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审美观的嬗变
2021-03-08罗红玲
罗红玲
在多媒体盛行的当下,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飙升,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在稳定的生产活动及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娱乐中。数字媒介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爆炸式的信息时代不仅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也极大触动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或具体的审美活动。网络提供了五花八门的审美资源,审美奇观也随着人们的感官需求被认知。随即,审美活动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性越来越强烈,而紧扣于互联网活动空间的审美观也逐渐明显,并表现出同传统审美观念迥异的变化。
一、审美对象的病态化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活动,21世纪之下的时代风貌和一些审美风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现是审美对象的病态化,尤其在对两性的审美上,传统的自然、和谐、内外相济、刚柔有别等标准发生逆转或边界模糊。
中国古代的女性审美,侧重强调温婉纯洁的阴柔之美。《诗经·卫风·硕人》中写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仅仅八个字就将女子的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颦一笑都完美地达到所谓的“传神写照”的效果。《国风·陈风·月出》“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在月光的渲染下,更是将女子的“容色之美”“姿态之美”与自然完美融合起来,女子的魅力绽放出来,可以说是“增一分太腴,减一分太瘦”。总之,无论是唐代的“以胖为美”的丰腴美,还是清代的“以纤瘦为美”的轻盈美,都是描写女子和谐、干净以及纯洁。古代的男性审美,不同的时代审美要求也各有千秋,有崇尚孔武有力之力量美的,有对玉树临风津津乐道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孟子笔下的“充实之谓美”,与孔子的文质彬彬不同,孟子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大丈夫品格,突出男性的阳刚力量之美。
西方亦重视审美对象的和谐、匀称。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美就是和谐”[1]。从最先的在音乐中强调和谐发展到建筑、雕塑、“黄金分割”等都讲究比例的和谐之美。米隆的《掷铁饼者》以正在投铁饼的运动员的一个身形,诠释了当时男性追求的一种庄重、健壮以及和谐力量之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商品生产的快速运转,“个人与社会都被极其强有力的刺激剂激发出来;一切都经常的一次次爆发燃烧,一切都奔向广阔的天地。人的精神想竭力的超越自我,飞跃现实造成的障碍。所以诞生了全新的人,具有全新的观点。”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前后,女性皮肤晶莹剔透,肌如白雪,丰腴柔美,匀称和谐才算是美[2],与中国论美相类。简单地说就是富态的女人才是最美的。而男性发达的肌肉,宽肩,厚实的胸膛也同样被迷恋。健康强壮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展现出一种力量美。
人之所以能在东西方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原因正如“人体到处都显示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他的皮肤不像植物那样被一层无生命的外壳遮盖住,血脉流行在全部皮肤表面都可以看出,跳动的、有生命的心好像无处不在,显现为人所特有的生气活跃,生命的扩张。就连皮肤也到处显得是敏感的,显出温柔细腻的肉与血脉的色泽,使画家束手无策[3]。”外表的美和内在的灵魂气质成就生气灌注的整体,因此,古往今来虽有具体标准的差异,但自然、和谐、内外相济成为共通的人体审美理想。
而在互联网时代,审美观念发生转变。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丰腴、匀称和谐的美不再受追捧。男女两性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接受的文化氛围的不同,导致呈现出不同的气质特点,人们改变对以往男女性的外在形象和气质上的严格定义,不再是追求女性的“窈窕淑女”形象,男性的阳刚坚毅形象。
二、审美趣味的庸俗化
叶朗先生曾说过:“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综合,是一个人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指向[4]164。”审美趣味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影响着审美体验中的意象世界,例如两个人同时读杜甫的诗,欣赏莫奈的画,美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传统审美观注重无功利、超越性、净化、提升,并且追求崇高的无限性,超越性,不会局限于单一。康德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的,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4]176。”以巴赫为代表的巴洛克音乐以及哥特式教堂,音乐和建筑中赋予艺术的是连绵不绝的宏大与崇高。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是一种情感能力,能凭借着想象产生的美,它不仅与民族、时代与个人的差异有相对性,而且也是因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同而产生的一致性。西方强调的审美体验从来不是固定的,审美趣味需要去想象、去感觉甚至于去超越。
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中更多的以“言志”“缘情”为主。强调一种美善统一的审美趣味,起到协调社会政治关系从而达到稳固国家政权。传统的审美观是无功利性的,追求一种超越性以及拥戴真实的美,无可复制的美不再是局限于现有的知识去追求美,更多的是超越主体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并且达到教化,提升道德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体验都局限于固有的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人们逐渐脱离原本对精英文化的追求,更多是把目光转向土味文化和审丑现象。2017年,土味文化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在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以“土味视频”“土味情话”等方式进行演绎。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李子柒,早期李子柒的内容也只能用“土味视频”进行概括,拍摄和剪辑都比较粗糙。而后期李子柒的视频主要以亲情、传统文化及传统美食为主,题材大部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将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来进行剖析。存在的外部因素在于,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还有自媒体的兴起,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大力发展,平台的兴起使得制作门槛不断降低,加之网络文化所固有的包容性,人员庞大,群体立场不一致在平台里相互摩擦,产生了思想上的差异。
存在的内部条件在于,土味文化审丑现象的出现,其实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消弭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人们不再追求高层次的、高质量的精英文化,反而转向日常的、琐碎的土味文化。实质是一种非理性意识的表现,也是大众内心的一个反射。那么丑作为广义的美,那它的审美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曾提过:“一种丑是作为美的对照和衬托,也就是说,因为有了丑,所以美的更美了;另一种是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也就是说‘美丽的描写’生活中丑的东西,丑就变成美了[4]329。”其实,在土味视频中的大多数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平常的话说就是比较“接地气”,满足大众追求的娱乐心理,“泡沫式”的文化稍纵即逝,即使当时带来一时的快感,但凡理性一点可以发现,这样的视频就是快餐经济,几乎毫无营养。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互联网的确给我们带来宽阔的审美视野,并且使我们的审美活动愈发频繁,对人们的审美活动产生影响,如果聚焦在每个人身上,更为集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不管是抖音快手还是哔哩哔哩的土味视频,内容都以一些夸张、恶搞以及扮丑的话语消除比较严肃的话语,越来越模糊审美的界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并且在审美活动中有更多展示的机会。但是,在大技术的推动下更多的人从追求精英文化到降低审美标准反而追捧较低俗的审美。
三、审美精神的去个性化
数字媒介时代下的人们渐渐远离自然灵动感,而偏向生硬刻板的形象。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媒介给更多的物体带来更加精致的深加工,不仅提高生产力或生产技术,也给物的包装提供一定的有效装饰,更能满足现当代人的审美,从而造就这一时代的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4]359。”时尚也体现出互联网时期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及生活方式,并且在这个时期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但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精神气氛中,人们并没有将互联网合理发挥,反而审美意识受到了扭曲,对于物的审美变得更加的刻板且没有了灵动。
传统审美观念强调美对个性的助成作用,强调多样化的美的表现。中西方传统的审美观念作比较,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意识重在写意,而西方重在写实。“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池塘生春草”等都是通过审美视觉而联想出的意象世界,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还强调“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与天地之间达到和谐协调,成就审美的最高境界。传统的审美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构成独特的审美个性,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审美意识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这样的审美创造出的任何东西都是独一无二且不能重复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等所表达出不同的审美意象,即审美观念也不同,所以风格迥异的审美精神对美的个性有促成的作用,从不同的诗人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美。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已提出“美是和谐的”这样著名的话题,只不过他们所提出的“和谐”是以数和线条的比例的关系为基础的,如:“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5]。”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6]。”不管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审美还是古希腊时期的审美都比较重视“和”,只不过所表达的形式不一样,古代中国注重从自然中发现美,西方也提倡要学会模仿自然。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亦重视意象。狄德罗在《画论》这样说过:“凡是自然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不正确的。”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也强调了传统的艺术品是不能进行复制粘贴的,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并且艺术品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打造而变得独一无二。同时他们也认为不仅是模仿自然更多的是超越自然,所以,他们在这样大环境中不甘于只是满足视觉上的真实视角,更多的是通过想象和创造成就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作品。
数字化网络时代成就大量的工艺作品,可以说得到量的积累,但是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传统的人工刺绣讲究的是一种中和、协调以及对称的美学原则,这更能体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相认可,达到“美美相和”的美感。在互联网技术时代,千篇一律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作品没有灵魂,人们的审美视野也变得狭隘。傣族的手帕与丝巾,两者选材比较有讲究,众所周知傣族在德宏、西双版纳比较多,自然看到这一类的饰品也比较多。饰品恰好是傣族人民用来展现自己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标志,但是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西双版纳,这样的饰品已经丧失原有的灵气,更多的展现是一种刻板的样式。更多的是机器的大批量生产,这并不能体现甚至是达到“美美相和”的美感。
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一边高喊着自由与个性,实际上却陷入批量生产生活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在传统的审美理念中,任何称得上是艺术作品的都应该给人带来一些反思,并且能在作品中发现美、创造美以及欣赏美。然而可笑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足够多的知识和审美高度去深挖解读作品的传统意义。不管是审美意识还是审美精神都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反而更多地去追逐一些毫无审美意义的东西。
四、结语
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的审美观较之传统媒介时代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可厚非的是,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考验,也是一块极具挑战性的垫脚石。在这样的时代面对审美嬗变的现象要学会正确地认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联系。我们要学会培养审美认识,提高审美标准,培养审美能力。“在概念化和功利化的眼光中,世界永远是那么暗淡,千篇一律,缺乏生气。但你一旦拥有审美的态度、审美的心胸,那么在你面前,感性世界永远是新鲜的,五彩缤纷的,富有诗意的[4]408。”即使我们处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这并不阻碍我们走到生活中去发现美,走到自然中去感受美,走到艺术馆中去想象美。世界的一切美都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客体散发的魅力在于主体的理解。我们作为审美主体要学会追求一个审美的人生,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去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