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字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

2021-03-08许舒宁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省略句法范畴

许舒宁 柳 楠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通常从语义下手,学习一个新的词语首先要了解其语义,然后才进一步学习其句法特征。所以,他们对于虚词的学习就相对比较吃力,而介词又是比较特殊的虚词。介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介引”,介词在谓语动词和带有论元角色的体词性成分之间起到“介引”作用,是引进间接题元的主要手段。介词的词义有的已经完全虚化,有的正在虚化但虚化不完全,有的虚化后又回归动词。所以汉语学习者在对介词的理解和使用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从初级班就开始讲授介词“从”的用法,学生能够理解介词“从”是用来介引起点对象的。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发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从”字省略的语言现象。为了方便,例句中的“0”表示该位置的“从”省略了。

(1)0山坡上滚下一个人来。

(2)大家发现,0台阶的砖缝里露出一小丛嫩绿的小草来。

(3)虽然0教室里到食堂并不很远,但是他还是换上了大衣。

(4)食物、饮水、药品,0明天就开始往前运送。

(5)歇一天,把事情都办好,0明天开始新的生活。

为什么这些表示起点的对象前面没有使用介词“从”呢?如果使用介词“从”是不是错了呢?

上述例子中都可以加上介词“从”,因此我们暂且称为句中省略了介词“从”,并且句义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介词在口语使用中的一个特色,但是介词“从”并不是可以随意省略的,很多情况下省略后不能表述完整的句义。

(6)她从头到脚都像个大姑娘。

(7)王经理从董事长那里回来就连连地吸烟。

这两句中,介词“从”就不可以省略。何时可以用“从”,何时不能用“从”,何时又必须用“从”,是什么在制约着“从”的出现呢?这些都让学生感到困惑,学生也无法从教科书中找出明确的标准。很多教师只能含糊其辞,多借语感来作答。介词的隐现问题虽已被一些学者注意到,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全面系统地解释为什么介词会隐现,何种条件下会隐现。很多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介词时,会出现诸多困扰,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无法达到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其实经过我们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读到上面(1)-(5)句子时,都可以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是学生却不敢自己说出这样的句子。张敏(1998)“自然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知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同时,由于心智活动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由于心智本身难以独立地观察到,因此自然语言又是观察人类心智的一个重要窗口[1]。”也就是说学生在读句子时可以判断出句中即使缺少了介词“从”,仍然具有“从+X”的起点语义,是因为外国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与我们相同,所以很容易将其解码。但是编码的过程需要语法规则的介入。而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学到了当需要引入起点对象时需要使用介词“从”,如果所有的“从”都可以省略的话,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从”甚至更多的介词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他们很难说出正确的省略“从”的句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了认知的方法,这也是认知语言学派近些年来兴起的原因。他们认为句法结构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因素共同促动的。那么关于介词“从”可用可不用的原因,以及何时使用的规则,我们不妨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其背后的句法语义动因。

时间和空间位置是人类认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领域。时间和空间位置包括静态位置和动态位置。动态的位置是由静态位置发展而成的,动态位置上的物体在运动轨迹上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起点和终点。在表现形式上,起点可以用“从、向、在”等介词与后面的处所词共同表示。如“北京”本身并不含有以北京为起点的语义,而“从北京”就有了表示起点的语义。这就是介词在语义上的作用,虽然介词本身没有任何语义,但是介词是可以帮助其它词语表示方位语义。所以当一个词想要表现出起点义时,前面加上介词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但是介词并不是唯一的表示起点义的手段,还有其它的方法也可以使没有起点义的词语具有起点义。如齐沪扬(2014)就指出动词或趋向动词加上处所词也可以表示出起点义,如“下楼、出门、离开这一块土地”等。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手段也可以实现起点义,在处所或时间后面加上“以后、开始、起”等。如“我遇到他”本身没有起点义,但“我遇到他开始/以后/起”就有了起点义。此时不需要介词“从”的介引,其本身也可以表示出起点义。表1列出起点的表示方法:

从认知上来看,能够出现“起点义”的领域只有两个:时间变化和空间移动。所以我们暂且把时间范畴中“从”字句的语义特征大致描写为[+时间,+起点,+变化]。将空间范畴中“从”字句的语义特征大致描写为[+空间,+起点,+移动]。我们分别从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去探究“从”字句的语义特征。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去掉“从”之后,句子能否独立成句影响了“从”的使用。为了方便,我们将去掉了“从”的句子记为“Y”。那么“Y”有两种情况:第一,“Y”的句法没有错误,可以独立成句。第二,“Y”出现了句法错误,不能独立成句。下面我们将分别研究以上几种情况。

一、时间范畴中的“从”字句

在时间范畴中单独使用“从”字的句子表示的是时间中的起点,多为有时间起点,没有时间终点的时间范围。也就是说在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动作发生的时间起点,但是没有指出动作何时结束。只有当句中出现“从……到……”“从……以来”等结构时,才可以看到时间终点,可以表示时间段。我们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来观察:首先观察“从”去掉前后,句子是否成立;其次观察“从”去掉前后,句子语义是否发生变化。

(一)可以省略“从”的句子

这种情况可以继续分为两小类:一,去掉“从”以后,语义不发生变化,即Y与“从+Y”语义相同;二,去掉“从”以后,语义发生变化,即Y与“从+Y”语义不同。

1.Y可以独立成句,Y与“从+Y”语义相同

(8)他(从)1998年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该句省略“从”以后,语义不出现变化。这句中出现了时间名词,而且是表示时间点的名词——“1998年开始”,时间词本身就有明确的时间起点义,并且Y中有表示变化的语义特征。所以Y中已经包含了[+时间,+起点,+变化]的语义特征。

(9)他(从)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以后,心中就没得过片刻的安静。

“从+VP”做状语的例子并不多,但都可以省略“从”,省略“从”后语义不变。《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以后”的解释是“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9)中使用“以后”使“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具有起点义。后半句中出现了否定词“没”,在人的认知中因为“有”,才有“无”,所以这也是一种变化语义的引申。因此,这句具有[+时间,+起点,+变化]的语义特征。

2.Y可以独立成句,Y与“从+Y”语义不同

(10a)从2009年,他改变了经营策略。

(10b)2009年,他改变了经营策略。

两句都可以成立,但是去掉“从”之后,“2009年”从一个时间起点,变成一个时间段。所以语义有所改变。我们看到Y中包括[+时间,+变化]的语义特征,缺少了[+起点]的语义特征。因此,省略了介词“从”以后句法虽然成立,但是语义却发生了变化。

(二)不可以省略“从”的句子

(11)那是因为说谎习惯了,她从小就是这样。

(12)他从早到晚跟着他们学种花或养鱼。

(12)句中“小”指的是“小的时候”,这是一个时间词,既可以表示时间点,也可以表示时间段。根据人们的认知经验,评价别人的习惯只能到说话时刻为止,因此(12)句“从小”是指“从小时候到今天为止”的一个时间段。整个句子的语义特征为[+时间,—起点,—变化],这样的语义特征必须出现“从……到……”等句法形式。因此,这种情况下,“从”必须出现。跟可以省略“从”的句子相比较,Y缺少了“起点、变化”的语义特征。

去掉介词“从”以后的句子需要满足句法正确并且语义不变,才可以称为能省略介词“从”。综上,当时间范畴中Y句的语义需要同时具备[+时间,+起点,+变化]三个特征,介词“从”才可以省略。

二、空间范畴中的“从”字句

空间范畴中,“从”字句用来表示空间位置的起点和位置的移动。经过调查分析,在空间范畴中不存在省略了“从”以后句法语义保持不变的句子。因此我们将空间范畴中的“从”字句分为两种情况:一,省略“从”以后,语义不变,句法出现了明显变化;二,不可以省略“从”字,否则句子不成立。

(一)省略“从”字,句法发生变化

经过调查发现,在空间范畴中Y与“从+Y”句法语义相同的情况,只能保证语义基本相同,但是句法发生了明显改变。

(13a)从教室里走出去了一群学生。

(13b)教室里走出去了一群学生。

(14a)从山坡上滚下来一个人。

(14b)山坡上滚下来一个人。

这两句中有没有“从”语义似乎没有任何改变。从认知上来看“里”和“上”是明确的位置标记,此时句中的话题是处所“教室里、山坡上”[2],后面的内容是说明,说明“教室里、山坡上”出现了物质的减少,具有[+减少]的语义特征。无论该句有没有“从”,句子的语义特征都可以描写为[+位置,+起点,+减少]。但是从句法结构上来看,去掉“从”之后,“教室里、山坡上”从状语变成了主语。

(二)不可以省略“从”的句子

(15)一会儿,风从高空呼啸而去。

(16)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他的失望。

以上句中“从”都不可以省略,去掉“从”后句子不成立。(15)句的话题是“风”,说明部分是带有“从”的部分,对于话题“风”来说,在人的认知中“风”一直存在,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消失。Y句具有[+位置,+起点,+位移]的语义特征,但是 “从”字部分都不可以省略。曾有学者认为“从+NP”的句法位置影响了“从”的省略,当“从+NP”在句首时,“从”通常可以省略。我们可以看到(16)句中的“从”是不可以省略的。“他的眼睛里”只表示了位置,不表示起点,也没有物质的减少,Y句的语义特征为[+位置,-起点,-减少,-位移],所以我们考虑[±减少]影响了“从”的出现。

(13c)一群学生从教室里走出去了。

(14c)一个人从山坡上滚下来。

我们试将(13)和(14)句的句法结构调整一下,可以发现话题从处所变成了人,“一群学生”和“一个人”只是发生了位移,并没有减少。所以(13c)和(14c)的Y句语义特征为[+位置,+起点,+位移],因此我们认为[±减少]是“从”是否出现的一个重要语义标志。

我们可以看出在空间范畴中,去掉介词“从”满足句法正确,语义不变,可以称之为省略介词“从”。综上,当时间范畴中Y句的语义需要同时具备[+时间,+起点,+减少]三个特征,介词“从”才可以省略。

三、结语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句子语义特征可以影响“从”的出现。在“从”字句表示时间时,介词“从”省略的语义制约条件为:

句子具有[+时间,+起点,+变化]的语义特征时,“从”可以不出现。当这三种语义特征缺少任意之一时,“从”必须出现。

在“从”字句表示空间时,“从”字省略的语义制约条件为:

句子具有[+位置,+起点,+减少]的语义特征时,“从”可以不出现。当这三种语义特征缺少任意之一时,“从”必须出现。

由于人类认知的共通性,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些比较明显的语义特征,可以以此为依据来选择介词“从”的使用与否。本文还有很多未尽之处,比如在空间范畴中,虽然“从”省略后不影响语义,但是却发生了句法变化,这些深层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3]。

猜你喜欢

省略句法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间的省略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