观地看出在翻译时译者倾向于译者还是作者。站在文化传播立场上看,译者会努力增强译本的可读性,要想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一定要选择一些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翻译活动不只是要用一种语言取代另一种语言,而要从文化与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交流,译本之中会同时存在着译者与原作者的声音,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能对翻译的本质产生深刻认知,有利于翻译活动的进行。
四、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涉及的互文性
笔者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入手对互文性进行分析,逐一介绍互文性在林语堂翻译作品之中的运用情况。
(一)广义互文性的运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林语堂的英文原作也是一种翻译作品,只是把中国文化当成翻译的内容。1939年,他在巴黎创作了《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介绍了自义和团运动以后北平三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故事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在写这部小说时,林语堂运用的是英文,塑造的每个人物都独具特色,是一部有着浓郁时代特色的小说。从广义上看,互文性不只是要运用语言文字,而是两种文化与风格之间的转换。
《京华烟云》是一部能展现时代特色的小说,以历史发展顺序将一个个小故事串联到一起,却没有让人感到杂乱。林语堂用英文写了这部小说,对特定历史时期之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介绍了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可见,林语堂为西方读者描述了中国的真实情况,这就是这部作品之中最能体现出互文性的内容。蕴含于这部小说之中的互文性,从广义上看就是把多样化的文化融为一体,把文化融入文本之中,使之与时代背景等浑然一体,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之中介绍了不同的人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管从哪一个视角入手进行分析,这部小说都向西方读者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他们了解了真实的近代中国社会[2]。
(二) 狭义互文性的运用
从狭义上看,互文性即为明显互文性,就是指一些能从文字层面上起到引用、参考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均是有迹可循的。Hatim等(1990)把互文性划分为自我引用、文学暗指等类型。在本研究中,对林语堂的英译作品进行了梳理,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 用典
这种类型的互文性,就是指从一些众所周知的传说、成语、典故之中选择可用的内容,以这种方式进行翻译,读者借助于自己熟知的典故等内容,了解原文的内涵。
例:原文:于县官而言,打退堂鼓时最为快哉!
译文:A magistrate order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 and calls it a day- Ah, is this not happiness?
这是一句出自于《不亦快哉》的内容,形象地道出了县官在打鼓退堂时会感受到快乐。通常而言,退堂鼓就是指任务没有完成时就产生了退缩感,封建官吏以这种形式表示退堂。这本是《窦娥冤》中的一个词,在英文之中, "call it a day”为运用率较高的见习语,是指收工、停止的意思,运用这样的习语,林语堂准确地阐述了原文的真正内涵,也运用另外的词语对其进行补充,能让读者了解“打退堂鼓”的真正意思,即封建官吏以这种方式宣告下班,由此了解了中国的案堂文化。
借助于这个例句,我们能进一步感受到用典这种翻译形式的真正内涵,即采用读者熟悉的内容对原语文化进行描述,使读者认知语境之中存在的空白得到补充,让读者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原语文化。
2.注释
从Genette的文本互文分类情况看,其中有一种把下文当成前文本,而图表、注释之类的内容则为派生文本。对林语堂的翻译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到其在运用此类翻译手法时,增加了一定注解,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无限联想,帮助他们消除阅读障碍,使源语文化能得到广泛传播[3]。
例:原文:倩绘一像,挽红丝,携姻缘簿。
译文:A picture, like a red silk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with the marriage book.
原文中用简单的一句话描写了月老形象,手牵红线,也拿着姻缘簿。月老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专门负责指定人间姻缘,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有些情况下,中国人也会用红线指代月老。西方读者却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从未听说过“月老”这个人物,更不理解“红线”为何物,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应翻译,读者在理解时就会产生疑惑。于是,林语堂在括号中对这些内容做出了补充解释,读者在阅读中就能理解“红线”的含义,将其与爱神丘比特建立起联系。林语堂运用这种互文翻译手法,让读者的文化空白得到了填补,对中西文化意象进行对比描述,能给读者带来感性理解,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
3.仿拟
这种互文翻译方式较为典型,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人们熟知的语言表达形式加以仿照,尤其是习语、成语等,以此创造新的表达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之中,并没有过多地运用这种翻译手法,但仅有的几个例子却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例:原文:若作传奇,将其称为“吃粥记”矣。
译文:If make legend, can name"eat congee to remember"carry on.
O. Henry是一位有名的作家,他在英语国家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力,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他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林语堂在这个句子中就是对The Romance of a Busy Broker结构进行模仿,读者只要看到“The Romance of the Congee”这样的话,就会想到O. Henry小说中的内容。这两种内容之间形成了较强的相似性,由此产生了关联,读者就会意识到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记”这样的体裁。所以,这种类型互文翻译手法的运用,能让读者简单轻松地对原文传递的信息产生了解,进而达到文化繁荣、交流的目的[4]。
从广义上看,文化交融是互文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要通过互文性体现出时代因素与对受到其他文本的影响。从狭义上看,互文性只是局限于上述四种形式。如果能合理运用互文翻译,能使读者的认知范围得到拓宽,从整体上对中国文化风貌产生理解,意识也会上升到新高度,而这样的效果并非单纯进行翻译就能产生的。所以,译者要想游刃有余地运用广义互文翻译形式,一定要具备融汇中西的能力。
五、结语
从文学译介视角出发,要想达到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并非一般水平的翻译人员所能达到的,译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把握住不同文化的差异,掌握更为全面的互文性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相似性为基点找到最佳关联,避免出现歧义,也要防止文化元素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