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传承路径

2021-03-08王雯雯

梧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苏区革命思政

王雯雯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前几天,我去了江西于都,……目的是缅怀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不忘历史、不忘初心”[1]。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区红地“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2]。在苏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央苏区根据地,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代表的具有深厚底蕴的苏区精神。当前,中国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更加需求我们深度挖掘苏区精神的深邃思想,做好赓续弘扬苏区精神的新时代传人。

一、苏区精神的科学定位

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井冈山革命暴动后,在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孕育出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革命的5年零10个月的峥嵘岁月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史,是共产党人局部执政、治国理政的初创史。因此,衍生于苏维埃这块战略阵地的苏区精神,其科学定位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区精神是独立存在的革命精神形态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辉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在建立、发展和巩固苏区政权中铸就的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林认为,我们应从宏观上认知具体的革命精神形态有独自建构的体系,有独自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空间依托。这种观点形成的客观依据就在于把具体革命精神视为是可以相对独立的精神元素,并且认为特定的革命精神都会有相应独立的历史条件和时空背景与之相契合。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遍布全国数十省的苏维埃根据地,例如湘鄂西、闽浙赣、川陕等。这些广大苏区便成为培育和发展具有独特体系和不同表现形态的苏区精神的空间依托。尤其是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苏区精神在焕然一新的红色政权中,在中国共产党造就治国精英的实践中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因此,研究作为相对独立精神元素而存在的苏区精神,就是要立基于宏观概念、时代背景和空间依托。另外,从思想渊源角度讲,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独立存在的。苏区精神作为思想意识形态,其是在吸吮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区精神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独立的精神形态而存在。

(二)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精神形态的缩影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进入发展的新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开辟赣南和闽西根据地、湘赣和湘鄂赣根据地、湘鄂西、鄂豫皖等根据地。这些苏区根据地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实现全国革命胜利的战略基地,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并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构想的预演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成果——毛泽东思想开始布局和孕育酿成的预演阵地,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组织雄姿昂起和展露锋芒的预演阵地,是共产党人开始进行治国安邦、培育治国精英贤才的预演阵地。在这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斗争环境中,滋养和铸就了表现形式多样的崇高革命精神。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这个全新的红色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种与之相应的强大“精神”。这个历经峥嵘岁月的重要阵地孕育成的苏区精神就是中央苏区代表血与火的历史能发轫、发展并名垂青史的思想元素的升华,就是全国所有苏区革命精神链条上的核心亮点;而苏区精神的思想内核闪耀着全国其他革命根据地精神形态的绮丽之光。

(三)苏区精神是划有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

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滋养造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华夏民族精神,生机勃勃、源源不断。在中央红军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这种中华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相融合,凝聚成高度集中共产党人政治特质和精神风范的特定苏区精神。这种特定的革命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共产党人精心独创的一种原汁原味的精神形态,形象诠释地表达了现代民族精神的根本特色。从本质上讲,苏区精神是革命党人和工农群众以生死和鲜血浇灌而成的崇高敬仰的革命精神,其厚植于川流不息、经天纬地的华夏民族精神的丰沃土壤,又奠基于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品格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极其珍贵的精神命脉是新时代奔向全面小康之路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承和弘扬的能够推陈出新的科学精神。它所拥有的革命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气质是苏区精神的应有之义,更是时代精神的终极要求。

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苏区精神是拉开中国苏维埃革命帷幕并使其顺利向前推进的精神支柱,是中国革命深入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武器,更是锻造我国之魂、军兵之魂、人民之魂的精神内核。

二、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2011年11月4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精辟阐述了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结合当今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本研究从苏区精神的灵魂、精髓、品格以及内核4个维度进一步深刻认知与挖掘其精神的内涵底蕴。

(一)苏区精神的灵魂:坚定信念、矢志不移

夺取人民政权,坚定“星星之火”燎原态势的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支撑。早在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召开的军委联席会议上强调:“井冈山根据地一定要守,不能轻易放弃,必须采取积极行动”[3]。这是毛泽东同志为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而下达的强烈主张。同年1月14日,红军向赣南挺进,在粮食匮乏、寒风刺骨、军受袭击的卓绝困苦环境,毛泽东同志提到,这“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4],虽存于如此艰难之地,但没有喊苦抱怨的逃兵,共产党和红军都咬紧牙关,笃定必胜信念。1930年1月,毛泽东在致林彪的8000字通信中指出,中国“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5]902。这字里行间无疑凸显了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和诗人气质,描述了中国未来的前景是正在抵达彼岸的一艘巨轮,是等待光芒万丈旭日东升的一轮朝日,是跳动于母腹中即将呱呱坠地的一个婴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苏维埃政权获得新生。可见,毛泽东同志在苏区时期对中国革命前途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工农群众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共产党人“不为自己谋私利,只为穷人谋利益”的执着追求是实现‘英特纳雄耐尔’的鲜明标识,“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态势”也必是革命信念的现实折射。易言之,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完整体系的精神风骨,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支撑。

(二)苏区精神的精髓:求真务实、一心为民

纠正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和遵循思想路线的高度体现,凝结了苏区精神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核心精髓。1929年初,毛泽东同志为肃清党内泛滥的流寇主义、宗派主义、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致林彪通信中写道,近日问题是“历史上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6]74。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阐述“思想路线”的含义。后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主观主义,在某些党员中浓厚地存在……都非常不利”[6]91。要依证据交谈,要依科学进行批评,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出正确判断和阶级估量。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对立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之间的对立”[5]56-57。这是毛泽东同志首次要求党员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且揭露了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危害性。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又明确,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切劳苦民众的”[7]360。显然,共产党人基于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强调了苏维埃共和国是为谋取广大工农利益建立的政权。如在中央苏区创作34种报刊,后创立“工农剧社”和苏维埃剧团,这些举措对工农文化教育事业起到决定性作用。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苏区二大上总结到“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8]151。可见,中国共产党筑起的这座苏维埃江山,是真心实意以维护工农群众利益为目的,更是以党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为基石,这体现了党和苏维埃政府传承伟大苏区精神的思想内核。

(三)苏区精神的品格: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风范和精神风骨,更是苏区精神的特殊品格。苏维埃政府建立伊始,就大力培养工农群体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如疏浚河道、架桥修路、采购食盐、出售稻谷等劳苦工作。1932年2月,苏区发表《人民委员会通令》,要求以“节减一文钱等于对革命工作有一分帮助”的主张开展节省运动,从1933年10月至1934年2月短短几个月,苏维埃政府就将月经费支出2 444.2元减少到749.4元。这一鲜亮数字印证了党员干部和各级政府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作风本色。1933年冬,8万多名党员干部自备食物到前线工作,“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6]134,敬天惜粮、厉行节俭成为苏区人民的优良传统。1932年5月,苏维埃政府高级法院对腐化贪污分子谢步陞进行枪决,这是苏区开展反腐倡廉的首次预演。在发布的《五中全会给二次全苏大会党团的指令》中又明确:“工农检查部应该极大的……反对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与改善苏维埃机关工作的战斗作用”[8]76。显然,苏维埃政府已经把防止权力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作为党内重要任务来抓。于此,苏区审计委员夸耀宣称:“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9]。简言之,苏区革命运动史无疑雄辩地向后人证明:苏区革命者闪烁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光辉品格,更是苏区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苏区精神的内核: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争当模范、追求党史“第一”和苏区“头等功”,苏区人民甘愿扩红支前、筹集粮物,这种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苏区精神的重要体现。自1932年1月起,在苏区相继掀起了10余次扩红突击运动,继后在《红色中华》中报道了一批以杨世谣同志等为代表的模范红军家属。在创建党史“第一”方面,党在苏区建立第一个全国性民主政权,颁布第一部红色宪法,第一次举办“五卅”赤色运动会等。在争创苏区“头等功”方面,从1930年底到1933年8月,党和苏维埃政府在教育上创办学校,在妇女解放方面,禁止买卖婚姻,在社会保障方面,设立家属贫困补助金等,这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工作领域取得的“第一”性成就。可见,苏区干部和农民群众正是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创造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在支援战争和生活必需品供给上,苏区人民将毫无怨悔、舍生取义的政治品格发挥到极致。有数据表明,1934年5月,红军“三个月完成2 000名”扩红任务,红军人数和支援战争人数高达10万余人。瑞金农民编制50万余双草鞋和布鞋捐送红军,仅瑞金一区就筹集1万余人,向红军输送稻谷17万担。如,革命战士所提到,我们吃、穿、用的各种物质,都是苏区人民给予的,汇聚了他们的革命诉求和政治品格。简言之,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所彰显的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民族品格已凝聚成苏区精神的政治内核,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新时代传承苏区精神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苏区精神“既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1]。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应自觉增强弘扬苏区精神的革命性、笃定性。

(一)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创建苏区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进”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0],这为弘扬苏区精神、凝结苏区精神力量提供了制度引擎。创建苏区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将物化形态的苏区精神与理论内涵、历史背景和现实空间相融合,才能深刻明清物化形态的苏区精神所深谙的现实价值,致使新时代接班人基于共同认知情感,能切实感悟在苏区精神中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详尽而言,这需从创建苏区精神传承路径的“四进”制度上着力。首先,实现苏区精神进思想政治教材。各学校要深度挖掘本地以苏区精神为主题的优质资源,聚焦于阐明讲透苏区精神的“校本教材”,进而将其作为上好党史课通用的选修课读本,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思政必修课+”的先进制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苏区精神的历史价值向时代价值的转变发展。其次,实现苏区精神进思想政治课堂。“进课堂”是实现苏区精神思政传承的中间目标。各高校不能仅依赖思政教育的通识教材,要善于将周边各地的孕育苏区精神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视为思政课的优质财富,将创新性的与原形态的教学案例库相融合,使之成为在“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中讲好“革命故事”、传播好“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实现以思政教育弘扬苏区精神的“内化”。最后,实现苏区精神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头脑是通过思政教育将弘扬苏区精神付诸于行动的关键目标。可在思政课堂中,通过小组辩论、互动游戏、模拟展示等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活动中既能感受苏区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能领悟其革命历史缔造出的伟大苏区精神,由此激发学生思想共鸣、情感认同,实现苏区精神内于心、外于行的育人目标。

(二)以实践领路为着力点,铸造传承苏区精神的“三好”要旨

苏区精神的实践领路,能够让学生切身感知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实质,进而以其升华思想境界。在付诸于实践中,首先,要讲好孕育苏区精神的历史故事。各高校院系党支部要悉心策划实践方案,利用周年纪念日、节假期等带领学生到苏区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文化遗址等,策划开展讲好苏区精神故事·传承苏区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党员活动和团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讲好苏区精神故事。与此同时,在为参观者讲述历史文物、纪念品中所深谙的革命精神时,做到学思践悟、学以致信、学以致用。其次,要用好苏区精神的智慧宝藏。各高校应积极与省文化厅、市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开展革命文物价值的联谊部署活动,为传承苏区精神打造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战场,并利用学生活动实践周,组织学生谋划参与校外教学实践,让学生穿越历史,转化教学角色,身体力行地看、听、解、道苏区历史课,透过具体的、历史的革命文物来感悟苏区精神,在看、听、解、道中实现苏区精神时空的穿越,透过现实彰显其旺盛生命力。最后,要当好苏区精神的守护者。高校要协同闽、粤、赣中央苏区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当前对蕴含苏区精神的红军旧址、抗战遗址以及革命纪念园等零落分散、保护不力的现状,共同培育增强学生对红色遗产遗迹的保护捍卫意识,共同组织开展学生到革命老区和重要遗存地察访调研关于苏区精神保护、传承的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亲身了解苏区文化遗产存留状态和修复情况,共同实施历史文物和苏区精神的整体保护展示。

(三)以生活渗透为根本,创新传承苏区精神的“三化”载体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后,彰显了数字文化的一枝独秀。以构建传承苏区精神的创新型“三化”载体,助推苏区精神向日常生活的发动渗透,是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和苏区精神的新引擎。首先,发展宣传苏区精神的数字化。运用“互联网+教育”手段和“5G+云”的模式,借助“虚拟仿真课堂”直观展现滋养苏区精神的现实画面,另外要加快推广3D、VR的数字化穿戴产品,求得数字设备的小巧便携化和超高清化,让受众足不出户的就能欣赏到VR视频,从其获取更充分、更完美的红色精神沉浸式体验。其次,发展彰显苏区精神的动态化。可通过高校创新“思政风采评选赛”“圆梦蒲公英”等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追寻苏区记忆,对静态化的苏区精神实现“二度创新”。把动态化情景剧、长短剧搬进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不仅使学生们增强对苏区历史的感知兴趣,连微信朋友圈都是满满的“思政味儿”和“苏区精神气味”,以在情理交融的动态演化中焕发苏区故事深藏着的斗争精神。最后,厚实折射苏区精神的立体化。苏区精神传承的立体化路径展现了新时代的红色文化风采,时过境迁,当下的弘扬群体需要新时代青年尤其是“0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即兴发挥和二度创作,为新时代精神深入民心担起匹夫之责,其中的关键是理念支持。勇于创新传承理念与重构恪守的传统理念,传统传承路径不是仅存于过去,可在当下,更可活于将来。易言之,需要在如何激活苏区精神的生命力上多做文章,着力引导其回归大学生校园生活。如,把苏区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表现形式与校园文化展览、景观设计相融合,打造彰显苏区精神科学内涵的标语墙,打造苏区文化红色长廊或孕育苏区精神的历史景观区,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校园环境,使他们随时随地可见苏区文化,感悟苏区精神,积极自觉地使标语墙、红色长廊等中深藏的苏区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推动苏区精神的外化。

总而言之,我们要紧搭时代发展的快车,以健康、高效的路径传承和培育苏区精神,让苏区精神在广大青年尤其是“00后”大学生心中埋下红色基因种子,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总进程中开花结果。我国朝气蓬勃的新一代青年方能从薪火相承的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精神之力,方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提振不朽的青春之气。

猜你喜欢

苏区革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苏区创业致富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